回话要把握好音量
俗话说,有理不在声高。偏偏有很多人一旦情绪激动、愤怒或者紧张,就会情不自禁地提高声量,似乎是以这样的方式来给自己鼓劲,也让自己变得更加大胆和勇敢。实际上,音量对于语言表达的作用是很明显的,我们在给他人回话的时候,为了避免引起歧义,必须控制好音量。哪怕是同样的话,用不同的音量说出来,也会给他人造成不同的影响。
很多人在给他人回话的时候,声音小得就像蚊子哼哼,这是因为他们心中很虚,或者是因为他们本身就很胆小怯懦,为此非常紧张和恐惧。音量小的人往往非常自卑,相反,那些充满自信的人不管说什么话都会非常坦然大方,音量正常或者洪亮。当然,说话声音小没关系,只要能够让对方清晰地听到,就不会影响沟通的效果。如果说话声音特别小,让他人无法听清楚,则会导致沟通受阻。同样的道理,说话声音大也要在一定的限度内,而不要像吵架一样歇斯底里,否则会给他人留下糟糕的印象,还会使得他人误以为是在争吵呢!不管说话的声音是大还是小,都要保持在合理适度的范围内,这样才能提升沟通的质量,让沟通事半功倍。
通常情况下,在发生矛盾和争执的时候,人们为了增强语言的力量,会情不自禁地提高音量。殊不知,随着说话的音量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非但无法得到有效的缓解,反而会变得更加激烈。明智的回话者在给他人回话的时候,只要对方听力正常,就不会提高音量。哪怕情绪有些激动,内心波澜起伏,他们也会控制好音量,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语调的平稳,从而让谈话顺利进行下去,也让沟通的氛围更加和谐愉悦。
这是刘伟第一次来西餐厅吃饭,他不但不会用刀叉,而且不懂得西餐厅里要小声说话的规矩。其实,在刚刚进入西餐厅的时候,刘伟就已经感受到一些异样,那就是餐厅里静悄悄的,和中餐馆里人声鼎沸、热闹喧天的景象截然不同。不过,刘伟不知道具体的差异到底在哪里。
吃饭的过程中,他和往常一样高声说话,对坐在对面的同学说:“谢凯,你还记得我们上学的时候吗?你就睡在我的下铺,袜子穿一个星期也不洗,真的都能站起来了,把整个宿舍的人都快熏死了。”谢凯很尴尬,他对刘伟欲言又止,满脸通红。刘伟不知所以,继续说道:“哈哈,看看吧,现在说起来你还会害羞……”正在刘伟高谈阔论的时候,服务生走过来,很有礼貌地对刘伟说:“先生,请您小声一些好吗?影响到其他客人用餐了。”刘伟吹胡子瞪眼睛:“怎么吃饭还不让说话了吗?”这个时候,谢凯赶紧对刘伟说:“刘伟,这里有一些国际友人,咱们还是尊重下西餐的用餐习惯。西餐用餐的时候不提倡说话,即使交谈也是很小声的,因为西方人不像我们中国人这么爱热闹。”这下子,轮到刘伟脸红了,他这才知道刚才谢凯脸红不是因为说起臭袜子的事情,而是因为他的声音太大,说的还是不适宜在餐厅里说起的话题。刘伟赶紧降低音量,小声和谢凯沟通。好不容易吃完饭,刘伟对谢凯说:“走吧,走吧,咱们找个别的地方说话去,在这里快把我憋死了。”
说话的音量要控制,尤其是在西餐厅里,更是要讲究礼仪。很多中国人都习惯了吃饭的时候非常热闹的情形,在生意兴隆的饭店里,不同的人齐聚一堂,甚至要大声喊着才能进行交流。然而,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礼仪和风俗是截然不同的。为了更好地交流,我们必须了解更多的礼仪,这样才能在不同的场合里保持适宜的音量。
回话的音量除了取决于不同的场合之外,还取决于交谈的情境。如果是同学们久别重逢,小醉微醺,那么,笑啊闹啊,提升音量是没有关系的。如果是在和他人进行谈判,洽谈一些重要的事情,那么突然提升音量就会使人造成误解,以为是在争吵。记住,有理不在声高,有的时候,大声并不能吸引他人的注意,反而会引起他人的反感。在重要的时刻,要想吸引他人认真倾听,不妨把音量变小,这个时候你会惊奇地发现他人突然间停止喧闹,转而认真地倾听你。这是因为人们总是很担心错过一些重要的内容。
当然,回话的音量大小要根据谈话的环境和对象进行及时调整。如果周围的环境非常喧嚣,回话声音太小对方听不见;如果周围的环境非常安静,那么,为了和谐——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现,要控制好回话的音量。此外,如果面对的是一个听力下降的老者,则要大声和老者说话,老者才能听得清楚;如果面对的是一个年轻人,则正常的音量即可。总而言之,回话的目的是让对方听到,为此,我们一定要做到以适度的音量回话,避免引起对方的误会和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