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问题,回答不要走极端
前文说过,在给他人回话的时候,要避免含糊其词,这是因为,很多问题的回答要非常确切,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才能表现出我们回答问题的诚意。然而,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精确地回答,有些问题本身就没有唯一且确定的答案,为了让回话更加周到,我们需要含糊其词地回答,才能让回话的效果更好。
具体而言,到底是精确到位地回答,还是含糊其词地回答,需要我们根据具体的问题和回答对象进行综合考量,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回答。尤其是在面对很多开放性问题的时候,回话者往往要具备综合的知识和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才能回答得更加得体,更恰到好处。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问题并不是非对即错、非黑即白的,回答的时候,我们要把思维发散开来,理性看待和分析问题,而不能在不知不觉中就走向极端。尤其是涉及人的问题,因为人总是非常复杂的,人心也很难测,所以更需要弹性地回答问题。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在担任校长期间,有一次,陶行知看到一个男孩在打另一个男孩。陶行知当即走上前去制止了打人者,而且要求打人者放学之后去办公室找他。打人者当然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为此很担心,一放学就胆战心惊地来到校长办公室,他认为校长一定会狠狠地批评他。没想到,陶行知看到打人者之后并没有批评,也没有发怒,反而拿出三块糖给打人者,语重心长地说:“第一块糖表扬你及时来到办公室,很尊重我;第二块糖表扬你当时很给我面子,听我的话停止打人,让我这个校长觉得自己的话还是有分量、有价值的;第三块糖表扬你非常正义,我知道你是因为那个孩子欺负女生才会打他的,你把他当成了十恶不赦的坏人。不过,你要记住,打人并不能解决问题,而且对待同学不能像对待坏人那样,毕竟你们是同学,况且,他犯错误也是可以改正的。”
听完陶行知的话,打人者忍不住哭起来,说:“校长,您打我吧,我不该打同学。”陶行知笑起来:“你因为那个同学欺负女同学就打他,我再因为你打那个同学来打你,那么我们岂不是都犯了错误吗?不过,你已经认识到错误,我觉得我还要奖励你一块糖果,希望你始终都能坚持反省自己!”就这样,打人者拿着四块糖离开了校长办公室,从此之后,他再也没有粗暴地对待同学,更没有犯打人的错误。
很多教育者对待犯错误的孩子方式很简单粗暴,例如,事例中的这种现象如果被其他老师看到,也许会狠狠地批评打人者一通,而且很严厉地告诉打人者,即使那个同学欺负其他同学,也不能用打人的办法解决问题。这样看起来简单明了,开门见山,实际上未必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陶行知不愧是伟大的教育家,对于教育孩子有一套好方法,仅仅用四块糖果就让孩子心服口服,而且再也没有犯过同样的错误。这是因为陶行知知道孩子犯错误是正常的,也知道很多事情未必不是对就是错,而是有初衷的。为此,他选择理解和尊重孩子,也选择给予孩子更大的空间进行自我反思,给予孩子机会主动地改正错误。
人是感情动物,很擅长进行感性的思维。虽然规矩是死的,但人是活的,就连法律也不外乎人情,也要考虑到更多人的情绪和感受,更何况是日常生活中发生的这些事情呢!作为回话者,不管面对多么棘手的问题,我们都要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也要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更多地照顾到他人的情绪和感受,这样才能把问题回答得恰到好处,才能让回话效果更好,更加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