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色彩决定了你回话的软硬
山东人很擅长制作面食,尤其擅长制作馒头。在全国范围内,山东的大馒头都以柔软暄和且有韧性和嚼劲而闻名。在一个外行看来,柔软暄和、有韧性和嚼劲,是一对反义词,那么山东人到底是有着怎样的巧手才把馒头做得同时具备两种相反特点的呢?实际上,馒头是否好吃,取决于面和水的比例,也取决于醒发的时间。有些最初尝试做馒头的人,总是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结果,原本准备的一小盆面,最终变成了一大盆面,却依然是软硬程度不适宜的。不得不说,制作馒头是一个技术活,切勿眼高手低,觉得团个面团就能做好馒头。
要想吃到好馒头,就要先把面和好。同样,要想把回话回好,就要先调整好感情,让自己的感情色彩很适宜,这样才能做到回话软硬适中。回话太硬,能把人噎死;回话太软,又未免会被人误认为是个软柿子,为此总想拿捏我们。没有人愿意得罪所有的朋友,也没有人愿意被人捏来捏去的,既然如此,就要保持合适的感情和态度,形成良好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保证沟通顺利进行下去,取得良好的效果。
台湾作家三毛曾经说过,不要对恶人退让,否则恶人一定步步紧逼;不要对傻子不吝惜赞美,否则傻子就会扬扬得意,而傻得更加厉害。由此可见,一个人说话的软硬程度关系到接下来的交谈,也会对人际关系起到深远的影响作用。在人际相处的过程中,有的时候,一句话说得不好,就会引起他人的误解。反之,一句话说得好,就可以马上与他人拉近距离,有更好的相处。
说起回话,不管是态度过于强硬的回话,还是没有态度圆滑的回话,都是让人感到非常厌倦的。只有适度,才能起到最佳的作用。很多管理者深谙管理之道,对下属宽严并济、恩威并施,也是为了收到软硬适度的效果。
妻子特别爱跳舞,有的时候,丈夫下班早,就会和妻子一起去跳舞。最近这段时间,丈夫工作特别忙,有一天妻子独自去跳舞,认识了一个新舞伴,跳得很开心,居然跳到了深夜。因为妻子的手机没电了,丈夫打妻子的电话打不通,非常着急。妻子跳得太投入,后来一看时间已经深夜12点了,不敢回家打扰丈夫,便去了附近的娘家休息。
凌晨1点,丈夫把电话打到丈母娘家里,气狠狠地问丈母娘:“美娟回去了吗?”丈母娘说:“已经回了,你怎么这么晚来电话,我还以为有什么紧急的事情呢,心跳都加速了。”丈夫很生气:“还不是因为美娟手机没电,也不知道给我打个电话报平安,我一晚上都在担心她,电话还打不通。”丈母娘平日里就很喜欢女婿,对于美娟的任性也是深有感触的,为此当即对女婿说:“放心吧。我这就去说她,这个丫头也太不像话了,一点儿责任心都没有。你是刚下晚班吗?快点儿吃点东西睡觉吧,我一定让美娟明天早晨给你去电话道歉。”在丈母娘的安抚下,女婿的情绪稍微平和些了,说:“妈,对不起啊,这么晚打扰你,害得你也跟着担心。”
显而易见,这个丈母娘说话富有感情色彩。她并不偏袒女儿,反而很公正地维护女婿,所以才会在听女婿讲了缘由之后对女婿表示非常理解,也当即表态要好好教育女儿。反之,如果丈母娘很偏袒女儿,而对于女婿的感受不放在心上,则她在给女婿回话的时候就会含糊其词,而不会指责女儿。
要想让自己说话有更加鲜明的感情色彩,也软硬适中,还需要掌握一些技巧,这样才能既起到教育的作用,也能维护好人际关系。首先,硬话可以软说,这样能够收到出其不意的沟通效果,也让对方在听到这些软话之后无法表示反对,更无法当即回去。其次,反话可以正说。对方已做好了被你批评和训斥的准备,你却把那些难听的话以好听的方式说出来,这样一来就成功避免了忠言逆耳的反面作用,也可以收到很好的引导效果。最后,对人要宽容,得理也要饶人,有温度的语言更能够打动人心。很多人一旦揪住他人的小辫子就不愿意放手,给他人留下了很恶劣的印象。做人,一定要宽容,如果能够做到以德报怨,则一定能够真正地打动人心,也说服他人。总而言之,很多事情未必只有一种处理和应对的方式,很多话也未必只能按照原有的表达方式说出来。有的时候,我们需要脑洞大开,既要讲理,也要讲情,从而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让说服起到最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