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调不同,回话效果截然不同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说话语调特别生硬,哪怕是很友好的话,一旦经他们的口说出来,就会给他人留下糟糕的印象。反之,有的人说话非常悦耳,说起话来温和柔软且富有韵律,就像是在唱一首动听的歌曲。面对这样的说话者,听话的人总是感到心情愉悦,也会感受到语言的独特魅力。
在回话的时候,很多人都会非常重视语言的组织,希望通过语言来表达最真实的意思。殊不知,只靠着语言内容并不能起到最佳的表达作用,要想把话说得恰如其分,我们还要重视回话的语调。只有让语调和内容相互配合,回话才能更加到位,起到最佳的作用。有些人说话的时候总是声音高亢,听起来就像是在吵架一样声色俱厉,这样自然无法在沟通过程中给他人留下好印象。有的人说话语调平平,没有任何节奏可言,这样自然也不可能吸引他人的注意力。就像唱歌一样,语言也是需要抑扬顿挫才能引人入胜的。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为了提升回话的质量,我们一定要杜绝语调含糊、声音低沉、鼻音浓重等现象,这样才能让语言沟通的效果更好,让回话起到预期的作用。
老宋这么多年一直在北京生活,听惯了北京的普通话,最近才为了孩子的户口问题搬到南京定居。刚刚到南京,他觉得很不习惯,因为南京人说话的声调普遍偏高,有的时候正常说话听起来就像是吵架一样。
一天晚上,老宋开车回家,路过一条很狭窄的巷子。在这条巷子里,在老宋前面的那辆车和对面来的那辆车会车时,谁也不愿意退让。司机们一开始只是下车理论,但因为谁也不愿意让着谁,很快,他们之间爆发了激烈的争吵。
司机甲:“你往后退一退啊,都堵在这里,谁也走不了。”
司机乙:“我为什么要退,你后面的空间大,我后面还有车呢!”
司机甲:“你要是不想回家,那我们就都在这里耗着吧!”
司机乙:“耗着就耗着,我反正不着急!”
……
老宋听着他们吵来吵去,头都大了,原本还想下车帮忙劝一劝,后来索性就在一旁作壁上观,他可不想被卷入这场争吵之中。半个多小时过去,直到110到场,问题才算得以解决,老宋终于可以回家了。
在这个事例中,其实双方只要能够互相让一步,就可以顺利开过去,但是司机乙在回话的时候,显然语调不适宜,为此让原本说得过去的内容听起来变了味道,也让彼此之间的交谈突然间剑拔弩张起来。
意大利的著名影星西罗最擅长演绎悲剧。有一次,西罗参加外宾的宴会,外宾们都曾经看过西罗的出色演出,为此席间有人提议让西罗朗诵一段台词。西罗见盛情难却,当即捧起菜谱,开始朗诵“台词”。西罗的语调十分悲痛,脸上的表情也很凝重,还时不时地用双手做出悲伤的姿势。外宾们虽然听不懂西罗到底在朗诵什么,却感受到西罗悲伤的情绪。有几个外宾被西罗打动,眼泪簌簌而下。这个时候,在场的一个意大利人面部表情非常奇怪,他似乎很想笑,又在努力地忍住。直到西罗朗诵结束,他才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其他人不知道他为什么笑,便询问他,他说:“西罗朗诵的不是台词,就是菜谱啊!”人们恍然大悟,忍不住对西罗高超的表演艺术竖起大拇指。
为何西罗念菜谱也能打动外宾呢?其实,那些外宾根本听不懂意大利语,只是被西罗的悲伤语调感染了而已。由此可见,只要悲伤的语调运用到位,人们只用语调便能调动起他人的情绪,让他人受到感染。
影响我们与他人之间交谈效果的,不仅有谈话的内容,也有谈话的语调。在内容不变的情况下,语调甚至起到更加重要的表达作用,影响表达的效果。那么,语调到底是什么呢?归根结底,语调就是说话的腔调,也是说话的节奏和韵律。很多人都喜欢唱歌,知道歌声必须抑扬顿挫才能产生美感,语调就是在说话的时候要进行停顿,且要有轻重和长短的区别。在口语表达中,语调表达的信息非常多,为此我们一定要更加重视语调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