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建筑产业化的背景和现状
1.建筑产业化的概念及特点
建筑产业化是指运用现代化管理模式,通过标准化的建筑设计以及模数化、工厂化的部品生产,实现建筑构部件的通用化和现场施工的装配化、机械化。《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51231—2016)中给出明确定义:装配式建筑是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内装系统的主要部分采用预制部品部件集成的建筑。
新型建筑工业化是新型工业化的构成部分,是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其目的是: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效率和效益;改善劳动环境,节省劳动力;促进建筑节能减排、节约资源。重点是:现代工业化、信息化技术(如BIM)在传统建筑业的集成应用,促进建筑生产方式转变和建筑产业转型升级。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和现浇混凝土建筑相比的主要特点如下。
(1)主要构件在工厂或现场预制,采用机械化吊装,可以与现场各专业施工同步进行,具有施工速度快、有效缩短工程建设周期、有利于冬期施工的特点。
(2)构件预制采用定型模板平面施工作业,代替现浇结构立体交叉作业,具有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好、安全环保、有效降低成本的特点。
(3)在预制构件生产环节可以采用反打一次成型工艺或立模工艺等将保温、装饰、门窗附件等特殊要求的功能高度集成,可以减少物料损耗和施工工序。
(4)对从业人员的技术管理能力和工程实践经验要求较高,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施工应做好前期策划,具体包括工期进度计划、构件标准化深化设计及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等。
2.建筑产业化的背景
建筑产业化是一种新的业态模式,随着房地产产业在社会中的不断发展,建筑产业化的模式也随着建筑经济的变化逐步形成。与此同时,那种简单粗放型的流程已经不再适应建筑业的发展,建筑产业化将改变传统建筑业的生产方式,取代简单粗放型的流程,以提高住宅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住宅的整体质量,降低成本,降低物耗、能耗。
经历了十几年的“默默无闻”,建筑产业化似乎已经迎来了最佳的发展时期。不仅各地纷纷加大了对建筑产业化的指导与扶持力度,而且建筑产业化企业也不再是该领域的“独行者”,越来越多的品牌房企开始自发关注并加入建筑产业化的探索队伍中。
住宅产业对国民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住宅产业的发展会带动房地产、建筑、轻工、冶金、农林、建筑设备、机械、家电、家具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带动金融保险、财政、中介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社会稳定繁荣。建筑产业化通过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可以用较少的投入实现住宅的高产出,以大量优质适价的住宅满足居民的需求,提高住宅建设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有助于住宅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从住宅目前的供求来看:一方面,由于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的改变以及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必然会产生巨大的住宅需求;另一方面,我国落后的住宅生产方式和服务体系,又使得我国住宅的供给远远满足不了住宅的需求。要想解决住宅供求之间的矛盾,根本出路在于实行建筑产业化,唯有做到住宅开发定型化、标准化、建筑施工部件化、集约化,以及住宅投资专业化、系列化,生产经营一体化,将住宅建设全过程的建筑设计、构配件生产、住宅建筑设备生产供应、施工建造、销售及售后服务等诸多环节结合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从根本上提高住宅产品的品质。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建筑业仍是一个劳动密集型、建造方式相对落后的传统产业,尤其在房屋建造的整个生产过程中,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粗放的传统建造模式还具有普遍性,与当前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3.建筑产业化的重要意义
建筑产业化对于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革命性、根本性和全局性等重要意义。
1)革命性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生产方式的变革,是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
2)根本性
建筑产业化是解决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效率、效益、节能、环保、低碳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解决房屋建造过程中设计、生产、施工、管理之间相互脱节、生产方式落后问题的有效途径;是解决当前建筑业劳动力成本提高、劳动力和技术工人短缺以及提高建筑工人素质的必然选择。
3)全局性
建筑产业化是推动我国建筑业以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转型升级、实现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节能减排战略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