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3 外观质量通病
1.色差
1)问题描述
混凝土为一种多组分复合材料,表面颜色常常不均匀,如图4-53所示,有时形成非常明显的反差。
图4-53 构件有色差
2)原因分析
形成色差的原因很多,总的来说有几方面:不同配合比颜色不一致;原材料变化导致混凝土颜色变化;养护条件、湿度条件、混凝土密实性不同导致混凝土颜色差异;脱模剂、模板材质不同导致混凝土颜色差异。
3)预防措施
保持混凝土原材料和配合比不变;及时清理模板,均匀涂刷脱模剂;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做到保温保湿;控制混凝土坍落度和振捣时间,确保混凝土振捣均匀(不欠振,不过振);表面抹面工艺稳定。
4)处理方法
养护过程形成的色差,可以不用处理,随着时间推移,表面水化充分之后色差会自然减弱;对于配合比、振捣密实性、模板材质变化引起的色差,如果是清水混凝土其实也不用处理,只用涂刷表面保护剂。实在是影响观感的色差,可以用带胶质的色浆进行调整,调整色差的材料不应影响后期装修。
2.砂斑、砂线、起皮
1)问题描述
混凝土表面出现条状起砂的细线(见图4-54)或斑块(见图4-55),有的地方起皮,皮掉了之后形成砂毛面(见图4-56)。
图4-54 砂线
图4-55 斑砂
2)原因分析
直接原因是混凝土和易性不好,泌水严重。深层次的原因是骨料级配不好、砂率偏低、外加剂保水性差、混凝土过振等。表面起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混凝土二次抹面不到位,没有把泌水形成的浮浆压到结构层里;同时也可能是蒸汽养护升温速度太快,引起表面爆皮。
图4-56 起皮
3)预防措施
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通过配合比确定外加剂的适宜掺量;调整砂率和掺合料比例,增强混凝土粘聚性;采用连续继配和二区中砂;严格控制粗骨料中的含泥量、泥块含量、石粉含量、针片状含量;通过试验确定合理的振捣工艺(振捣方式、振捣时间);采用吸水型模具(如木模)。表面起皮的构件,应当加强二次抹面质量控制,同时严格控制构件养护制度。
4)处理方法
对缺陷部位进行清理后,用含结构胶的细砂水泥浆进行修补,待水泥浆体硬化后,用细砂纸将整个构件表面均匀地打磨光洁,如果有色差,应调整砂浆配合比。
3.污迹
1)问题描述
由于混凝土表面为多孔状,极容易被油污、锈迹、粉尘等污染,形成各种污迹,难以清洗。
2)原因分析
模具初次或停留时间长不用时清理不干净,有易掉落的氧化铁红铁黑;脱模剂选择不当,涂刷太厚或干燥太慢,沾染灰尘过多;模具使用过程中清理不干净,粘有太多浮渣;构件成品保护不到位,外来脏东西污染到表面。
3)预防措施
模具初次使用时清理干净,使用过程中每次检查;优选脱模剂,宜选用清油、蜡质或者水性钢模板专用脱模机,不能用废机油、色拉油等;制定严格的成品保护措施,严禁踩踏、污水泼洒等。
4)处理方法
构件表面的污迹要根据成因进行清洗:酸性物质宜采用碱性洗涤剂;碱性(铁锈)物质宜采用酸性(草酸)洗涤剂;有机类污物(如油污)宜采用有机洗涤剂(洗衣粉)。用毛刷轻刷应该就可以清洗干净。用钢丝刷容易形成新的色差。
4.气孔
1)问题描述
混凝土表面分布有直径为0.5~5mm的小气孔(见图4-57),有的地方还特别密集,影响观感。
图4-57 气孔
2)原因分析
配合比不当,混凝土内部黏滞力大,气泡不能溢出;外加剂与水泥和掺合料不匹配,引气多;脱模机选择不当,黏滞气泡;脱模剂涂刷太多且不均匀,对模板表面气泡形成黏滞作用;混凝土坍落度过小,气泡没有浆体浮力助推;振捣时间不够,气泡没有被振出;混凝土表面粘模(拆模太早或脱模机没有发挥作用),被粘下一层皮来。
3)预防措施
优选外加剂、脱模剂、模板;根据需要做好配合比试验;试验确定合理的振捣工艺(振捣方式、时间等);严格清理模板和涂刷脱模剂;严格控制拆模时混凝土的强度(一般不小于15MPa)。
4)处理方法
对表面局部出现的气泡,采用相同品种、相同强度等级的水泥拌制成水泥浆体,修复缺陷部位,待水泥浆体硬化后,用细砂纸将整个构件表面均匀地打磨光洁,并用水冲洗洁净,确保表面无色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