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1 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梁板安装施工
1.叠合楼板安装施工
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的现场施工工艺,如图5-23所示。
图5-23 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的现场施工工艺流程
其安装施工均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叠合构件的支撑应根据设计要求或施工方案设置,支撑标高除应符合设计规定外,还应考虑支撑本身的施工变形,如图5-24所示。
(2)控制施工荷载不应超过设计规定,并应避免单个预制构件承受较大的集中荷载与冲击荷载。
(3)叠合构件的搁置长度应满足设计要求,宜设置厚度不大于20mm的坐浆层或垫片。
(4)叠合构件混凝土浇筑前,应检查结合面粗糙度,并应检查及校正预制构件的外露钢筋。
(5)预制底板吊装完后应对板底接缝高差进行校核;当叠合板板底接缝高差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将构件重新起吊,通过可调托座进行调节。
图5-24 叠合板施工
(6)预制底板的接缝宽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7)叠合构件应在后浇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拆除支撑或承受施工荷载。
2.叠合梁安装施工
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的安装施工工艺与叠合楼板工艺类似。现场施工时应将相邻的叠合梁与叠合楼板协同安装,两者的叠合层混凝土同时浇筑,以保证建筑的整体性能。
套筒灌浆连接水平钢筋时事先将灌浆套筒安装在一端钢筋上,两端连接钢筋就位后,将套筒从一端钢筋移动到两根钢筋中部,两端钢筋均插入套筒达到规定的深度,再从套筒侧壁通过灌浆孔注入灌浆料,至灌浆料从出浆口流出,灌浆料充满套筒内壁与钢筋的间隙,灌浆料凝固后即将两根水平钢筋连在一起,如图5-25所示。
图5-25 叠合梁水平钢筋连接
钢筋水平连接时,应采用全灌浆套筒连接,灌浆套筒各自独立灌浆。水平钢筋套筒灌浆连接,灌浆作业应采用压浆法从灌浆套筒一侧灌浆孔注入,当拌合物在另一侧出浆孔流出时应停止灌浆。套筒灌浆孔、出浆孔应朝上,保证灌满后浆面高于套筒内壁最高点。
预制梁和既有结构改造现浇部分的水平钢筋采用套筒灌浆连接时,施工措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连接钢筋的外表面应标记插入灌浆套筒最小锚固长度的标志,标志位置应准确、颜色应清晰。
(2)对灌浆套筒与钢筋之间的缝隙应采取防止灌浆时灌浆料拌合物外漏的封堵措施。
(3)预制梁的水平连接钢筋轴线偏差不应大于5mm,超过允许偏差的应予以处理。
(4)与既有结构的水平钢筋相连接时,新连接钢筋的端部应设有保证连接钢筋同轴、稳固的装置。
(5)灌浆套筒安装就位后,灌浆孔、出浆孔应在套筒水平轴正上方±45°的锥体范围内,并安装有孔口超过灌浆套筒外表面最高位置的连接管或连接头。
(6)灌浆施工异常的处理情况。水平钢筋连接灌浆施工停止后30s,如发现灌浆料拌合物下降,应检查灌浆套筒两端的密封或灌浆料拌合物排气情况,并及时补灌或采取其他措施。补灌应在灌浆料拌合物达到设计规定的位置后停止,并应在灌浆料凝固后再次检查其位置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安装顺序宜遵循先主梁后次梁、先低后高的原则。安装前,应测量并修正临时支撑标高,确保与梁底标高一致,并在柱上弹出梁边控制线;安装后根据控制线进行精密调整。安装时梁伸入支座的长度与搁置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梁柱节点处作业面狭小且钢筋交错密集,施工难度极大。因此,在拆分设计时即考虑好各种钢筋的关系,直接设计出必要的弯折。此外,吊装方案要按拆分设计考虑吊装顺序,吊装时则必须严格按吊装方案控制先后顺序。安装前,应复核柱钢筋与梁钢筋位置、尺寸,对梁钢筋与柱钢筋位置有冲突的,应按经设计单位确认的技术方案调整。
叠合楼板、叠合梁等叠合构件应在后浇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拆除底模和支撑,如表5-5所示。
表5-5 模板与支撑拆除时的后浇混凝土强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