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3 预制构件堆放

4.4.3 预制构件堆放

1.构件堆场基本要求

预制构件堆放应符合下列规定。

(1)堆放场地应为吊车工作范围内的平坦场地。

(2)构件的临时堆场应尽可能设置在吊机的辐射半径内,减少现场的二次搬运,同时构件临时堆放场应平整坚实,有排水设施。

(3)堆放场地应平整、坚实并应有排水措施。

(4)预埋吊件应朝上、标识应朝向堆垛间的通道。

(5)构件支垫应坚实,垫块在构件下的位置宜与脱膜、吊装时的起吊位置一致。

(6)重叠堆放构件时,每层构件的垫块应上下对齐、堆垛层数应根据构件、垫块的承载力确定,并应根据需要采取防止堆垛倾覆的措施。

(7)堆放预应力构件时,应根据构件起拱值的大小和堆放时间采取相应措施。

2.进场验收

构件进场后,检查人员应检查预制构件数量和质量证明文件及出厂标志(标志内容:构件编号、制作日期、合格状态、重量、生产单位等),就构件外观、编号、尺寸偏差、预埋件、吊环、吊点、预留洞的尺寸偏差等信息进行检查。经检查后一般缺陷修补,严重缺陷不得使用。

对于楼梯,编号、生产日期等信息,测量楼梯段的宽度、预埋焊接钢板距边缘的距离、验收楼梯的厚度、台阶宽度、踏步高度、宽度、栏杆预埋件的位置,如图4-63所示。

图4-63 预制楼梯构件进场复检

对于阳台板,测量地漏距边缘的距离,测量锚固钢筋的长度、空调板的厚度。

对于叠合楼板应采集叠合楼板的编号、生产日期等信息,测量叠合板的长度、主筋的间距及数量,测量叠合板桁架钢筋距离叠合板板面的高度(此距离是为了保证预埋管从钢筋桁架下穿过),测量预埋套管的位置,测量预埋灯盒的距离。

3.构件堆放要求

预制构件进场后应按型号、构件所在部位、施工吊装顺序分别设置堆垛。构件的堆放应满足现场平面布置的要求,满足吊装的要求,满足构件强度的要求。

各类构件应分别满足以下要求。

(1)预制实心墙板入场堆放要求:预埋吊件应朝上,标识宜朝向堆垛间的通道;构件支撑应坚实,垫块在构件下的位置与脱模、吊装时的起吊位置一致。

(2)预制柱、梁入场堆放要求:按照就近吊装原则的位置堆放,水平放置并用垫木支撑。

(3)叠合板入场堆放要求:预埋吊件应朝上,标识宜朝向堆垛间的通道。构件支撑应坚实,垫块在构件下的位置与脱模、吊装时的起吊位置一致。重叠堆放构件时,每层构件间的垫块应上下对齐,堆垛层数应根据构件、垫块的承载力确定,最多不超过5层,如图4-64所示。

图4-64 叠合板堆放示意

(4)墙板堆放应要求:当采用靠放架堆构件时,靠放架应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刚度,与地面倾角宜大于80°;墙板宜对称靠放且外饰面朝外,构件上部宜采用木垫块隔离。当采用插放架堆放构件时,宜采取直立运输方式,插件应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刚度,并应支垫稳固。当采取叠层平放的方式堆放构件时,应采取防止构件产生裂缝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