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3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后浇混凝土的施工

5.3.3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后浇混凝土的施工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竖向构件安装应及时穿插进行边缘构件后浇混凝土带的钢筋安装和模板施工,并完成后浇混凝土施工。

1.配式混土结构后浇混凝土的钢筋工程

(1)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后浇混凝土内的连接钢筋应埋设准确。构件连接处钢筋位置应符合现行有关技术标准和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保证主要受力构件和构件中主要受力方向的钢筋位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框架节点处,梁纵向受力钢筋宜置于柱纵向钢筋内侧;当主、次梁底部标高相同时,次梁下部钢筋应放在主梁下部钢筋之上;剪力墙中水平分布钢筋宜置于竖向钢筋外侧,并在墙端弯折锚固。预制构件的外露钢筋应防止弯曲变形,并在预制构件吊装完成后,对其位置进行校核与调整。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的预留钢筋应采用专用模具进行定位,并应保证定位准确。

(2)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钢筋连接质量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钢筋可根据规范要求采用直锚、弯锚或机械锚固的方式进行锚固,但锚固质量应符合要求,如图5-19所示。

图5-19 钢筋锚固

(3)预制墙板连接部位宜先校正水平连接钢筋,后安装箍筋套,待墙体竖向钢筋连接完成后绑扎箍筋,连接部位加密区的箍筋宜采用封闭箍筋,如图5-20所示。

图5-20 钢筋绑扎

预制梁柱节点区的钢筋安装时,节点区柱箍筋应预先安装于预制柱钢筋上,随预制柱一同安装就位。预制叠合梁采用封闭箍筋时,预制梁上部纵筋应预先穿入箍筋内临时固定,并随预制梁一同安装就位。预制叠合梁采用开口箍筋时,预制梁上部纵筋可在现场安装。

2.预制墙板间后浇混凝土带模板安装

墙板间后浇混凝土带连接宜采用工具式定型模板支撑,定型模板应通过螺栓(预置内螺母)或预留孔洞拉结的方式与预制构件可靠连接。定型模板安装应避免遮挡墙板下部灌浆预留孔洞。夹芯墙板的外叶板应采用螺栓拉结或夹板等加强固定,墙板接缝部位及与定型模板连接处均应采取可靠的密封、防漏浆措施。

采用预制保温作为免拆除外墙模板(PCF)进行支模时,预制外墙模板的尺寸参数及与相邻外墙板之间拼缝宽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安装时,与内侧模板或相邻构件应连接牢固并采取可靠的密封、防漏浆措施,如图5-21所示。

3.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后浇混凝土带的浇筑

(1)对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墙板间边缘构件竖缝后浇混凝土带的浇筑,应该与水平构件的混凝土叠合层以及按设计须现浇的构件(如作为核心筒的电梯井、楼梯间)同步进行。一般选择一个单元作为一个施工段,先竖向、后水平的顺序浇筑施工。这样的施工安排就用后浇混凝土将竖向和水平预制构件连接成了一个整体,如图5-22所示。

图5-21 预制构件间后浇混凝土带模板安装

图5-22 叠合梁、板组装

(2)后浇混凝土浇筑前,应进行所有隐蔽项目的现场检查与验收。

(3)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应按规定见证取样,留置混凝土试件。

(4)混凝土应采用预拌混凝土,预拌混凝土应符合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中的结合部位或接缝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应符合设计施工规定。当采用自密实混凝土时,应符合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5)预制构件连接节点和连接缝部位后浇混凝土浇筑前,应清洁结合部位,并洒水润湿。连接接缝的混凝土应连续浇筑,竖向连接接缝可逐层浇筑。混凝土分层浇筑高度应符合现行规范要求。浇筑时,应采取保证混凝土浇筑密实的措施。同一连接接缝的混凝土应连续浇筑,并应在底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上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毕。预制构件连接节点和连接接缝部位的混凝土应加密振捣点,并适当延长振捣时间。预制构件连接处混凝土浇筑和振捣时,应对模板和支架进行观察及维护,发生异常情况应及时进行处理。构件接缝处混凝土浇筑和振捣时应采取措施防止模板、相连接构件、钢筋、预埋件及其定位件的移位。

(6)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按施工技术方案要求及时采取有效的养护措施。设计无规定时,应在浇筑完毕后的12h以内对混凝土加以覆盖并养护,浇水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处于湿润状态。采用塑料薄膜覆盖养护的混凝土,其敞露的全部表面应覆盖严密.并应保持塑料薄膜内有凝结水。后浇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不应少于14d。

喷涂混凝土养护剂是混凝土养护的一种新工艺。混凝土养护剂是高分子材料,喷洒在混凝土表面后固化,形成一层致密的薄膜,使混凝土表面与空气隔绝,大幅度降低水分从混凝土表面蒸发的损失。同时,可与混凝土浅层游离氢氧化钙作用,在渗透层内形成致密、坚硬表层,从而利用混凝土中自身的水分最大限度地完成水化作用,达到混凝土自养的目的。对于整体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竖向构件接缝处的后浇混凝土带,洒水保湿比较困难,采用养护剂保护应该是可行的选择。

(7)预制墙板斜支撑和限位装置,应在连接节点和连接接缝部位后浇混凝土或灌浆料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拆除;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后浇混凝土或灌浆料应达到设计强度的75%以上方可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