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每年的最后一天,大家都喜欢做些年度回顾什么的,近年经济环境复杂,工作数据不算太好看,周围人更愿意把环游世界的九宫格拿出来一晒。而我是个没有计划、随波逐流活着的人,一碰到这种总结就会头脑空白,因此十分羡慕那些把人生过得很有章法的朋友。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的时候结识了从阿塞拜疆来的女同学艾莎,她获得金融家索罗斯的全额资助来到美国,成绩特别好。她的背包里常年携带一个皮面的小本子,每天的重要事项都工工整整记录在册,下周的日程也会一丝不苟按“本”执行。我曾经好奇借来一窥秘奥,只见下周计划的首条是几个加粗字:“认识5个新朋友”。
她一脸认真地解释:“我辅修三门课,还要拿双学位,实在没空社交,但进了哥大必须积累些人脉啊。”
认识她我才算知道,这世界上居然有那种完全不在乎自己喜欢或不喜欢,像行军打仗一样活着的人。那个皮面的小本子,应该是对时间利刃最为硬核的抗争了。
艾莎毕业时GPA(平均学分绩点)3.9,含金量比足金还高,根据小本子的规划顺利进入了世界银行工作。可是后辈们甚少向这位优等生请教,他们更喜欢给我写邮件:“努力的道理谁不懂,师姐,我想听的是tips。”
每次我举办签售会,都来好多年轻漂亮的女孩,不要以为这代人只会玩手机,也有不少人好学上进,组成手账小组,使用精美的效率手册,互相鼓励着达成考试、求职、旅行、积蓄等大大小小的人生目标。她们来到签售会,是希望听我现场为如此积极的人生打气加油,然而见到真人却吓了一跳:此人并无昂扬奋斗之精神,更谈不上出人头地的远大志向。
读者非但没有失望,反倒十分喜悦:
哦,跟我一样是个普通人啊。
和师妹们一样,她们也想听tips:普通如我,普通的家庭,普通的学历,平庸得不能再平庸的工作,面对杀猪刀般的生活如何能够从容不迫?
我笑,生活哪来童话故事,如果有,也不是《白雪公主》,而是《豌豆公主》。
许多年以前,年少不知愁滋味的我通过豌豆公主的故事初次领会到,即使每天躺在外人看来蓬松柔软的生活里,仍然会被内心的一颗豌豆硌得无法安睡。长大以后逐渐发现,原来这才是深深嵌在人类基因里、属于命运的深沉底色。
所有人肩上都会有包袱,每个人心中都有隐忧,只是早晚、多少的问题而已。
前段时间网上有个民意调查,百分之六七十的年轻人勾选的理想是“成为网络红人”,靠直播和商业软文挣钱,不用起早贪黑挤地铁通勤。在我看来,这不失为一种与时俱进的、抵达罗马的捷径。浸泡在互联网中长大的我们,被太多美妙吸引,太多目的地等待打卡,物质、美貌、名牌、朋友圈……真真假假覆盖,只为让自己看上去与香奈儿海报上的法国女人一般纤细、富有以及洒脱。
不停购物的意义来自每个人内心深处害怕的东西:
穷,胖,丑,以及孤独终老。
我听到过的最劲爆的例子,是有些年轻女孩从来不照镜子,只用美颜相机,超级自欺欺人的吧?然而我外婆去世时,全家人守灵三天三夜,第四天我终于躺回床上,一觉睡到夕阳下山仍然千万般不愿睁眼。只有打开手机滤镜恒久端详那张精修过的容光焕发的不老脸庞,才有勇气决定多坚持一天。
二十岁的时候,我们对父母沉闷无趣的人生嗤之以鼻,桀骜不驯、极尽叛逆与之对抗,誓要活出自己的颜色,可到了三十岁,跌过跤受过罚却也得过糖,方才明白雷霆雨露俱是天恩。即使乘风破浪,直挂云帆,蹚过人间重重修罗战场,离别的疼痛以及成长的悲伤仍然会像夏天的雷雨猝不及防地降临。
但我不能抱怨,因着与那些为着一日三餐奔忙、没时间坐下来看书的人相比,写书的我与读书的你已属于幸运儿。
面对这深沉前景,反转只是妄想——任凭受再多教育,拥有独立头脑与金钱,只要男人还没生出孩子,现代女性依然无法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活着。这片红尘有我们的全部牵挂,家人、伴侣、挚友、国家,乃至人类社会,没有一样由得我们掌控。
但是,至少我还有权决定以何种姿态饮下命运投来的蜜糖和砒霜,我仍然可以选择,站着还是跪着,哭着还是笑着,宽恕还是埋怨,纯真抑或狡黠,留在这人间对弈。
《权力的游戏》里,大家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是“Valar morghulis”(凡人皆有一死)。
但我最喜欢的则是另一句:
“Not today”(不是现在)。
虽然不再年轻,但我们的旅程一定还有绝佳风景未尽。
红尘没有净土,人性并不纯洁,所以未来才更值得期待。
提着那口真气,保持你相信的姿态,好好活着。
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