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眼前的苟且,活成诗和远方——2018年行动派演讲摘录

把眼前的苟且,活成诗和远方——2018年行动派演讲摘录

大家晚上好,很开心跟大家碰面,可以这样轻松地聊聊天,让我觉得一周中最丧的星期三也变得惬意了。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Didi,一个职业妇女,嗯,在我这里职业妇女的意思呢,就是把妇女当职业。虽然我有一份全职工作,但打扮自己、捣鼓屋子和养两个娃也是我的重要工作内容。

三十岁那年,我决定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还有我妈,作为后勤部长,一起前往纽约读研究生。那一年我儿子六岁,女儿四岁。在这段与众不同的留学中,我既是一个学生,也是一位母亲,同时还是一个曾经的新闻媒体人和创业者,用这些互相交织而彼此独立的视角写了一本书,记录两年纽约生活的所见所得和所思所想。

有一次采访我跟记者聊起,我十四岁那年与文学网站“榕树下”签约,她说我暴露了年纪。从那时候算起的话,我已经写了二十年的字了。我当过新闻记者,也写过不少专栏,但出书却是第一次。我并没想过自己的文字会受到这么多读者的关注,更没有想到会有一些读者把我近十年来的文章全部打印出来放在床头经常翻阅。读者作为我的知音是我决定正儿八经写书的原因。

今天这个演讲的主题是“把眼前的苟且,活成诗和远方”。

看过高晓松节目的朋友应该对这句话都不陌生吧,他给许巍写过一首歌,里面有句歌词是“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可我今天要说的是,相比那如诗一般的远方,我倒更爱眼前的苟且。

我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是凤凰卫视的编导,给大家看一张我当时的工作照吧,中间这位是《小莉看世界》栏目的主持人吴小莉。我刚二十一岁,就负责这样一档收视率很高的时政节目。其实我读大四的时候就已经在这个栏目组了,一开始只是个实习生,有一天电话响了,我接起来,对方很热情:“你好,我是某某宣传部,请问您贵姓?”

“啊啊,我姓曹。”

“哦曹老师你好你好!我是某某,有这么个事想麻烦您……”

后来我照着名字在网上查了一下,是某中部大省宣传部的处长。快五十的人,把我一个实习生叫作“老师”。

那个时候传统媒体如日中天,那几年我出差去的最多的地方是北京的钓鱼台和各个部委,见到的都是正部长本人,我可以随时打电话给马英九的首席助理,不管我提的问题有多弱智,对方也会和和气气地答上三十分钟。

这就是十多年前新闻记者这个身份赋予我的权力,我可以去各种名流云集的场合,到处都是笑脸相迎。可以说,我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走进了很多人眼里的“诗和远方”,可是我很快就意识到这些都没什么了不起。人家对我客气,不是因为我曹頔多么优秀,有什么值得尊重的成就,人家尊重的其实是我背后的平台。

认识自己的第一步,就是有自知之明。你要能够分得清生活里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应该说二十出头的我还是比较理智的,不管外面多么热闹喧哗,我只管坐在办公室查资料、写稿子,这才有了后来的我,脱离了大平台以后仍然有自己的专栏,做自媒体,写书,而不是跟着传统媒体一起没落。

年轻人容易焦虑,我什么时候能得到机会,什么时候能遇到贵人,什么时候能让周围的人对我刮目相看。我想说的是:

成为别人眼中的人生赢家,让其他人对你羡慕嫉妒恨,这个不应该成为你的人生目标。

我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的时候,曾在纽约的联合国总部实习,有一次美国驻联合国大使鲍威尔来到我们办公室,她以前是一位有名的战地记者,曾经获得过普利策奖。

她来的时候我正蹲在角落里收拾资料,有一位其他部门的联合国官员指着我问他旁边的人,这是谁,让她站到后面去!我笑了一笑,默默退到一边。

到了第二天,我换上正装去开会,又碰到这个领导。我发完言以后,这位老兄小步跑过来与我握手,递上名片。

我跟他说:“不好意思,我是学生,没有名片。”

他说:“啊,没关系,留着我的,随时联系。”

你的自信,不需要名片上那一大堆头衔来装点。你的价值,既不会被无谓的人冒犯,也不需要无谓的人奉承。去哥大读书的时候我已经三十岁了,国内和我同龄的朋友们正是一生中最意气风发的时候,有的是公司上市,有的是500强高层,每天坐在北京金融街的大落地窗办公室里喝着秘书泡好的咖啡。而我当了整整两年的实习生,天天整理仓库,背着十几斤的物料在又脏又冷的纽约街头东奔西跑。

这是我自己的选择。

坦白讲我去美国读书不为那张文凭。我是要去一个没人认识我,没人会正眼瞧我一眼的地方,让生命回归到家人、自己、学习、反省这样最简单的状态。新浪曾经派了摄影记者来纽约拍我在联合国实习的经历,记者跟着我每天赶早高峰的地铁,拍我坐在格子间里工作,拍我下了班去超市买菜。我觉得这样的生活一点都不卑微,一点都不苟且。现在我回到国内,每天还是这样生活。

电影《无问西东》里清华校长梅贻琦说过——

“什么是真实?你做什么,和谁在一起,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真实面对自己,才是最美的诗和远方。而且它不会像某些网红旅游景点一样,到了那才发现:真是个坑爹的远方。

我把自己这些最真实的、没有加任何滤镜的生活写成一篇篇的散文,大家知道我还有两个孩子,所以这些年我的文章完全是利用业余时间见缝插针地写出来的。我写作的地方是我女儿芭蕾舞教室外面的板凳,高铁座椅后的小桌板,候机厅里的麦当劳,还有便利店里吃鱼蛋的台子。

出书以后开始有人夸我是人生赢家,事业家庭两不误。可事实上在第一本书出来之前一直有人不停地问我为什么。为什么写这么多年博客而不去当KOL接广告赚钱?为什么要去做个小家电公司不去做互联网,一点都不性感。为什么结了婚生了两个娃还要去读书,有必要把自己搞这么累吗?

我想说,人生哪来那么多为什么啊。青春不过只有这些日子,没时间得到所有人的理解。

写作带给我的最大价值是把我和一些有着相似价值观的同频的人联结在一起,比如今晚正在听我说话的大家。我们都不是野心勃勃的那种,我对赚钱的兴趣非常一般,我的公司也像我一样走得很慢,两年才熬出一个产品。我本来就是个特别普通的人,不像大家想的那样是什么大学霸,长这么大我从来没拿过第一名,连幼儿园画画比赛我也只能拿安慰奖。我们努力的动机不是要发财,或者出名做网红,我怀孕八个多月还站在街上做采访,一边喂奶一边背托福机经,也不是因为我渴望出人头地。

有时候人活着的动力就是我想好好活着。就是因为一颗强烈的自尊心,不愿意敷衍自己过一辈子。

其实就在不久之前我才第一次开始思考自己的梦想到底是什么。在折腾了三十多年以后,我想来想去,发现自己的梦想跟事业啊家庭啊都没多大的关系,我就想继续做个普通人。由于职业因素,我近距离接触过好多这个世界上最成功的人,国家元首啊,顶尖的富豪和企业家啊,我都打过交道,有些还成了亲近的朋友。我看到过他们剥掉滤镜的那一面,所以我非常确信,让别人羡慕我、取悦我、仰望我,这些都不是活着的价值。

不知大家是否同意,我相信每个人来这世界都有自己的使命。让自己幸福是每个人的使命,照顾好家人是许多人一辈子最重要的责任,而我迈入中年以后才渐渐找到自己的使命,那就是让这个世界上和我一样普通却没有我这么幸运的人,也能得到成就的机会。所以我开始了一段全新的职业生涯——公益。

走进公益这个行业我才发现它并不是自己想的那样,用情怀就能做好,服务弱势群体带给我的是沉重的责任和反省。我看到每个人,包括今天在场的大家,都在拼尽全力地生活,没有人是懒,是蠢,就连那些看病插队的、不戴耳机看电视剧的人,也没几个会故意把生活越过越糟。可偏偏有时候现实就是事与愿违。有的人生活得不好,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工作,并不是因为自己不努力。

在公益的世界里我常常目睹各种不公,让人无力,让人压抑,甚至让人崩溃,只有一样东西对所有人都绝对公平,那就是时间。太空站里的宇航员,即便看到的日出和我们不同,他的24小时也只有1440分钟。市值最大的公司不会比路边的馄饨店获得更多加班时间,人的寿命更不会因为财富和才华延长。

所以不要因为岁月蹉跎而感到害怕,不要因为慌张和迷惘而焦虑。有人说,慌张就是青春的模样,你不慌张了,青春也就没了。所以我反而希望自己慌张得再久一点。

你要更有信念,这个世界上,真正重要的东西从来不会转瞬即逝。它也许会迟到,但只要你一直寻找,总有一天你会找到它的。

无论早晚,总会抵达。

无论身在何处,什么年纪,什么身份,什么性格,希望你的每一刻都没有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