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急行军,盐民游击队顺利地进驻黄须堡。

晚饭后,战士们开完了会,除去值勤的以外,都去休息了,准备夜间十一点开始行动。

严志诚在会上做了战斗动员,然后又和田冬生、李海山、董满仓三个人,为奇袭三岔口敌伪据点进行了详细研究。根据情况分析,敌人往盐滩增运军火,肯定是企图歼灭我盐民游击队。我们今天进驻黄须堡,为的是麻痹敌人,以便暗中偷袭三岔口,截击敌人的军火。因为这次行动比较大,必须得动员一部分群众,协助我们。于是,他马上进行了分工,由董满仓去找村长张双安,赶快组织群众;田冬生、李海山负责集合战士。

严志诚把一切布置妥当,便到各处查看。

这黄须堡,是盐区的边远地带,离敌人的中心据点三岔口有三十余里,离敌人的巢穴三水镇几近一百里。由于距敌较远,敌伪势力比较薄弱。过去有二百多户人家,街里有几处买卖,房屋也比较整齐。自从日本帝国主义侵入盐区以后,在村西强占了土地,开了盐滩,强拉民夫,上滩晒盐,有钱人家搬入城镇,贫苦人家只好留在村里耕种、治鱼,苦熬岁月……

在日本帝国主义残酷蹂躏、民不聊生的情况下,我党地下组织在这里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初步建立起抗日政权,增强了群众抗日必胜的信心。特别是人民武装盐民游击队的成立,鼓舞了盐区广大人民群众,也使黄须堡增加了朝气。人们传颂着游击队的英雄事迹,盼望着早日得到解放,还以慰问游击队、征集公粮等实际行动,支持游击队打击日本侵略者。今天下午,盐民游击队开进这里,人们欢欣鼓舞、喜气洋洋,使这古老的盐村焕发了革命的青春。

满天的星斗,洒下了光亮,从海面上吹过来的微风,使人觉得格外凉爽。行军一天的战士,奔忙一天的劳动人民,都已休息了,黄须堡进入了梦乡。

严志诚在这宁静的大街上走着。自己生长在这块土地上,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感到亲切。

几年前,党送自己到军分区去学习,如今,党又把自己送回盐滩,成立了“盐民游击队”,要把日本侵略者打出盐滩,赶出中国去,要把这万恶的社会制度彻底砸烂,来建设理想的新社会。自己作为共产党员,并且是盐民游击队的队长……今天,要去截击敌人,而杨洪海大叔暂时留在盐庄子坚持工作,组织、指挥这场战斗的任务就全落到自己肩上了……

在宁静的夜幕中,严志诚回忆着、思索着,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他暗暗地下了决心,一定要不辜负党对自己的教育和培养,群众和同志们对自己的委托和信任。

走到村西头,他迈步登上了土岗子,借着星光,向村外瞭望着。

“谁?”值班的岗哨厉声喝问。

“我。”严志诚回答。

“噢,是队长。”董满升持枪走了过来。

“有什么情况吗?”

“没有。”

“好。”严志诚来到董满升的跟前,嘱咐说:“可要多加小心哪!”

“是。”董满升回答。

两个人并排站在庄护坡上边的房檐下,朝四外观看。

天上的“三星”快到头顶,看来已经有小半夜了。大地上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动静。

这时,突然,在西北方向的黄须地里,出现一个黑点,直朝黄须堡奔来。星光下,严志诚和董满升互相看了看,会心地点了点头。严志诚忙将盒子枪抽出来握在手中,董满升也端起了大枪。两个人就在庄护坡的旁边隐蔽起来,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个黑点。

这个“黑点”由远到近,由小到大,渐渐地看清了,是个人。就见这个人跑几步,走几步,走几步,再跑几步。时间不大,这个人已经登上了大水汪子当中的那条“布带子”,径直向燕河桥而来。没问题,这是往黄须堡来的。在这三更半夜,这个人急急忙忙地来干什么呢?

严志诚和董满升谁也没有说话,只是紧握着手中枪。

夜很静,从这人走路的声音里听出,他没有穿鞋,脚下不时地发出“呱叽、呱叽”的声音。

霎时,这个人登上了燕河桥,仍旧没有停步,直奔黄须堡村头。

严志诚和董满升看得清楚了:来人个子不高,披散着头发,看来像个妇女。这就使得两个人更加纳闷。

那个人过了燕河桥,严志诚他俩完全看清楚了,原来是个女孩子。她跑得气喘吁吁,裤腿子湿了半截,显然是中途蹚沟来着。

就见她登上了庄护坡,稍微停了一会儿,张着嘴喘了两口大气,往左右张望了一下,就直往村里跑去。

董满升刚想喝问,待他仔细一看,吃惊地叫道:“大富!”起身迎了过去。

严志诚这时也看清楚了,站起身来,跟了上去。

董大富见是二哥和严志诚,猛地扑过去,抓住了董满升的胳臂,说:“快,快,志诚哥,日本兵把……把盐庄子围上了……”说到这里,她再也说不出话来,无力地依在董满升的胳臂上。

董满升用力托住董大富,着急地问:“你说清楚了,到底是怎么回事?”

稍停了一会儿,董大富合了合眼睛,说:“日本兵和盐警队把盐庄子围上了,妈妈叫我来送信。妈妈还在那儿等着呢。”

“什么时候围的?”严志诚问。

“刚才,时间不大。”董大富回答。

“有没有人跑出来?”董满升问。

董大富摇了摇头没有回答,闭上了眼睛,显然是跑得过急,累昏了。

严志诚赶紧拿过水壶给她喝了点水,董大富又慢慢苏醒过来。

原来,今天吃过午饭,董大娘带着董大富搭乘一辆到日本华北盐田拉硝的大车,去盐庄子看望董满升和二旦。等大车到了三岔口的时候,被盐警截住了,所有的行人走到这儿全部扣住,一个不放。

董大娘一看,三岔口这儿不仅盐警增多了,并且还有很多头戴钢盔的日本兵。这是怎么回事呢?董大娘的心里纳闷。

董大娘在三岔口遇上了盐庄子的一个老大娘,那老大娘听说她是去看儿子的,就悄悄地告诉她,盐民游击队在下午就去了黄须堡。董大娘一听,糟了,就是到了盐庄子,也见不到满仓和满升了。看看天色已晚,她就打算带着女儿回家,谁知往回走也不行。她们这些被截的人,全部被围在炮楼以北的空地上。

说话间,天快黑了。就在这时,从炮楼里出来二十多个日本兵,个个头戴钢盔,身背大枪。跟着又出来很多盐警。

时间不大,有两个骑马的走了出来,一个个子不高身穿日本军服,挎着洋刀,是个日本人。另一个是中国人,腰里挂着手枪。就见这两个人嘀咕了一阵,那个挎洋刀的日本人手一挥,那些戴钢盔的日本兵和盐警们就出发了,看方向是奔盐庄子。

开始,董大娘还不解其意,猛地心里一惊,这不是到盐庄子找咱们的队伍打仗去吗?他们找不到队伍,那里的老百姓……

掌灯以后,三岔口的戒严解除,被截的人们这才走出包围圈。

董大娘急忙领着女儿走上了大道。如果回家,她应往西走,可是她领着女儿却一直朝了东。过了东面的两道木桥,瞧了瞧四周没人。她压低了嗓子说:“大富,你有胆子没有?”

董大富迷惑不解,两眼望着妈妈。

董大娘说:“日本人去围盐庄子了,看势头是要杀人。你去,去黄须堡给游击队送信,叫志诚他们赶快派人来救,妈人老走不动,先在这里躲一躲。”说罢,老人家的两眼直瞪瞪地望着女儿。

大富马上回答:“妈,我有胆子。怎么去法?”

董大娘指着东边说:“往东,过了沙岗子,就是黄须堡。不论担多大风险,也要把这个信儿告诉志诚他们!”

“好!”董大富答应了一声,就顺着大道,直朝东方跑去。

这儿离黄须堡还有三十多里路。董大富还是中午吃了块糠饽饽跟着妈妈出来的,原来觉得很饿,可她现在心里着急,倒不觉得饿了。她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快,快到黄须堡,快把这个信儿告诉给盐民游击队,好快把日本鬼子打跑。

在跑到沙岗子的时候,她怕敌人岗楼上看见,便插荒蹚水而过。就这样一直跑到黄须堡。

严志诚听了董大富的报告,心如火燎,没有想到,敌人会夜间出动。这样一来,盐庄子那里可就危险了!他想到了革命前辈杨洪海和张大妈,他想到了阶级弟兄刘德望和董嫂,想到了盐庄子的乡亲们……

但是敌人为什么来得这样快呢?我们刚到黄须堡敌人就去包围盐庄子,很可能我们还没走敌人就得到了情报,企图去一网打尽。而按一般规律,敌人是不在夜间行动的……严志诚越想越觉得有问题,感到斗争十分复杂。

现在应该怎么办?他把情况综合分析了一下,觉得不应让敌人牵着鼻子走,必须打主动仗,叫敌人跟着我们转。

于是他立刻召集起田冬生、董满仓、李海山几个小队长进行研究,统一思想。

对于敌人的突然袭击,大家都感到很意外,也很着急。但是由于缺乏战斗经验,一时想不出好办法。李海山急着要拉队伍去解盐庄子之围;田冬生主张按原计划行事,先打了三岔口再去盐庄子。独有董满仓沉默不语。但几个人都用信赖的眼光,看着严志诚。

严志诚看了看大家,沉着地说:“同志们一致的意见是打,这很好,有志气。我们就是在任何情况下不后退,不气馁,依靠人民群众,坚持斗争。但是怎样打呢?同志们讲的都有道理。依我看,敌人围了盐庄子,是对我们不利;但是,这样一来,也给我们打三岔口据点造成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他们那里的人少了。所以,我的意思是:原计划基本不变,只作一些调整,我们去一个小队解盐庄子之围,其他同志按照原计划行动。因为,我们打掉三岔口,劫走军火,打乱敌人的计划,对盐区今后武装斗争的开展,极为有利;同时,要看到,只有打掉三岔口,使敌人首尾不能相顾,才能解盐庄子之围。这就叫从全局出发,变被动为主动。”说罢,他望着田冬生、李海山和董满仓,征求意见。

董满仓一直没有言语,这时猛一拍大腿,说:“对!对!是这个意思。我就是这么想的,可我想不这么全面,说不这么周全。”

田冬生也表示赞同,说:“对,马上把人分开干吧!”他恨不得立即到了三岔口和敌人打响,解了盐庄子之围。

“好,我去盐庄子!”李海山也表示同意。

严志诚看同志们的意见一致了,下命令立即集合出发。由田冬生、董满仓带领两个小队和乡亲们去打三岔口,严志诚亲自带领李海山小队去盐庄子。

夜深了,盐滩上一片寂静,只听到队伍走在黄须地里“沙沙”的脚步声。

严志诚一边跑,一边和田冬生、董满仓、李海山合计着。他叮嘱田冬生、董满仓,要跑步赶到三岔口,最好能和盐庄子同时打响。

出村不远,他们就分手了。

严志诚带领队伍顺着盐沟大埝飞速前进,路上遇见了杨洪海派来送信的人和几个盐庄子的乡亲。乡亲们是在敌人围庄的时候跑出来的。他们向严志诚详细地报告了盐庄子的情况。

严志诚听了心里更有底了,他命令部队加快前进速度。

游击队员们恨不得插翅飞到盐庄子,消灭敌人,救出乡亲们。其中,最着急的要算李海山了,他一听说日本兵把盐庄子围上,就要带人去打,在半路上他看见盐庄子起火,更是着急,若不是严志诚提前嘱咐了他“不许暴露目标”,他早就喊出来了。

刚才还是满天星斗,顷刻之间阴沉下来。阴云压低了天空,使人感到喘气都有些困难。这样燥热的天气,连个风丝儿都没有,心情又是这么紧张,战士们浑身都被汗水湿透了。

突然,盐庄子的街头上闪了一下亮光。“那亮的是啥?”李海山叫了出来。

“手电。”严志诚说。他根据闪光来判断,这儿离着盐庄子,最多也不过二里。再往前走,就有可能跟敌人遭遇。于是他对李海山小声说:“叫队伍停一下。”

李海山一楞,忙问:“为啥?”

这时,同志们都已经跟上来了。严志诚压低嗓门说:“前面已经是敌人了。”

“那还不打吗?”李海山说着,持枪就要往前冲。

严志诚连忙摆手,示意叫他不要动。然后他又看了看大家,这才说:“根据时间计算,咱们部队还到不了三岔口,我们如果动手早了,怕冬生他们被动。”

李海山听罢,用手抹了一下脑门子上的汗珠子,抬头看了一下天空。他本来是想要看看星星,来判断一下时间,但这时天空是阴沉沉的,连一个星星也找不到。他把手一抡生气地说:“这个鬼天气!”但是他明白,决不能再鲁莽从事,过去几次莽撞,都险些误了大事,同志们对自己进行了帮助,才认识到事情的严重,今天跟着队长一同战斗,一定要服从命令,学会带兵的本领。

过了一会儿,猛听得盐庄子村里一片呐喊声,战士们都屏住了呼吸,仔细地听着,在这人声当中,好像有怒吼声、责骂声、呼喊声,声声揪住了每一个人的心。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攥着武器的手,都冒出了汗。

手电筒又亮了,还是在盐庄子街头。

就在这时,忽听得盐庄子村里“嘎”的一声枪响,这枪声震动着渤海盐滩,接着就是一片呼喊声和枪声。

李海山忙用手一拉严志诚,说:“下命令,冲吧!”

严志诚估计时间差不多了,说:“好,咱们冲上去,把敌人吸引过来。”

同志们当即按着严志诚的命令,冲到盐庄子村边,和敌人接上了火。

盐庄子街口那个手电筒不亮了,只听得街里发出阵阵的吼声,这吼声和村外的枪声交织在一起,震荡着盐滩的夜空。

突然,西南方向,“轰、轰”两声巨响,一道火光直冲霄汉,照红了大半个盐滩。

严志诚知道,这是田冬生、董满仓他们奇袭三岔口据点成功了,于是,他一挺身,二把盒子往空中一举:“同志们冲啊!”他这话刚一出口,李海山就窜到了前头。

“冲啊!”

“冲啊!”

盐民游击队,怀着满腔的仇恨,奋不顾身地冲进了盐庄子的村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