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梁的前因与后果

三、游梁的前因与后果

梁孝王登临权力巅峰及失足跌落的始末,对我们了解司马相如游梁的前因后果,提供了背景。司马迁曾表明自己对这场著名的宫廷恩怨的态度:梁孝王虽然因为是天子亲兄弟、太后爱子,受封于肥沃之地为王,也正赶上国运隆盛,百姓富足,所以能够增殖其财货,扩建宫室,车马服饰和天子相似。然而,这样做也属于僭越行为了。

司马相如来梁园,算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只蹭了点华丽的微声,刚刚体会到一点春风得意的感觉,就从半空中掉下来,面临新的困境。现实总喜欢戏弄爱做梦的人。给过他多少惊喜,就会给他同样多的失望。

参加完梁孝王的葬礼后,梁府人士都自动解散了。吴楚七国造反之前,是天下游士的好时光,可以去吴游梁、择木而栖,体会到春秋战国游士遗留的潇洒。当削弱诸侯王成为大势所趋,吴楚七国覆灭,梁国首当其冲,已是游士们最后的乐园,摇摇欲坠。梁孝王之死,等于也为游士传统敲响丧钟。江山大一统,原本依赖中央政权与诸侯国缝隙而寄生的各种“闲杂人员”,如果未能被朝廷招纳,就再也无枝可栖。

司马相如失业了,靠才华辅佐王侯借以出人头地的美梦,成了一场空。别说经世济国,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只好万般失落地回到成都老家,再次成为待业青年。司马相如自公元前一五○年游梁至公元前一四四年归蜀,在梁约六年,已从二十二岁到二十八岁左右了。生命中最好的一段青春年华,消耗在梁园。

司马相如离开梁园,没敢回头望一望。唉,除了带走配给专用的一辆马车,车上放置梁孝王赏赐的名琴绿绮、皮大衣“鹔鹴裘”等几件礼物,似乎便一无所有。他给梁园留下了什么?留下了《如玉赋》《子虚赋》。还留下一个碎了的梦,满地碎片。

李白《梁园吟》有如下几句:“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舞影歌声散绿池,空余汴水东流海。”汴水流,汴水流,流的都是愁。高适说:“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只可惜已成南柯一梦。韦应物也说:“梁王昔爱才,千古化不泯。”梁孝王无疑堪称汉代文学的伯乐,不只爱才,而且识才。瞧他旗下收编过的一系列文人墨客,哪个不是因入驻梁园而升值的?

对于司马相如,优游于梁园的日子,即使不算黄金时代,也算镀金时代,因得到梁孝王另眼相看而容光焕发,加上《子虚赋》又使他尝到一夜成名的甜头,真是春风得意啊。他已非被草莽埋没的千里马,而是公认的宝马、名马。名气,能使千里马插上翅膀,腾云驾雾,前途无量。正当司马相如准备畅想未来、再试身手之时,梁孝王垮台,如同晴天霹雳,不仅使梁园黯然失色,也驱散了闪耀在司马相如身上的光环。他是谁啊?他谁也不是了。不过一介书生,除了多一份清高,比贩夫走卒高明不到哪里。而所谓的清高,不仅无用,而且是累赘。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愿做,连混碗饭吃都难。昨天的自信烟消云散,司马相如意识到文人说好听点是特殊人才,说不好听点就是寄生虫,一旦失去了靠山或者说宿主,思想的巨人顿时沦落为现实的侏儒,不仅气势上矮别人一头,而且比俗人更脆弱,更怯于另觅出路。

司马相如想家了。出门这么多年,他第一次想家了。四海茫茫,家乡是唯一的依靠。哪怕这种依靠只是心理上的。

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司马相如空转了一大圈,又回到起点,白白浪费八年青春时光。再看见家门口的升仙桥,真是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

看来站错队就等于走错路。原本以为可以走捷径,反而绕得更远了。最初的目标简直成了泡影。原本是为了可以衣锦还乡,结果却被措手不及地打回原形。

看到这里,会真正明白后人为什么以“游梁”代指仕途坎坷,事事每与愿违啊。

但“游梁”毕竟给历代文人墨客提供了一个借题发挥的素材与典故。唐代岑参《梁园歌·送河南王说判官》,是著名的送别诗歌:“君不见梁孝王修竹园,颓墙隐辚势仍存。娇娥曼脸成草蔓,罗帷珠帘空竹根。大梁一旦人代改,秋月春风不相待。池中几度雁新来,洲上千年鹤应在。梁园二月梨花飞,却似梁王雪下时。当时置酒延枚叟,肯料平台狐兔走。万事翻覆如浮云,昔人空在今人口。单父古来称宓生,只今为政有吾兄。轩若过梁园道,应傍琴台闻政声。”他的《山房春事》也写到梁园:“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储光羲《临江亭五咏》之四:“古木啸寒禽,层城带夕阴。梁园多绿柳,楚岸尽枫林。山际空为险,江流长自深。平生何以恨,天地本无心。”王昌龄《梁苑》:“梁园秋竹古时烟,城外风悲欲暮天。万乘旌旗何处在?平台宾客有谁怜?”李峤《兔》:“上蔡应初击,平冈远不稀。目随槐叶长,形逐桂条飞。汉月澄秋色,梁园映雪辉。唯当感纯孝,郛郭引兵威。”

到了元末明初,袁凯《白燕》诗:“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见应稀。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明代中期,李梦阳写《梁园歌》:“梁园昔有信陵君,名与岱华争嵯峨。”他还有另一首《梁园雪歌》:“今为梁园客,独对梁园雪。”嘉靖时王廷相《梁园歌三首》其二:“百年之后君为谁?有酒莫惜千金挥。不信试看梁王苑,狐兔草驰鬼火吹。”

明末清初,吴伟业《雪中遇猎》:“笑我书生短褐温,蹇驴箬笠过前村。即今莫用梁园赋,扶杖归来自闭门。”侯方域《梁园怀古》:“驱车荒城隅,昔是梁王园。当日宾客馆,离离百草蕃。”这个出现在《桃花扇》里的侯方域,老家商丘,他和文友结雪苑社,起名“雪苑”,灵感源自“梁园雪霁”。

这些咏叹梁园的诗篇或诗句,无不以冷风景渲染出知音难觅的感慨。后世已无梁孝王,梁园留下的只是更多文人怀才不遇的苦吟。

南朝江淹《青苔赋》云:“游梁之客,徒马疲而不能去;兔园之女,虽蚕饥而不自禁。”唐代顾况《宋州刺史厅壁记》称:“梁孝王时,四方游士邹生、枚叟、相如之徒,朝夕晏处,更唱迭和。天寒水冻,酒作诗滴,是有文雅之台。”宋晏殊《假中示判官张寺丞王校勘》诗:“游梁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明何景明《答雷长史》诗之三:“贾谊功名终负汉,马卿辞赋尚游梁。”清张问陶《独树店》诗:“宋玉有怀仍忆楚,相如多病更游梁。”可见春风得意的顺境固然可喜可贺,逆境与困境同样也能带来另一种滋味的诗意。

司马相如一生,有三大支撑点:成都、梁园、长安。几起几落。梁园时期,是他绕不过去的一段弯路,因而又堪称必经之路。正是在这块“练兵场”上,司马相如初试锋芒。他像孔雀开屏一样洋洋洒洒写出《子虚赋》,不仅获得梁孝王的喝彩与推崇,而且许久之后还吸引了汉武帝的眼球。更重要的,他与梁孝王相见恨晚、相处融洽,也为他来日向汉武帝献计、献策、献赋乃至献出后半生的智慧与才华,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司马相如之所以舍汉景帝而投梁孝王,因为梁孝王比汉景帝更爱才惜才,也更有“文艺细胞”。绝对属于两类“领导”。在这方面,汉武帝却和梁孝王是同一种人,务实务虚两不误,都比汉景帝显得更见性情、更有体温。因而都能与司马相如一拍即合。只是,司马相如灰溜溜地离开梁园之时,还预料不到未来会有更大的舞台等着自己。就像当代人常自我安慰的:天无绝人之路——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还会给你打开一扇窗。司马相如当时可一点也看不见窗户在哪里,只看见满世界的黑暗。

司马相如是因为希望而离开成都、投奔长安的,长安却让他失望。司马相如是因为失望而离开长安、投奔梁园的,梁园给过他巨大的希望,后来又让他再一次失望,甚至绝望。

司马相如就像遭遇四面楚歌再加上十面埋伏的项羽,荷戟独彷徨。虽然也无颜见江东父老,可还是不得不跌跌撞撞地走回头路,厚着脸皮回老家。走过成都北门的驷马桥时,头要埋得更低一点。当年出发时放过“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汝下”的狂言,别人是否记得不知道了,自己却音犹在耳,此话就像一条鞭子,翻来覆去地抽打着一颗伤痕累累的心。唉,故乡会原谅并接纳失败而归的游子,只是自己不肯原谅。过不了的还是心里的这道关。

自梁园败归成都,给司马相如留下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即使他未来第二次投奔长安,还是忘不掉梁园,那既是一场美梦,又是一场噩梦:政治的凶险,人生的无常,给这位书生狠狠地上了一课。熊伟业《司马相如生平新订》,认定游梁是司马相如一生转折点:自公元前一五○年以后,司马相如当目睹身历种种阴谋诡计与追查打击,对政治以及社会当有完全不同于游梁之前的感受。再入长安为郎之后,处处小心谨慎,所谓“欲谏,不敢”,直到“未尝肯与公卿国家之事,称病闲居,不慕官爵”,这与“慕蔺相如之为人”的意气风发,“见而说之,因病免,客游梁”的冲动率性,判若两人。平生方向从最初渴望立功最终转到立言,也是其性格与时代纠结后的必然结果。

梁园,毕竟因这一系列喜剧与悲剧的烘托,而像燕昭王的“黄金台”一样,成为中国文化史里的标志性建筑。梁园因梁孝王而出名,梁孝王也因对司马相如的知遇之恩而成为千古文人的知音。

后世李白、杜甫、高适、王昌龄、岑参、李商隐、王勃、李贺、秦观等都曾慕名前来梁园。李白离开长安,在洛阳遇见杜甫,在汴州又邂逅高适,三位诗人结伴畅游开封、商丘等地。尤其这三颗诗歌巨星相会于梁园,醉眼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是唐朝著名的一阕三人行。在古吹台上,杜甫写下《遣怀》:“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名今陈留亚,剧则贝魏俱。邑中九万家,高栋照通衢。舟车半天下,主客多欢娱。白刃雠不义,黄金倾有无。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芒砀云一去,雁鹜空相呼……”高适写下《古大梁行》:“古城莽苍饶荆榛,驱马荒城愁杀人。魏王宫观尽禾黍,信陵宾客随灰尘。忆昨雄都旧朝市,轩车照耀歌钟起。军容带甲三十万,国步连营一千里。全盛须臾哪可论,高台曲池无复存。遗墟但见狐狸迹,古地空馀草木根……”李白更是在此地居住长达十年之久舍不得离开,《梁园吟》成为千古名诗:“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李白《书情题蔡舍人雄》一诗中有“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的记载。这十年里有一个大雪天是最让人难忘的,李白踏雪到梁园的清泠台送别岑征君,写下《鸣皋歌送岑征君》,抒发了“扫梁园之群英,振大雅于东洛”的豪情。此诗原题下注:“时梁园三尺雪,在清泠池作。”清泠池,为梁园一景。李白在雪景里题诗的身影,是风景里的风景。李白对梁园的雪景情有独钟,还有一首《对雪献从兄虞城宰》,同样属于对雪放歌:“昨夜梁园里,弟寒兄不知。庭前看玉树,肠断忆连枝。”李白借乐府旧题创作的《白头吟》两首(与卓文君的《白头吟》同题),也是在梁园游青陵台,看到相思树时所写。

杜甫“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有人据此考证,吹台在开封,梁园在开封。李白、杜甫、高适,其实相会在开封的梁园,那时高适在汴州(开封)一带过着“混迹渔樵”的贫困流浪生活,达十几年之久。杜甫《赠李白》,回忆结伴游梁园的这段时光,也可证明:“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野人对膻腥,蔬食常不饱。……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明代政治家于谦任河南巡抚期间,作七言古诗《题汴城八景总图》:“天风吹我来中州,光阴荏苒春复秋。民安物阜公事简,目前景物随冥搜。梁园花月四时好,日落夷山映芳草……”可见梁园已成汴城八景之一。清代蒋湘南《梁园吟和李白韵》:“我昔游梁发清兴,驱车遍访夷门山。汴人指点道旁树,黄沙漠漠埋其间。廿载来往怀感多,今年始作梁园歌。不怜艮岳一拳石,不吊蓬池千顷波。”很明显写给开封的梁园。

当然,还有另一种说法:梁国都城并不是开封,而是商丘,梁园也不在开封,而是在商丘,但由于开封历史上曾长期称大梁、汴梁,故使很多人产生误解,以致以讹传讹,把梁园也列入开封范围。也由于商丘、开封两地相近,故把商丘的“梁园雪霁”也列入了汴京八景之一。

商丘、开封,都有梁园。商丘的梁园,我是应河南永城市诗歌学会会长柳歌邀约而去,捎带着还参观了位于芒砀山保安峰的梁孝王墓。开封的梁园又叫禹王台公园,二○一六年《汴梁晚报》聘请我担任文化顾问,约我在古吹台上接受记者采访,一侧还有三贤祠,明代河南巡抚毛伯为纪念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高适曾同登吹台饮酒赋诗而建造。据刘海永介绍:“三人酒酣古吹台,放眼四望,信陵君的坟墓已被耕为平地种上庄稼,梁孝王的舞榭歌台早已踪迹皆无,枚乘和司马相如也已灰飞烟灭,不禁感慨万千。忽然听到不远处窗外传来如梦如幻的琴声,三人疑是师旷再生,不禁心生感慨。似醉非醉之间,李白即兴赋诗,挥笔在墙上写下了那首千古名作《梁园吟》……”

在司马相如之后,在李白、杜甫、高适之后,我来梁园,也登上古吹台,即兴写了一首诗《梁园,诗人的家园》。这是一个当代人的“梁园吟”:

找到了梁园

哪怕它已成为废墟

找到了李白题诗的墙壁

哪怕它已成为断垣残壁

找到了杜甫,李白那著名的知己

我也像找到自己

还有高适。唐诗的三巨头

三大男高音,在小小的古吹台上聚齐

孤零零的我,来得太迟了

未赶上巨星彼此唱和的节日

可我还是沾了他们的光。今天的梁园敞开大门

仅仅因为我自报家门:李白的后裔……

我猜测,当年李白登古吹台时,是否自视为司马相如的后裔?文章千古事,代代相传,一代先行者有了一代继承者,一代继承者也会有又一代继承者。梁园,既像现实的坐标,又是虚拟的地址:那是一代又一代诗人的理想国,一代又一代理想主义者的精神乐园。

东汉末年,曹操“引兵入砀,发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宝数万斤”(也有人说“得金宝十万余斤,运七十二船”),致使“金尽梁王石室空”。金银财宝是留不住的,荣华富贵也被雨打风吹去,但梁孝王最大的一笔遗产,就是梁园,现实中的梁园早已沦为一片废墟,可传说中的梁园依然让人津津乐道。那是一个爱才惜才、人尽其才的理想国,名士云集。有些是因有名望而被梁园吸纳的,更多的则是通过梁园而出名的。

譬如对于司马相如的一生,梁园是极有纪念意义的中转站。他第一次跨进梁园的城门时,尚是无名青年,可正是梁园给了他灵感,一篇《子虚赋》应运而生。《子虚赋》,不知是否算司马相如的处女作?但肯定是他的成名作。

梁园对于司马相如,意味着一段幸福的时光,只不过太短暂。就像一个梦,刚尝到甜头,刚做到一半,就醒了,而且是被惊醒的。

司马相如虽然心有不甘,但也无可奈何。这就是命运。命运让他不得不再次拐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