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文君以《白头吟》感化司马相如
一、卓文君以《白头吟》感化司马相如
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司马相如被罢官,心情灰暗,离群索居于长安西郊,在茂陵(汉武帝生前就营造好的墓穴,在今陕西省兴平市境内)与卓文君相濡以沫,重新过起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民生活。
幸好老丈人卓王孙心疼女儿而再次给的那笔财产数额庞大,一辈子也花不完似的。司马相如赋闲在家,断了俸禄,但并不缺钱,仍然可以四处周游,请客交友,以排遣政治上的失意。
卓文君打扫书房,发觉那把从巴蜀带来的琴已蒙上薄薄的一层灰尘:相如整天与一班酒肉朋友厮混,好久没跟自己琴瑟相和,弹唱那曲《凤求凰》了。自己每每邀约,相如总以没空或没心情为由来搪塞。文君知道此时是相如人生的又一个低谷期,也就没怪他,反而加倍体贴,嘘寒问暖。相如有时却表现得很不耐烦。
直到贴身丫头偷偷告诉文君:听说老爷在外头有了新欢,是茂陵县当地的一位名媛……文君就像听见晴空霹雳。实在不敢相信司马相如会背叛临邛私奔之夜的山盟海誓。凰还在不离不弃呢,凤却想另栖高枝。
待到司马相如晚上醉酒归家,文君严加盘问:“你给我说说到哪里去了?这么多天你总是心不在焉,我倒要问问,你的心在何处?”
相如只得如实相告,说当地的那位大家闺秀崇拜自己的文采,托其兄邀约相见交谈辞赋,谁知一来二去,彼此都不能自拔。“由于我心中还有你,因而既惆怅又痛苦,觉得既愧对于你,又不忍辜负于她。好为难啊。”说到这里,相如壮起胆子,边观察卓文君的神情,边试探着请求,“她有心于我,我也有意纳她为妾。只是不知你是否同意?”
没听完他的解释,文君就冷笑一声冲进书房,反锁上门,任相如怎么敲也不开。
第二天中午,门终于开了。只见桌上的那把琴,弦已被齐齐剪断。文君面无表情地递给相如一张纸,上面写着一首墨迹未干的《白头吟》:
皑如山上雪,皎如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为?
相如一读就明白:文君已有绝交之意。他心里也同样如刀绞,连忙道歉,表示从此后再不花心,一心一意与文君白头到老。因抱愧于心,羞于启齿,司马相如的歉意也是通过文字表达的,这就是后来载于七十二家集《司马文园集》和《全汉文》的《报卓文君书》:“五味虽甘,宁先稻黍。五色有烂,而不掩韦布。惟此绿衣,将执子之釜。锦水有鸳,汉宫有木。诵子嘉吟,而回予故步。当不令负丹青,感白头也。”同处一座屋顶下的夫妻,彼此不说话了,都装作看不见对方,却在这么近的距离互通书信,挺滑稽的。但你别说,也很浪漫。
卓文君的《白头吟》虽然冷若冰霜,可司马相如信誓旦旦的《报卓文君书》却热情似火,大有不把冰山呵化了不罢休之势:五谷虽然香甜,宁肯先要稻米、小米。五色虽然灿烂,但不会埋没粗布。这独一无二的绿绮琴啊,握在手中,如同你征服我感情的大斧。你住的锦江有鸳鸯结伴,我居的汉宫有树木成双。读到你的好诗,就唤醒我淡忘了的旧情。我还是原先那个我啊,绝不会让你为我白白浪费了青春、感叹白头。
相如迷途知返,文君也就原谅他了。看来写诗比说话更容易解决问题。尤其有白纸黑字做证,是真话还是谎言,一目了然。司马相如的《报卓文君书》,字字掷地有声,相当于对天发誓了。他毕竟是重情义的,想做负心汉也做不成,只要卓文君一声长叹,他就心软了,他就心疼了,他就痛改前非了。他又回到了当初怀抱绿绮琴暗恋卓文君的状态,只不过这次不仅是重新追求卓文君的爱,还请求她的谅解。
卓文君如何对待司马相如的“婚外恋”?这位绝对挑不出毛病的典型的贤妻良母,用一首诗感化了夫君,教育了夫君。似乎比痛骂他一顿或所谓的一哭二闹三上吊,起到了更好的效果。
后来,两人的爱情再无曲折变故。断了的琴弦再接上,弹出的《凤求凰》还是那么情真意切。卓文君的《白头吟》,是其中的一小段插曲。但并不多余。
对于这件事情,几乎所有人都批评司马相如、赞扬卓文君,或者说,不只在道义上而且在情感上都无条件地站在卓文君一边。李白曾为此作诗《白头吟》:“相如不忆贫贱日,官高金多聘私室。茂陵姝子皆见求,文君欢爱从此毕。”
卓文君在后世的人缘,比司马相如还要好。到了宋代,还有诗人周南为其曾遭遇的情变打抱不平:
旷代佳人十六七,肤如凝脂发抹漆。
芙蓉为脸玉为容,淡拂眉尖远山色。
夜梧月落秋夜长,孤鸾三叠传高堂。
琐窗认得琴心怨,直恐韶华不得当。
瑶环潜送殷勤意,只今犹记来时事。
杀身不赎父兄羞,图得岁寒成共蒂。
阳昌市里鹔鹴裘,鸾鉴相看未白头。
试拈玉轸拢金拨,新声比似旧声愁。
世间恩爱何时尽,流水落花皆往恨。
不愁归避茂陵人,羞逢往日临邛令。
鸳鸯并翅双飞宿,欲话衷肠歌不足。
古来应有白头吟,谁念妾身今再辱。
据说司马相如应诏进京时,卓文君就有预感:“非妾心多,只怕你得志忘了我。此时已遂题桥志,莫负当垆涤器人。”也算是一番敲打。相如为让她放心,指天发誓:“长卿绝不为此。”终于让她转忧为喜。她相信了相如的诺言。莫非相信错了?
卓文君的经历与感慨,使《白头吟》获得额外的力量,字字见血,声声动情,几乎成为闺怨诗的代表。此后闺怨诗发展成诗歌史上一大主题。清黄之隽《香屑集》:“窗横绿绮琴,翻作白头吟。剜却心头肉,教郎见赤心。”《中州名贤文表》卷十六《白头吟》一诗:“君家四壁立,妾家万黄金。忆初未相知,良媒赖鸣琴。遂以身许君,偕老必所愿。如何忍相忘,恩情忽中断。昨朝双鸳鸯,今夕守空床。茂陵展嬿婉,还弹凤求凰。”郑善夫《少谷集》卷八《漫吟三首》:“浣纱伤妾貌,折花伤妾心。郎君不相弃,请听白头吟。白头人所贱,绿鬓人须恋。君若恋绿鬓,莫到白头恋……妾意无虚假,请看塘上篇。”
晋葛洪《西京杂记》:“相如将聘茂陵人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唐代李善在其《文选注》卷二十八中也重申此意:“《西京杂记》曰司马相如将聘茂陵一女为妾,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明代严文选在注《在狱咏蝉》一诗时说:“司马相如过茂陵,见女子绿鬓白齿,欲聘之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如果把所谓的“自绝”当作自杀来理解,卓文君的《白头吟》就不是一般的绝交诗、绝情诗,而是绝命诗,绵里藏针,其在道义上、情理上的威慑力,不亚于刀兵水火,绝对把司马相如给镇住了。卓文君是个敢于豁出去的女人,当初遇见司马相如而弃家私奔,已证明了这一点,如果被司马相如抛弃,她难道还怕再豁出去一回吗?
宋人曹勋《白头吟》一诗序言:“昔百里奚去虞,悦秦女而竦其妻。司马相如宦游不遂,文君奔之,因其资得,极意于文词,及贵,悦茂陵女子,文君见弃,作《白头吟》以伤之。”这种伤是双向的,这种伤害是相互的,文君写《白头吟》,既出于伤心,为自己伤感,又何尝不是对司马相如的挖苦、讽刺呢?当初谁口口声声说要与我白头偕老?头发还没白呢,怎么就变心了、变卦了?说话不算数,是男人吗?自食其言、忘恩负义,不怕遭到报应吗?当然,这都是《白头吟》一诗的潜台词。卓文君不需要说出口,司马相如也能听得懂、想得到。《白头吟》一诗其实留下大段的空白。没写出的内容比写出的内容更有分量。自己想去吧。
曹勋算是完全看懂了卓文君的《白头吟》,情不自禁写同题诗:“相如素贫贱,羽翼依文君。一朝富贵擅名价,文君见弃如束薪。五羖自傭赁,释褐归强秦。鸣钟列华屋,膳羞罗八珍。厌此糟糠妻,悦彼新美人。二子既失意,瑶瑟流埃尘。促轸不成曲,未唱先眉颦。一发动三叹,泪下沾罗巾。通宵坐披衣,夙昔谁与陈。愁叹不复道,平明白发新。”卓文君不嫌贫爱富,与所爱之人共度穷困岁月,令人肃然起敬。正因如此,司马相如一发达就想抛弃糟糠之妻的行为,让人加倍地鄙夷。吃软饭也就罢了,软饭硬吃也就罢了,如果有感恩之心。过河拆桥,阔了就翻脸,尤其是对助你走出困境的恩人、爱人翻脸,别说非君子所为,连一般的小人还不如呢。
幸亏司马相如的情变只是心动,而未真的付诸行动,否则他不仅将失去卓文君这个贤内助,还会失去名节。历史上极可能多一个陈世美,少一个司马相如。情种若无恒心,就不是情种了,而是见异思迁的花花公子。风流若突破道德底线,就不是风流了,而是下流。一方面,这得感谢卓文君的《白头吟》,给了司马相如一记棒喝,使之从迷失中幡然醒悟。另一方面,也检验出司马相如骨子里还是真君子,虽然有所犹豫,但最终做不出忘恩负义、忘义负情的错事、坏事。
这让我想到了相如的《美人赋》,里面写到两次拒绝美色诱惑的故事。如果第一次是为远大理想而对东邻美女暗送的秋波视而不见,第二次是为赶赴梁孝王邀约而对郑国佳丽温柔的挽留置若罔闻,那么这应该算《美人赋》没写到的第三次了,是《美人赋》之后的《美人赋》。这一次是为了对得起卓文君,或者说为了对得起与卓文君白头到老的承诺,而谢绝茂陵名媛的爱慕之意。
这一次与前两次不同,他生活中已有爱妻,想移情别恋就得毁约,就得付出重大代价。这一次的诱惑更大,他拒绝得远远不如前两次坚决,但他毕竟还是断了拥抱诱惑的念头。可见卓文君作为天平这一端的分量,要重于司马相如少年时的理想、青年时的梁孝王。
那两次选择,即使选错了,他只是可能得不到想要的东西。这次不同寻常,他将会失去已得到的一切,不只失去卓文君,还失去自己。说白了,他自己都会看不起自己。
司马相如,既然你不是那样的人,干吗要做那样的事呢?悬崖勒马吧。美人啊美人,诱惑啊诱惑,你什么都没有的时候都能拒绝,现在你已经有一个美人了,偏偏还想要更多的?有一个还不够吗?况且你已有的这个美人才是真美人,是唯一的,是你必须付出全部才能拥有的,而你拥有的一切都与她有关,失去她你就不是你了。悬崖勒马吧。打道回府吧。
不愧是写过《美人赋》的才子,掂量得出轻重,这一次有可能改变命运的选择,司马相如又选对了。有惊无险。却让所有人都暗暗地替他捏了一把汗。
不只卓文君,几乎所有人都谅解他了。不怕想错,只怕做错。不怕犯错,只要改错。风流才子嘛,多情是可以理解的,无情才是不能原谅的。
卓文君除《白头吟》外,还写过一封凄怨的《诀别书》:“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木,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淫而不悟!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这类传说太多了。譬如说司马相如离家出走时,给妻子送出一封十三字的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卓文君读后,心如刀绞:一行数字中唯独少了一个“亿”,无亿岂不是夫君对自己“无意”的暗示?她忍住悲痛,回了一封《怨郎诗》:“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三四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字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念,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九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似火红,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司马相如读完,惊叹妻子真是盖世才女。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虽历经波折,这一对才子佳人最终还是白头到老,没有让人失望。
后来有人据此写过一首叫《望江亭》的诗:“当垆卓女艳如花,不记琴心未有涯。负却今宵花底约,卿须怜我尚无家。”句首四字连起来为:“当不负卿。”
卓文君的《白头吟》,其实也不多余,不仅开闺怨诗之渊源,这一主题还在诗歌史上得到发扬光大。
李薇《〈白头吟〉著作权新考》发现《白头吟》不仅是载承文君、相如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在传衍过程中不断地演变并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就是借助《白头吟》之题加以引申表达直道被谗,渐疏于君:“历史上忠臣被疏,奸臣当权使得贬谪文人不得不借助文章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和对朝政的忧虑之感。而借助《白头吟》而表对爱情忠心的卓文君也成了他们追慕的对象。于是许多的文人便借助《白头吟》之题来表达自己政治失意,内心痛苦迷惘之感。”《通志略》卷四十九所说:“后人作《白头吟》,皆是以直道被谗,见疏于君。”这种主题首见于南朝宋元嘉时代诗人鲍照的《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申黜褒女进,班去赵姬升。周王日沦惑,汉帝益嗟称。”流露了对于小人当道、迷惑君王的愤恨,同时借冰清玉壶比喻自己如同写《白头吟》表达对爱坚贞的卓文君一样,永远忠于朝廷。骆宾王《在狱咏蝉》更是借白头吟表达自己作为忠而见弃的忠臣对朝廷的忧虑,虽怨而不改其节:“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元代陈高其《白头吟》诗对于自己政治生涯的坎坷和忠而见弃的政治境遇,表示了无声的抗议:“试听白头吟,漫饮尊中酒。古来悲白头,人情苦难久。结发为夫妻,百年相白头。容颜衰落相捐弃,何况君臣与朋友。”
卓文君若知道自己一挥而就之后,有那么多人仿写《白头吟》、续写《白头吟》、改写《白头吟》,会感到惊讶呢,还是欣慰?
她不仅是司马相如背后的女人,也是诗歌史背后的女人。
她月亮般的才华若不是被太阳般的司马相如遮蔽了,或者说若不是无私地化作爱奉献给司马相如了,绝对可能成为优秀的女诗人,不逊色于写《胡笳十八拍》的蔡文姬,不逊色于婉约派领袖李清照,某种意义上她的《白头吟》更有女人味,也更有沧桑感。
只是,她并没把诗当回事,她太把爱当回事了,燃烧自己照亮爱人,心甘情愿地成为司马相如的配角。
或者说,她只满足于做司马相如一个人的女主角、一个人的女神。
诗歌史少了一个高产的女神,却多了一个稀有的传奇。
而这个传奇,跟《白头吟》一样,也是最美的诗啊,是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合作写出的,或者说是卓文君帮助司马相如写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