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携得美人归,琴台也是凤凰台

一、一曲携得美人归,琴台也是凤凰台

我知道有两个琴台:一个在武汉,一个在成都。

我知道有两个知音的故事:一个是春秋时期的伯牙与子期,另一个是汉代的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我也就知道了有两个心心相印的乐曲:一个叫《高山流水》,一个叫《凤求凰》。

一个是友谊的颂歌,一个是爱情的绝唱。

汉阳龟山西麓月湖之滨的古琴台,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武汉三大名胜,因为楚国的琴师俞伯牙曾在此抚琴,被路过的樵夫钟子期听出了门道:“美哉!巍巍乎志在高山。”伯牙继续弹奏,又被子期识别出弦外之音:“美哉!荡荡乎意在流水。”伯牙喜出望外,与子期结交为挚友,约好来年再会。第二年重游故地,子期却已不幸病亡,伯牙悲伤地在子期墓前再弹一遍《高山流水》,就扯断琴弦,摔碎琴身,发誓今后永不鼓琴。

成都通惠门附近的琴台路,原先叫琴台故径,是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当垆卖酒所在地。据《蜀典·器物类》记载,司马相如善鼓琴,所用琴名为“绿绮”,系当初应梁孝王之约写了《如玉赋》,梁孝王读后心花怒放,而慷慨回赠的礼物。琴内有铭文曰:“桐梓合精”。司马相如离开梁园,什么也没带走,只有这一张古琴相伴。回到成都,他偶尔弹拨,就追忆起在梁孝王身边那一段春风得意的时光。可惜,如今伴奏的,是秋风萧瑟。他一点没想到,正是这唯一的纪念之物,下面还会派上大用场。司马相如的“绿绮”,也就与齐桓公的“号钟”(传说琴仙伯牙弹过此琴)、楚庄王的“绕梁”、蔡邕的“焦尾”,并称中国古代价值连城的四大名琴。

汉景帝后元元年(前143),二十九岁的司马相如作为落魄书生,仰慕临邛首富卓王孙之女卓文君美貌,加上知道她也是音乐发烧友,终于找了个机会去卓王孙家做客。当主人见司马相如名琴在怀,要他展示琴艺时,他就在客厅里别有用心地自编自演了一曲《凤求凰》。“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

藏在屏风后面窥探的卓文君,见司马相如一表人才,弹拨的琴曲有求偶之意,分明是在表白暗恋,似乎还挑逗自己中夜私奔。“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这就叫一见倾心。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之间有红线相牵,还真得感谢一个关键人物:王吉。他是司马相如的“发小”(少年时的好友),恰巧在临邛做县令,听说司马相如投奔远方屡屡碰壁,退回老家后又无人照应,住在父母留下的破落宅院,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就有心施以援手,邀请他来临邛小住。走投无路的司马相如,就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立马赶赴临邛。从长安到梁园,都是空欢喜,更尴尬的是回到成都也衣食无着,命运对他一次次关上门,可毕竟,又打开一扇窗。苦海无边,回头也没找到任何办法,所幸还有一个好友在招手:临邛是岸。长安、梁园、成都,都是伤心地,都让司马相如失望,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临邛这个小地方,给了他一线希望。只要有希望,就是好地方。

司马相如作为县令的客人,被安排在都亭住下。都亭,相当于县政府招待所吧。老友重逢,免不了喝几盅小酒。司马相如好久没和人尽兴聊天了,借着酒意,把经历的几次起落以及面临的窘境和盘托出,总算宣泄了一把积郁。前半场,王吉都没怎么插得上话,只是默默倾听。边听边想:如何才能帮助落魄的友人渡过难关?他是当个县令就很满足的人,却一直很敬佩司马相如超人的才情和高远的志向,相信他是人中之凤,目前虽落到无枝可栖的田地,但只要能得到一股好风推送,就可趁势直上云霄。

忽然,王吉想到什么,就问:“卓王孙你听说过吧?”

司马相如回答:“临邛首富,巴蜀名人,谁不知道啊。”司马相如祖父一代于秦灭六国时被强迫迁徙蜀郡,因而他自小就听长辈讲述过卓氏家族的发家史:司马相如祖上是赵国的贵族,卓王孙的祖上是赵国的冶铁业主,秦王政十九年(前228)秦破赵后被强行迁入巴蜀,两个家族的命运原本相似,都是因国破而背井离乡来巴蜀逃命。只不过后来一个无法避免地成了破落户,另一个却飞黄腾达。经关中由古蜀道进入“葭萌”(今广元西南),有了分水岭:赵国迁来的许多富贵人家都不想走了,或实在走不动了,只有卓氏不怕吃苦,要求远迁“汶山之下”,仅因为听说那里土地肥沃,市井发达,坐商行贾排成长队。卓氏两口子还能想出行贿押解官的歪点子,获得允许,推着一辆小车,徒步走到临邛。临邛城南面有盛产铁矿的五面山,境内还有生产天然气的火井、盐井等,卓氏一眼就瞄上这块宝地(在别人眼里只是荒地),仗着拥有祖传的冶铁技术,利用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兴办起从开采到冶铸的工场,广泛营销,很快就东山再起发迹了。卓家第一代的创业精神,传为佳话,在当时是很励志的。真正使卓家的生意做强做大的,是汉文帝时代,卓王孙之父承包邓氏钱的铸造。汉文帝爱好男色,喜欢划御船的黄头郎邓通(乐山人),封为上大夫,并将蜀郡严道铜山(在今荥经北)赏赐给他,准其铸钱。邓通好逸恶劳,把从铸钱到发行一系列业务全承包给擅长经营的卓家,“邓氏钱”作为钦定“法币”“流通天下”。卓家既开造币厂,又开银行,利滚利,很快成了一座金山。可惜汉景帝上台后,失去靠山的邓通被贬还乡,又因“徼外”铸钱获罪,被抄家,查没的铜山收归国有,卓家的支柱产业受到冲击。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作为卓氏家族第三代人物的卓王孙,仍然可以坐享其成。

王吉又问:“那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

“临邛第一美女,加上又是首富之女,她的故事早传到成都了。据说她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可惜她十六岁出嫁后,因丈夫病逝,现在又回到娘家寡居。”王吉看着司马相如,开起了玩笑,“她有她的不幸,你有你的不幸,可你俩若是走到一起,绝对是幸运。优势互补,劣势全无,堪称天造地设。”

“人家是豪门,我这穷书生,根本不会被放在眼里。”

“你别灭自己威风。我有办法。卓王孙有一男两女,唯一的儿子体弱多病,没啥出息,操持家业很不在行。卓王孙年纪大了,常有力不从心之感,很需要一个有头脑又有体力的乘龙快婿作为顶梁柱,协助支撑起家族生意,避免日渐萎缩。我觉得你在长安、梁国都经历过磨炼,见多识广,是合适的人选。日后若能成为卓家的继承人,不仅能重振其雄风,对你们司马家,也算光宗耀祖。况且卓家与司马家,祖上都是赵国豪门贵族,会有共同语言,协力互助合情合理。”

于是酒席的后半场,都是王吉在传授机宜。司马相如是一点就通的聪明人,自然明白王吉用心良苦,也就答应一试。

第二天,王吉就开始导演一场名叫《凤求凰》的大戏。首先为司马相如自驾而来的那辆豪华马车(从梁园带回来的)安排了车夫与保镖,让他们载着司马相如在临邛县城里城外逛几圈,仿佛上边来了要人巡视工作、体察民情。坐在高高车厢里、灿烂华盖下的司马相如,换穿了一套平时舍不得穿的高档时装(从梁园带回来的皮大衣“鹔鹴裘”),雍容华贵,气质优雅,在过往行人眼里真是威风凛凛。他们相互打听:“远道而来的这位贵客,是哪路神仙?”

从第二天开始,王吉每每有空,就带着各种礼物去都亭看望司马相如,毕恭毕敬,嘘寒问暖。别人问:“明廷,你探视的这位贵客,是谁啊?”王吉骄傲地回答:“一位大才子,从京师回来的,见过大世面。当过皇帝侍从、梁孝王贵宾。”

王吉以超高标准盛情款待,客人似乎还不大满意,架子很大,一开始还勉强接见,后来就不耐烦,经常托病避而不见,只让陪护的用人出来打声招呼。有时还嚷嚷此地无趣,想走的架势。

堂堂县令王吉,不仅不敢生气,反而加倍谦恭。此事很快传遍全城。

临邛的富商们为巴结县令,想让他有面子,便轮流做东,替县令设宴款待贵宾。县令每次作陪,都尽量找让贵宾开心的话题。但能看出来,他自己也很开心。

首富卓王孙听说了,自然不好缺席这一仪式,也照章办理。给住在都亭的司马相如递上请柬,并邀县令陪同。

县令欣然答应,并早早赶来,见卓王孙府第已有一帮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等候,可见这场家宴的隆重。午时已过,司马相如仍然未到,派专人驾车去迎请,回话是客人身体欠安,来不了。瞧把县令给急的,不仅不敢先吃,还亲自登门相请,终于把摆架子的贵客接过来了。显得司马相如并不想来,完全因为盛情难却,不想让主人扫兴。

这一周折,反而使卓王孙充满感激,觉得门庭生辉。司马相如一落座,果然很有派头,应陪客们礼节性问候,谈起进京与游梁的阅历,尽挑光辉的讲,让众人仰叹。

王吉猜到了:家里举办如此隆重的盛宴,卓文君不可能不关注。为了使司马相如的表现更出彩,更有可能吸引藏在深闺的卓文君注意,王吉把话题转向才艺方面,向众人介绍:“长卿弹得一手好琴,随身携带着的正是梁孝王相赠的绿绮琴。当年梁孝王听长卿弹琴如痴如醉,酒杯高举在半空中,直到一曲终了才想起放下来。还感叹一声:妙哉,太美了。大家想不想听一听这能让梁孝王失态的音乐啊?”

卓王孙自然邀请司马相如弹一曲,让满桌宾客一饱耳福。

司马相如抱起绿绮琴,慢条斯理地自问自答:“弹什么呢?《高山流水》之类古曲,听得都不新鲜了。如此,还是给大家一个惊喜。今天参加这场盛宴,我忽然有了灵感,想即兴创作一首琴曲,感谢好客的主人。我就边构思边弹唱吧,刚想好的曲名叫《凤求凰》,表达对一位佳人的暗恋。”

在场的宾客顿时感到格外荣幸。今天的宴会太有意思了,连听的音乐都是当场创作,新出炉的。

隔墙有耳。其实卓文君一直在隔壁,倾听宴会席上的高谈阔论。听说家里宴请县令的朋友,是一位京师回来的才子,卓文君很好奇:多大的才子哟?当才子说要现写现弹现唱,卓文君暗暗称赞:就该这样,艺高人胆大嘛。

客厅里变得安静。所有人充满期待。琴声突如石破天惊,随之而来的是司马相如清亮的歌喉: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交情通体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当歌声响起,一下子勾住卓文君的心弦,她忍不住悄悄移步到屏风后面,从雕花的缝隙偷看贵客的形象。果然是她最喜欢的那种文艺范儿,风度翩翩。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仿佛梦中情人,如期而至。

卓王孙对《凤求凰》并未听懂,但为了附庸风雅,大声叫好:“听得太过瘾了。如果能再来一首,就更过瘾了。”他想看看这位才子到底还有多大的潜力。在他想象中,才华一定跟酒量一样,每多一杯都更上一个档次。

司马相如倒没有推辞,仿佛胸中有唱不完的歌、手下有弹不完的曲:

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何时见许兮,慰我彷徨。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于飞兮,使我沦亡。

世传的《凤求凰》,也就有了另一首。

这一首的涵义更明显了。分明就是将琴代语、以歌代言,委婉地传达一种相思。那是对谁的相思呢?不会是对我的吧?卓文君下意识地倒退几步,怀疑歌者发现了自己在屏风后面的身影。我怎么觉得这《凤求凰》就是专门为我而写,又是特意唱给我听?莫非最好的诗歌都如此,让每一个听众都觉得说到自己心里去了?听说话时,她总觉得这位客人似乎话中有话,不只是说给列席者听的,更是说给现场之外的自己听的。听弹琴时,她不再怀疑自己的敏感是自作多情,分明听出了弦外之音。看来这位客人真是有备而来,不只是有心人,还是有情人,就是为了来唤醒自己的心灵感应。

知音最知心。卓文君不仅是司马相如的知音,还是他生命中的红颜知己。司马相如哪是在弹琴啊,分明是在撩拨文君的心弦,以一曲《凤求凰》,一下子就抓住了少女的心。那一年是景帝后元元年(前143),相如大约二十九岁,文君十七岁。文君不仅有灵敏的耳朵,听懂了司马相如琴声里的心声,更有一双慧眼,慧眼识英雄。她一眼就看出了这个两袖清风的书生并非凡夫俗子,置身于一堆官僚与富豪中照样显得鹤立鸡群,日后必当鹏程万里。她还想助其一臂之力,帮他飞得更高更远。其实是在比翼双飞。

曲终人散后,贴身丫头捎来一张字条,说是刚才弹琴的客人委托转交的。卓文君既惊又喜。字条写的内容是什么?卓文君一打开,顿时脸红了,心里有一头小鹿撞击。原来是一句热情似火的邀约:即刻在临邛城门口的都亭会面。大才子啊,你怎么一点也不含蓄?我和你还没有正式见面,更没有彼此对话,你怎么就肯定我会愿意?

也许,这一切都是老天爷安排的吧?否则,怎么能巧合得如梦如幻,又自然而然,浑然天成?既然如此,自己怎么能拒绝呢?这难道不是最憧憬的事情吗?只不过有点不太敢相信:它就在今夜变成了真的。

卓文君犹豫再三,与其说是不愿让热情相约的才子失望,不如说是不愿错过稍纵即逝的良机:豁出去了,试一把吧,看这场戏会有什么下文。今夜的月光多好啊,独自守在闺房里太可惜,不如出去看个究竟,看个彻底。有什么大不了的?遇见一个自己喜欢的人,容易吗?偏偏他又直言相告喜欢自己,两个人想到一块了,更不容易。他如此有勇气,我怎么忍心泼冷水呢?我就当配合他吧,配合他把剧情继续演下去,不要半途而废。

夜深人静,卓文君在丫头陪伴下赴约,发现都亭门前的十字路口,早已有一辆套好的车马等候。从车上下来迎接的人,正是那位弹唱《凤求凰》的才子。他冲过来,只结结巴巴说了几句话:“我暗恋你很久了。我家住成都,你要是信任我,就跟我走吧。有什么话咱们路上慢慢说。如果你不愿意,我保证把你送回来。”

就这几句话,偏偏一下子打动卓文君了。她感受到司马相如跟她一样紧张,这种紧张正是出于对爱的迫切与担心,生怕做着的美梦一下子就醒了。

司马相如拉上美人,要连夜赶回老家成都,十万火急的样子。卓文君感到突然,但也能够理解:司马相如是担心卓家察觉千金失踪而追寻过来,那就想走也走不了了。

卓文君也掂量过:自己是豪门的女儿,在娘家守寡,寡妇门前是非多,与司马相如幽会,夜长梦多,一旦被乡里乡亲发现,流言蜚语四起,传入保守的老父亲耳中,肯定坚决反对。家乡是待不下去了,只剩远走高飞这一条路,能把产生的影响最小化。待到木已成舟,再跟家里摊牌吧,老父亲才有可能接受(其实是不得不接受)这既成的事实。否则,连一点商量的余地都没有。既然今夜与这天上掉下来的才子一见钟情,慷慨赴约,等于在美好的月光下私订终身,那么索性跟他走天涯吧,潇洒一回,浪漫一回。自己已过腻了金丝笼里索然无味的日子,终于有一次怦然心动的机缘,千万不能辜负了。跟着感觉走吧。让明月来做证:这一次全身心的豪赌,最后是输是赢。

卓文君嘱咐贴身丫头,回去后就当若无其事。直到家里找不到自己,再也隐瞒不下去,就把责任推到自己身上,说大小姐要求的,一天后再代为向父亲大人请罪:她遇见喜欢的人了,跟喜欢的人去过喜欢的生活了,等到在外地安顿下来,会给家里写信报平安,并详细说明缘由。女儿从不给家里添麻烦,请允许她按自己的意愿活一回吧。

卓文君留下送信人,连换洗衣服都没带,就匆匆忙忙跟着司马相如打马而去。头也没回。她是不敢回头啊,怕看见陪伴自己长大的那条长街、那座城楼,忍不住改变主意。而这个一瞬间打定的主意,正要把自己改造成另一个人。像是梦一样。

真奇怪啊,一个人,只见了一面,就在这一天里改变了自己。让自己由笼中鸟,变成比翼双飞的春燕,按捺不住兴奋地扑扇着翅膀,投身另外的天空。

夜行的马车,借助月光赶路。车厢里,司马相如终于有宽裕的时间详细地自我介绍,给卓文君讲述自己的身世,以及进京、游梁等传奇经历。“当然,最大的传奇是今天,我遇见了你。而且我们坐在同一辆车上,怀着共同的愿望,奔向同一个远方。”

卓文君只问了一个问题:“你真的认定我是你最想结伴同行的人吗?”

司马相如斩钉截铁地回答:“我敢肯定。”

“哦,你敢肯定,我就敢肯定了。”

司马相如觉得该介绍的身世都介绍了,该表达的衷情都表达了,问卓文君还想听什么。

“郎君不用说了。我最想听的,还是你唱过的那首《凤求凰》。”

司马相如立即端起古琴“绿绮”,把《凤求凰》重新弹唱一遍。如果说第一遍弹唱时,是在卓家的客厅,为满堂宾朋演奏的,这一遍弹唱,则是在马车上的两人世界,专门弹给卓文君听的。在卓文君耳中,这是全世界最温柔的情话。在卓文君眼里,这是全世界最浪漫的事情。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一见钟情,一半要归功于老天爷,但还有一半,是王吉的功劳。即使在今天看来,王吉不是红娘,却胜似红娘。这位县太爷突发奇想,好像是乱点鸳鸯谱,却暗合了老天爷的旨意。老天爷也不忍心让司马相如再受磨难,送了一份大礼。

清人尤侗称赞卓文君是司马相如的第一知己:“予谓文君之事,不足为相如病也。以相如之才,事景帝、孝王,皆不能知,而临邛令与诸富人又不足与言,乃文君独能怜才,国士之遇出于闺中,生平第一知己,在汉天子上矣。文君之从相如,不减红拂之识卫公;相如之挑文君,不愈仲容之追貉婢乎!”尤其难得的,这还是个在贫困时期结识的红颜知己。不但可以同甘,更能共苦。一方面说明文君不势利,另一方面也证明她有眼光。女子择偶时不嫌贫爱富,难;慧眼识英雄,难上加难。这得冒多大的风险?这得有多大的勇气?

好在司马相如后来并没有让她失望。没准儿正是她的勇气,也使司马相如变得勇敢。没准儿正是她的信赖,使司马相如对自己对别人更有责任感。没准儿正是她的鼓励,使司马相如真的成了英雄。换句话说,如果司马相如没有遇见她,或者遇见的不是她而是另一个女人,没准儿生活就是另一番模样。

文君夜奔,比红拂夜奔发生得早,一样的月光,一样的心跳。隋末司空杨素家妓红拂本姓张,因手执红色拂尘,故称作红拂女。文武双全的李靖想投靠杨素门下,面试时被拒,站在一侧旁听的红拂却觉得这位访客谈吐不俗、必成大器,托门人跟踪,探得李靖住处,深夜孤身前往敲门,表明愿一路陪伴其创业。天亮后,两人扮成商人离开长安,前往汾阳投奔李渊与李世民。李渊父子起兵后,李靖为创建大唐立下汗马功劳:平定江南,并攻打突厥,活捉颉利可汗,被封为卫国公。红拂自然成了一品夫人。红拂夜奔,是否受到文君夜奔的影响?女人只会为爱情而夜奔。爱情是女人醒着时也会做的梦。文君与红拂,都是做着这个梦奔向远方的。

司马相如是爱江山的,却未被江山所爱。好像是作为一种补偿,他得到了美人。美人也是他的半壁江山啊。有了这半壁江山,他不再一无所有,不再孤苦伶仃。他又恢复了自信。自己终于成了有家有爱的人。家园,也是一种江山啊,普通人的江山。只要有爱,做个普通人又有什么不好呢?在两个人的王国里,自己也是有王后的,不再是孤家寡人。

司马相如经历了出蜀、进京、游梁、还乡,再由成都至临邛,才与卓文君邂逅,正因为极其偶然,更显得有缘。有缘才能千里来相会。临邛位于成都西南百里,在司马相如的时代,也只需一天的行程,好像近得不能再近了,就当串个门吧。可为了到达这个目的地,司马相如此前已无意识地在汉帝国的版图上绕了好大的弯路:原本向往远方,经受挫败而折返,才在家门口或者说离家不远的地方,巧遇美人。真是仕途上失意,情场上得意。这个美人又是其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贵人。有美人相助,司马相如才有了新的远方,才有了更为开阔的明天。凤求凰,而得到凰之呼应与陪伴,是司马相如绝望中的希望,失落后的意外收获,构成人生一大转折点。爱的滋润,安慰了他父母双失的孤独,也愈合了他事业上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创伤。

再次回到成都。这一次与上一次不同,司马相如不再两手空空。他还带了个人回来。带了个自己爱的人回来,不是衣锦还乡,却胜似衣锦还乡。

从马车上下来,走进司马相如家的老宅,卓文君看见的是“家徒四壁立”的场景,唯独半边床上堆满了书。想起路上司马相如自我介绍的家世,“父母已双亡”,卓文君对这位书生的命运充满同情与怜恤。幸好,今天你有我了。卓文君以亲人的身份而不是客人的身份,走进司马相如空空荡荡的家宅,空空荡荡的生活。在马车上她还只是司马相如的情人,从跨进家门的那一瞬间开始,她的身份已变成司马相如的亲人,唯一的亲人。虽然眼前贫穷的情景令她吃惊,但她已做好了准备:跟这位书生过苦日子吧。相信苦日子会因自己的到来而很快熬到头的。

蜜月还未过完,为了支撑起小小的家,司马相如就变卖了车马,文君也把自己的头饰当了,夫妻开店,在如今的琴台路一带卖热酒熟食。文君亲自坐在垆边沽酒算账,相如也系上围裙,用写字弹琴的手端盘洗碗,当起了“服务生”。“文君当垆”“相如涤器”的典故,由此而来。

只有在忙碌一天、关门打烊之后,相如才搬出琴来,为同甘共苦的爱妻重演一段《凤求凰》,安慰并感激她付出的辛劳。虽然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却举案齐眉,琴瑟相和。过着苦日子,心情却是甜美的:只要两个人形影不离,一直都是“蜜月”。

有人说按照汉代婚姻制度与婚俗,倡导“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义”,丧夫的文君不能“二适”(再嫁),要服丧、守寡,至少要三年。新寡的文君要再嫁,没法明媒正娶,只有采用“私奔”这种似乎显得极端的方式。“私奔”本出于无奈,因遇见真爱而不得不为之,却成为一种另类的美。

我见过一篇文章,标题就叫《历史上最美丽的私奔: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究竟美在何处?我仔细一想:还是美在文艺吧?这是两个文艺青年的私奔。尤其那个时代,卓文君这样才貌双全又财貌双全的文艺女青年,极其难得。换一种说法也讲得通:历史上最文艺的私奔。甚至不妨更武断点:历史上最完美的私奔。不像是情感的偷渡,简直是携手奔向金光大道,理所当然,理直气壮。这是天作之合啊。美在天意。但说到底,还是两颗心一拍即合,两个人互相激励的勇气感天动地,使天公作美。私奔这种可能变成悲剧也可能变成闹剧的反常规情节,在司马相如与卓文君身上,彻底变成了喜剧,而且是美丽又浪漫的喜剧。

成都的琴台,是绿绮琴大放光彩之处。成都的琴台,喜气洋洋。后来,“绿绮”甚至成了古琴的别称。成语“红拂绿绮”中的绿绮,借司马相如以绿绮琴挑文君的典故,指能于流俗中识名士、敢于追求自己幸福的古代奇女子。卓文君不简单,不仅敢于追求,而且追求成功了。中国古代名琴中,绿绮最让我刮目相看、侧耳倾听,不在于多昂贵,而在于它最知音最知心,因而最知冷知热。一段超凡脱俗的爱情传说,使其有了灵魂,有了记忆,有了非名利富贵所能攀比的荣耀。

在古诗词中,“绿绮”的出场率也很高,例如张载的“佳人遗我绿绮琴,何以赠之双南金”;韦庄的“地覆青袍草,窗横绿绮琴”;谢朓的“鸟去能传响,见我绿琴中”;李白的“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杜甫的“落霞沉绿绮,残月坏金枢”;贺铸的“愁无已,奏绿绮,历历高山与流水”;韦应物的“碧草生旧迹,绿琴歇芳声”;赵抟的“绿琴制自桐孙枝,十年窗下无人知”;戎昱的“绿琴胡笳谁妙弹,山人杜陵名庭兰”;等等。名人写名琴,使名琴更有名了。

司马相如琴挑卓文君,这个“挑”字,当有挑逗之意。但也未尝不可作为挑选来理解。人在挑选琴,琴也同样在挑选人。弹琴的人,也借琴声来表达心声,借琴声来挑选真正的知音与知己。

这哪是琴台啊,分明是凤凰台。这哪是绿绮琴啊,分明是凤凰琴。这哪是司马相如琴挑卓文君,分明是凤求凰:没有梧桐树,也照样玉树临风;没有金刚钻,也照样完成了瓷器活。爱情自古即是易碎品,可偏偏就有人能使之成为完美无缺的传奇。这哪是流行的佳话,分明是不朽的神话:别人以物易物,你们以心换心。绿绮琴啊,说白了只是道具。关键得看谁的手在弹,谁的耳朵在倾听,谁的眼睛在说话,谁的心在战栗……

司马相如用《如玉赋》换来的绿绮琴,不仅使自己心想事成、抱得美人归,也使自己成为卓文君的如意郎君、一曲定终身。比翼齐飞,双双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