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内容和方法

五、内容和方法

(一)石松类代表植物的观察

翠云草(Selaginella uncinata)是石松亚纲卷柏科的常见植物(彩图9)。取翠云草活体材料或浸润标本,置于解剖镜下观察,可见其孢子体具有根、茎、叶的分化,孢子体为草本,茎纤细,下部匍匐地面,具背腹性,上部攀援状,二叉分枝。叶异型,营养叶成4纵列,排列于一个平面上,生在枝的左右两侧的叶较大,称为侧叶;生于茎的近轴面的2行叶较小,称为中叶;叶舌通常在叶成熟时脱落。孢子叶穗生于枝端,4纵列。大、小孢子叶生于同一孢子叶穗上。取翠云草的孢子叶穗,在解剖镜下观察,注意孢子叶与营养叶的排列方式有何不同。(能否在解剖镜下区分大孢子和小孢子?)在显微镜下观察大孢子囊和小孢子囊的形态结构,比较大孢子囊内大孢子与小孢子囊内小孢子数量、体积、颜色的差别等。

(二)蕨类代表植物的观察

问荆(Equisetum arvense,彩图10)是木贼亚纲木贼科的常见植物。问荆孢子体为多年生草本,有营养枝和生殖枝的区别。营养枝在夏季生出,取营养枝观察,可见营养枝上轮生许多分枝,绿色,能进行光合作用。叶为小型叶,在节上轮生,叶基部联合成鞘状。营养枝不能产生孢子囊。生殖枝春季长出,取生殖枝观察,可见生殖枝短而粗,棕褐色,不分枝,枝端能产生孢子叶球,由许多特化的孢子叶聚生而成,孢子叶形状与营养叶不同,为盾形,顶面为六角形的盘状体,下部有柄,密生在孢子叶球轴上,孢子囊5~10枚,悬挂于孢子囊柄内侧周围,内有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产生孢子。孢子同型,最外面的一层壁为孢子外壁,分裂形成4条螺旋状弹丝,包围着孢子,弹丝具有干湿运动,有助于孢子囊的开裂和孢子的散出。

蕨(Pteridium aquilinum,彩图11)为真蕨类代表植物,是水龙骨亚纲凤尾蕨科的常见植物,其幼茎即通常所吃的野菜蕨菜。观察蕨孢子体的标本,可见孢子体分为根、茎、叶三部分,茎为根状茎,有分枝,横卧地下,生不定根。叶从根状茎上长出,有长而粗的叶柄。叶片大,成熟后平展,呈三角形,2~4回羽状复叶。蕨的孢子囊群生于叶的背面,沿叶缘生长,内有许多孢子囊。观察孢子囊时,从边缘孢子囊群处刮取一点材料,制成临时装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孢子囊具有长柄,孢子囊壁上有细胞壁加厚的环带、唇细胞,孢子囊有辐射对称的孢子。孢子成熟时,由于环带的反卷作用,孢子囊从唇细胞处横向裂开,并将孢子弹出。

(三)蕨类配子体发育的观察

选取一两种本地常见的蕨类植物,收集其成熟的孢子。例如蕨或铁线蕨(Adiantum capillus-veneris,彩图12)等,实验前要预先培养蕨孢子,使之发育至配子体各阶段,作为实验材料。蕨孢子在人工培养基上或在适宜的环境下均可萌发,首先萌发成丝状体,丝状体顶端细胞横向分裂形成片状体,最终发育为原叶体。当接种密度较大时,原叶体较小,为雄配子体,其上只能产生精子器;当接种密度较小时,原叶体较大,在原叶体凹刻的下方能产生多个颈卵器,在原叶体的基部或边缘也能产生精子器,成为两性配子体。南方常见的蕨类植物还有井栏边草(Pteris multifida,彩图13)、蜈蚣草(Eremochloa ciliaris,彩图14)、灰背铁线蕨(Adiantum myriosorum,彩图15)、肾盖铁线蕨(Adiantum erythrochlamys,彩图16)、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彩图17)等。

原叶体是配子体的成体,蕨的原叶体有1~2 mm长,由一层细胞构成,呈绿色,略呈心形,原叶体后端生有假根,假根附近及原叶体的边缘有精子器,在原叶体腹面凹刻处有颈卵器。颈卵器内含有卵细胞。精子器球形,突出于配子体的表面,外层细胞是精子器的壁,成熟后,释放出具有鞭毛的游动精子。在带有透射光的解剖镜下观察,可清晰地看到多鞭毛的精子在水中游动的情况。当颈卵器成熟时,精子借水进入颈卵器与卵结合,受精卵发育成幼胚,进一步生长则会长成孢子体。

(四)蕨类植物木质部管状单元的比较研究

蕨类植物木质部的管状单元除管胞外还有导管单元,据资料记载,木贼属(Equisetum)、卷柏属(Selaginella)、蕨属(Pteridium)和蘋属(Marsilea)等均有导管存在。选择几种蕨类植物的叶柄、茎或根状茎,按照以下方法处理:干燥的叶柄、茎或根状茎材料经浸泡后剥去维管束以外的组织,或直接利用新鲜材料将维管束抽出。将维管束切成0.5~1.0 cm长的小段,浸泡于硝酸-铬酸离析液中,30℃离析48~56 h,离析后的材料经清洗后移到70%乙醇中保存备用。用镊子或吸管取少许离析材料,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记录并拍照。根据所观察的几种蕨类植物管状单元的特点,探讨管状单元的形态特征对于揭示不同蕨类植物的系统位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