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内容和方法

四、内容和方法

(一)腊叶标本的采集与制作

1.采集装备

可根据工作需要列出标本采集工具详细清单,便于管理和查遗,野外采集标本常携带的工具有标本夹、采集记录本(采集记录纸)、采集箱(袋)、吊牌、解剖刀、GPS、报纸、草纸等。

(1)标本夹:用于压制标本。现在国内野外工作应用较普遍的是木质标本夹,这类标本夹适合标本压制,但在野外工作中,压制标本后,往往需要立即捆扎,这就给野外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还有一类标本夹由布制作而成,结构简单,功能强大,不仅可携带报纸或草纸,而且可携带固定液,该类标本夹在国内应用不广(市场上难以购买),备受专业野外工作者喜爱,有利于野外工作的开展。

(2)捆扎带:捆扎木质标本夹,使用简单方便,效率高。

(3)修枝剪:采集标本。

(4)高枝剪:采集树冠标本。

(5)小铲子:获取草本植物根、根状茎等。

(6)采集记录本:标本是植物的重要档案,没有记录的标本将给标本学名鉴定带来诸多困难,不利于后期重复采集。

(7)采集箱(袋):过去常用铁片箱,现在常用大型塑料袋,同时带上自封袋以便对不同标本分类保存,这利于植物保鲜和结构的完整性。

(8)吊牌:记录标本号数等信息,用稍硬纸裁剪成长方形的小纸片。大小是2 cm×1 cm,一端拴上白线,格式如下:

示例:植物标本采集记录签

img

(9)解剖刀片:对花或果实进行解剖,便于了解其内部结构。

(10)照相机:通过数码相机能有效地获取采集标本的形态特征、生境状况、空间结构等信息。一般需记录其照片编号,同时结合腊叶标本编号以利于后期标本鉴定。

2.标本采集

种子植物标本的采集应尽量保证所采标本的完整性,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不可或缺。采集草本、垫状灌木和亚灌木等小型植物标本时,一定要采集根;乔木和灌木标本只采集植物体的一部分,但该标本需尽可能代表植物特性,例如采集带有花或果的营养枝;部分植物标本需采集树皮;雌雄异株的植物,要分别采集雄株和雌株的标本;水生柔软植物需用硬纸板从水中将其托出,连同植被一起压制;肉质或地下茎植物采集后可先带回住处,用开水浸泡一下,同时,可用刀等工具对其肉汁部分进行处理,利于其干燥;采集寄生植物时,需一同采集寄主植物;对于具地下根茎、块茎、鳞茎、块根的植物,应将其地下部挖出并编号保存;对于极小的标本,可用餐巾纸直接压制,然后放在较小的采集箱中。

野外采集必须做现场记录,记录在专用采集记录签上,按要求填写。其中有几项最为重要,如植物的产地、海拔、花和果的颜色等,因为花、果的颜色经标本夹压制后很容易变色,影响正确鉴定种类。做野外记录的同时对每份标本进行编号,号码写在吊牌和采集记录签上,二者必须一致,这样可按吊牌查找采集记录。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内采集的同一种标本,一般要采集2~3份,可编同一号数,但不同地点、时间采集的植物标本,即使认为是同种植物,也应分别编不同的号,每份标本都应拴上吊牌,以免出错。

3.植物腊叶标本的压制和整理

1)标本压制

(1)整形:采回的植物标本,须进行修剪,剪去多余的枝叶,剪至适当大小,保留适当多的花果,去掉泥污,挂好标签,将采集记录补充完整。标本的长度一般在35~40 cm,宽度在25 cm左右;较小标本可直接压制,其他则应进行折叠处理,形状可为V、N或W形,最长段一般为35 cm左右,尽量留有花、有果的顶端部分;弹性较大的植物(禾本科、莎草科植物等),在对其进行造型处理时,可用夹子或回形针等固定其折角;叶子较大的可留任何半侧,或将标本拆分为几份,标本编号使用同样的号,但各部分需标上“A”“B”“C”等。若为肉质多浆植物,须用开水将其烫死;对于一些易落叶的植物,也可用开水烫后再压,以防落叶;肉质变态器官烫后宜用解剖刀将肉质部分分割开再进行压制。

(2)压制:压制的目的是使标本干燥、平整和定形,不可采用晾晒的办法。标本整形后应压入带有吸水草纸的标本夹内。标本夹底层先放一定厚度的干燥吸水纸或瓦楞纸,然后将标本铺展于其上,标本的枝叶须按一定的角度和位置平展,在同一面上的叶片应正反面均有,避免相互重叠。铺平标本后,再在其上铺压数层干燥吸水纸,如此依次向上压制。压制时注意使各层厚薄均匀,以免倾斜。到一定的厚度(30~50 cm),将标本夹用绳索捆扎结实,置于室内干燥通风处。标本夹要尽量捆紧,使标本压平,利于标本定型,3~4 d后可适当放松,这样可避免损伤标本。

(3)换纸翻压:翻压的方法基本同上,所换草纸应是充分干燥的,初期翻压应配以适当整形,标本干硬后不宜再整,以免断损。翻压频率,初期每天至少1次,4~5 d后隔天1次,1周后3d1次,经10~15 d直至标本完全干燥为止。

注意事项如下。

(1)报纸内若有中等大小的果实,如木兰科的蓇葖果、山核桃等,应在果实周围叠放草纸,草纸可使果实附近的叶片整齐,同时不影响上、下标本的整齐度。

(2)比较容易黏合的花,可将其解剖,用照相机或解剖镜等拍摄其结构,然后浸泡或用纸巾压干,如凤仙花科、兰科等植物的标本;蛇菰科、水晶兰科植物等需同时制作腊叶标本和浸泡标本,浸泡标本可用来保存花的实体特征,利于标本鉴定。

(3)松柏类标本,虽易压制,但干燥过程中叶及球果都易脱落。标本在压制之前可用沸水浸泡5~10 min,这样可杀死组织,避免叶和果实脱落。

(4)部分标本没有花或果实,如有必要,可采集活体标本栽植,供后续研究。

2)标本干燥

植物标本压制在标本夹中,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干燥。

(1)自然干燥。

本压制的标本,水分多,通常需要每天要换2~3次草纸,2~3 d后可每天换一次,以后可以几天换一次,直至干燥为止。雨季要勤检查,勤换纸,防止标本发霉。换下的草纸要及时晒干或烘干。

(2)人工加热干燥。

①烘烤法:人工干燥用时通常为12~48 h,其排列方式为瓦楞纸与报纸(内含植物标本)交互叠放,利于通风,加入铝片便于传递热量。标本捆扎好后通常置于干燥箱(含加热器和风扇)中加热,温度一般控制在45℃左右,过热会导致标本变色,甚至引发火灾。

②鼓热风法:采用铝板加热、热风通过瓦楞纸的方式带走水分,以达到快速干燥标本的目的。其详细操作步骤如下。a.标本放置:标本较多时,一般是一张瓦楞纸,放上2~4张报纸(即2~4份标本),之后再放一张铝板,如此循环进行;如果标本比较少,则可用一张瓦楞纸,放入报纸,再放瓦楞纸,之后放铝板。肉质或比较厚的标本最好置于中间。将以上放置的标本放在标本夹上,拴紧(不能太紧,要便于通风)。将标本夹竖直放好,两侧用瓦楞纸遮挡,最好再用草纸将两侧的缝隙挡住,上面可以放置瓦楞纸,再放草纸(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热气可以直接从瓦楞纸中通过)。b.标本加热:标本放置好之后,用便携式取暖器对标本进行加热处理。常用的加热工具为PTC取暖器,额定电压为220 V,额定频率为50 Hz,额定功率为1800 W。

3)标本的制作

腊叶标本需要贴在台纸(29 cm×42 cm)上,这类台纸常可订制。将标本放在台纸上,用明胶或乳胶把标本贴在台纸上,再用线或纸条将枝干、果等部分缝牢,或将台纸穿孔贴纸条在背面。对于过小的标本(如堇菜类、小龙胆),可将其装入纸袋中,再把纸袋贴在台纸上。台纸的左上角贴1份已抄好的采集记录签,台纸右下角贴采集记录签,经鉴定后写上拉丁文学名、鉴定者。有价值且易脱落的部分(如花、种子、果实等),应放置在小折叠袋中。

标本制作中,需对标本进行消毒处理,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①药剂消毒,可以用磷化铝或二氧化硫等药剂熏蒸消毒,但需注意安全;②紫外光灯消毒;③冷冻消毒,将标本放在超低温冰柜(-40~-37℃)冷冻消毒一周或两周,取出标本后需晾干再展开后续工作。

4)腊叶标本的保存

腊叶标本应保存在特制的标本柜内。标本柜要密封、防潮,大小可依据需要和具体情况而定;标本柜以铁制的最好,也可用木制或用纸盒分装标本。目前应用较多的标本柜规格:高约190 cm,宽75 cm,深50 cm,4门,每门内分6格并用隔板隔开。腊叶标本的排列应根据需要而定,一些大的标本馆或标本室通常各科按分类系统排列。标本馆对标本归档时,通常是按特定的分类系统,如Engler系统、哈钦松系统等排列,属种排列按拉丁文首字母展开。为了防止标本发霉、虫蛀,柜子应放在干燥处,每层放入干燥剂与樟脑球,适时更换,并每2~3年以药剂熏蒸消毒,以达到防霉防虫的目的。

标本橱的每格内存放的标本份数不宜太多,以免压坏。珍贵标本,还可在台纸上顶边粘贴与台纸等大的透明硫酸纸或塑料薄膜做盖纸,或将标本置于专门的透明袋内,以免磨损,以利于更好地保存。

(二)浸制标本的制作

浸制标本是指将新鲜的植物材料放入化学浸渍液制成的标本,浸渍标本可分为防腐性浸渍标本和原色浸渍标本,常用的浸渍标本为防腐性浸渍标本。标本材料应采摘新鲜无病(植病标本除外)的材料,果实以八成熟为宜。浸制材料应保存在玻璃广口瓶或标本瓶中,注意瓶中浸泡的材料不可过满。装好材料和药液后加盖,并用聚乙烯醇、凡士林等将瓶口封严,在瓶的外面贴上标签。制作好的浸制标本应陈列在室温较低、无阳光直射的标本柜中。浸制标本一般可保存1~3年。

1.一般药液浸制标本

1)福尔马林浸制标本

该类固定液配方为:甲醛(38%)5 mL、冰醋酸5 mL、乙醇(70%)90 mL。若浸泡材料比较幼嫩,乙醇浓度可设置为50%,可防止材料收缩。该类固定液使用比较广泛。

2)乙醇溶液浸制标本

用市售工业乙醇或卫生乙醇(无水乙醇)加水配成70%乙醇溶液,即可浸泡标本。

2.原色标本浸制

1)绿色标本浸渍方法

在保色标本中,以保持标本原有的绿色效果较好,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将醋酸铜结晶6g加入100 mL冰醋酸中,直到饱和为止,制成原液,使用时稀释1~4倍,制成浸渍液。处理标本时,80℃水浴锅加热;将洗净的标本置于浸渍液中,标本的绿色渐渐退成黄褐色,继续加热,待颜色变为绿色时停止加热,立即取出用清水漂洗,然后置于保存液(5%甲醛溶液)中保存。

(2)用氯化铜10 g、甘油2.5 mL、福尔马林5 mL、冰醋酸2.5 mL、50%乙醇90 mL配成药液,将标本洗净放入,浸泡1周左右,取出洗净,放入保存液中保存。幼嫩的器官或果实,不宜加热处理,适合用这种溶液浸制保色。

(3)用50 mL冰醋酸和50 mL水配成50%醋酸溶液,在溶液中慢慢加入醋酸铜粉末,不断搅拌,直到饱和为止,稀释成醋酸铜溶液(取醋酸铜原液1份,加水4份稀释),将溶液倒入大烧杯内加热至70~85℃,然后将新鲜绿色植物置于保存液(5%甲醛溶液)中保存。

还可用硫酸铜代替醋酸铜,配成饱和硫酸铜溶液,用硫酸铜溶液同上述方法一样处理绿色植物。有一些特别幼嫩的植物,不宜加热,可浸入5%硫酸铜溶液里。

2)红色标本的浸制

植物呈红色的部位,主要是花、果实、叶片。花、果实显色的原因是类胡萝卜素及溶于水的花青素受酸碱度变化影响而导致其颜色发生变化。不同花、果实显红色,但其色素成分不同,此处列举一种保色方法:取甲醛5 mL、亚硫酸2 mL、硼酸2g,加水定容至1000 mL。

3)黄绿色标本的浸制

将黄绿色的果实或植物的黄绿色部分(如梨、金橘、甜瓜等)洗干净,常用0.15%~0.50%亚硫酸溶液直接保存。

4)紫色标本的浸制

老熟的紫色茄子,可用明矾3 g、氯化钠160 g、硼酸2g、甲醛1 mL,加水定容至1000 mL。

紫色葡萄等,可用升汞1g、甘油4 mL,加水定容至1000 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