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2 分组交织
2025年09月26日
3.6.2 分组交织
1.分组交织原理
分组交织又称矩阵交织或块交织,编码后的码组序列被按行填入一个大小为m×n的矩阵,矩阵填满以后,再按列发出(即把待交织的码组序列按行写成一个m行n列的矩阵,再按列读出)。同样,接收端的解交织器将接收到的信号按列填入m×n的矩阵,填满后再按行读出(即在接收端则按列写入再按行读出,便可得到解交织后的数据信号),然后送往解码器进行正常解码。这样,信道中的连续突发差错被解交织器以m个比特为周期进行分隔再送往解码器,如图3-21所示。其中,m为交织深度,n为交织约束长度或宽度。
图3-21 分组交织原理示意图
2.分组交织特性
分组交织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性。
(a)任何长度b≤m的突发差错经解交织后,成为至少被n个比特所隔开的一些单个差错。
(b)任何长度b=rm(r>1)的突发差错经解交织后,成为至少被n-r个比特所隔开的长度低于r的突发差错。
(c)若纠错编码能纠正码组中的t个差错,则采用分组交织技术可纠正任何长度为b≤tm的单个突发差错或纠正t个长度为b≤tm的突发差错。
分组交织的优点是原理简单,易于硬件实现。分组交织的主要缺点是由于交织矩阵的深度和宽度固定,不能够根据信道(特别是变参信道)中突发差错长度、纠错码的约束长度、纠错能力做出调整,这样,信息序列中出现的突发差错就不能够尽量随机分布在数据帧内。交织后,输入至编码器中的信息序列仍有很大的相关性,这就导致了译码器在相继译码中不能正确地译码,会产生较高的译码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