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1 IP交换的产生与发展
IP技术因其灵活性和可扩展性成为网络层的技术标准,基于IP的通信也随之成为数据通信的主要方式。当IP核心网的业务量持续快速增长时,IP分组逐跳寻址的转发方式效率低下,成为数据通信的瓶颈。与此同时,实时多媒体业务对IP网络提出了高传送速率、低延时、低丢包率等保证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的要求,这与IP网络尽力传送的设计初衷背道而驰。为了解决上述矛盾,人们提出了将第三层(IP层)软件路由查询的灵活性和第二层网络交换机的快速性结合起来,这就是IP交换。
最早的IP交换技术叫IP Switching,由Ipsilon公司于1996年提出,属于狭义的IP交换。IP Switching基于ATM交换。这是因为ATM交换无须逐跳寻址,只需通过简单的标签/标记进行数据分组转发,具有较高的交换效率。ATM具有较强的流量控制功能,能保证业务的服务质量。因此,通过将网络层的IP寻址与ATM高速分组交换的有机结合,可以提高分组转发速度并实现QoS。
此后,业界又出现了多种形式的IP交换技术,包括Toshiba公司的CSR,Cisco公司的标签交换(Tag Switching),Cascade公司的IP Navigator,以及IBM公司的基于集中路由的IP交换ARIS(Aggregate Route-based IP Switching)等。这些IP交换方式主要分为两类:一类采用数据驱动,即第二层交换通路由数据流触发,按需要临时建立,如IP交换和CSR;另一类采用拓扑驱动,即数据传输前需要事先建立交换通路,且交换通路只有在网络拓扑结构发生变化时才发生改变,如Tag Switching,IP Navigator和ARIS。
在IP交换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以太网技术也在快速发展。以太网技术最初用于局域网,传输距离只有几百米。随着传输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长距离光纤传输技术的出现,以太网的传输距离不断扩大,其传输速率也从10 Mbit/s、100 Mbit/s逐渐提升到1 000 Mbit/s和10 Gbit/s。以太网技术应用突破了局域网的范围,成为城域宽带接入的一种主要技术。以太网技术的经济性和简单性,使其可以非常方便地承载IP业务,成为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的主流技术。在此背景下,以太网交换逐渐替代ATM交换,成为IP交换中第二层的主要技术。
因此,接下来介绍基于以太网的IP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