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3 传统以太网

7.1.3 传统以太网

目前实际应用的局域网均为以太网,所以这里具体介绍的是以太网。

1.传统以太网的概念

以太网(Ethernet)是总线形局域网的一种典型应用,是美国施乐(Xerox)公司于1975年研制成功的。它以无源的电缆作为总线来传送数据信息,并以曾经在历史上表示传播电磁波的以太(Ether)来命名。1980年,施乐公司与数字(Digital)装备公司以及英特尔(Intel)公司合作,提出了以太网的规范(ETHE 80,即DIX Ethernet V1标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局域网产品的规范,1982年修改为第二版,即DIX Ethernet V2标准,IEEE 802.3标准是以DIX Ethernet V2标准为基础的。

严格地说,以太网应当是指符合DIX Ethernet V2标准的局域网,但是DIX Ethernet V2标准与IEEE 802.3标准只有很小的差别(DIX Ethernet V2标准在链路层不划分LLC子层,只有MAC子层),因此IEEE 802.3局域网也称为以太网。

传统以太网具有以下典型的特征:

·采用灵活的无连接的工作方式;

·采用曼彻斯特编码作为线路传输码型(曼彻斯特编码规则为:当发送比特流为“1”时,曼彻斯特码的电平在码元中心由0跃变为1,而当发送比特流为“0”时,曼彻斯特码的电平在码元中心由1跃变为0);

·传统以太网属于共享式局域网,即传输介质作为各站点共享的资源;

·共享式局域网要进行介质访问控制,以太网的介质访问控制方式为载波监听和冲突检测(CSMA/CD)技术。

2.CSMA/CD技术

CSMA/CD是一种争用型协议,是以竞争方式来获得总线访问权的。

CSMA(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代表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它是“先听后发”,也就是各站在发送前先检测总线是否空闲,测得总线空闲后,再考虑发送本站信号。各站均按此规律检测、发送,形成多站共同访问总线的通信形式,故把这种方法称为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实际上,采用基带传输的总线局域网中,总线上根本不存在什么“载波”,各站可检测到的是其他站所发送的二进制代码,但大家习惯上称这种检测为“载波监听”)。

CD(Collision Detecsion)表示冲突检测,即“边发边听”,各站点在发送信息帧的同时,继续监听总线,当监听到有冲突发生时(即有其他站也监听到总线空闲,也在发送数据),便立即停止发送信息。

归纳起来,CSMA/CD的控制方法如下。

(a)一个站要发送信息,首先对总线进行监听,看介质上是否有其他站发送的信息存在,如果介质是空闲的,那么可以发送信息。

(b)在发送信息帧的同时,继续监听总线,即“边发边听”。当检测到有冲突发生时,便立即停止发送,并发出报警信号,告知其他各工作站已发生冲突,防止它们再发送新的信息介入冲突(此项措施称为强化冲突)。若发送完成后尚未检测到冲突,则发送成功。

(c)检测到冲突的站发出报警信号后,退让一段随机时间,然后再试。

3.以太网的MAC子层协议

(1)以太网的MAC子层功能

MAC子层有如下两个主要功能。

①数据封装和解封

发送端进行数据封装,包括将LLC子层送下来的LLC帧加上首部和尾部构成MAC帧,编址和校验码的生成等。

接收端进行数据解封,包括地址识别、帧校验码的检验和帧拆卸,即去掉MAC帧的首部和尾部,而将LLC帧传送给LLC子层。

②介质访问管理

发送介质访问管理包括:

·载波监听;

·冲突的检测和强化;

·冲突退避和重发。

接收介质访问管理负责检测到达的帧是否有错(这里可能出现两种错误:一是帧的长度大于规定的帧最大长度;二是帧的长度不是8bit的整倍数)以及过滤冲突的信号(凡是其长度小于允许的最小帧长度的帧,都认为是冲突的信号而予以过滤)。

(2)MAC地址(硬件地址)

IEEE 802标准为局域网规定了一种48bit的全球地址,即MAC地址(MAC帧中的地址),它是指局域网上的每一台计算机所插入的网卡上固化在ROM中的地址,所以也称为硬件地址或物理地址。

MAC地址的前3个字节由IEEE的注册管理委员会(RAC)负责分配,凡是生产局域网网卡的厂家都必须向IEEE的RAC购买由这3个字节构成的一个号(即地址块),这个号的正式名称是机构唯一标识符(OUI)。地址字段的后3个字节由厂家自行指派,称为扩展标识符。一个地址块可生成224个不同的地址,用这种方式得到的48bit地址称为MAC-48或EUI-48。

IEEE802.3标准的MAC地址字段的示意图如图7-3所示。

图7-3 IEEE标准的MAC地址字段

IEEE标准规定MAC地址字段的第一个字节的最低位为I/G比特(表示Individual/Group),当I/G比特为0时,地址字段表示一个单个地址;当I/G比特为1时,地址字段表示组地址,用来进行多播。

(3)MAC帧结构

目前以太网有两个标准:IEEE 802.3标准和DIX Ethernet V2标准。DIX Ethernet V2标准的链路层不再设LLC子层,TCP/IP体系一般采用DIX Ethernet V2标准。

显然,以太网MAC帧结构有两种:IEEE的802.3标准的MAC帧结构和DIX Ethernet V2标准的MAC帧结构。

①IEEE 802.3标准的MAC帧结构

IEEE802.3标准规定的MAC帧结构如图7-4所示。

图7-4 IEEE 802.3标准的MAC帧结构

各字段的作用如下。

(a)地址字段——地址字段包括目的MAC地址字段和源MAC地址字段,都是6 B。

(b)数据长度字段——数据长度字段是2 B,它以字节为单位指出后面的数据字段长度。

(c)数据字段与填充字段(PAD)——数据字段就是LLC子层交下来的LLC帧,其长度是可变的,但最短为46 B,最长为1 500 B。MAC帧的首部和尾部共18 B,所以整个MAC帧的长度最短为64 B(以区分合法数据帧与冲突的信号),最长为1 518 B(为了减少重发概率、具有合理的缓冲区大小等)。如果LLC帧(即MAC帧的数据字段)的长度小于46 B,则应填充一些信息(内容不限)。

(d)帧检验序列(FCS)字段——FCS对MAC帧进行差错校验,FCS采用的是循环冗余校验(CRC),长度为4 B。

(e)前导码与帧起始定界符——由图7-4可以看出,在传输介质上实际传送的要比MAC帧还多8个字节,即前导码与帧起始定界符。它们的作用是这样的:

当一个站点在刚开始接收MAC帧时,可能尚未与到达的比特流达成同步,由此导致MAC帧的最前面的若干比特无法接收,而使得整个MAC帧成为无用的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MAC帧向下传到物理层时还要在帧的前面插入8 B,它包括两个字段。第一个字段是前导码(PA),共有7个字节,编码为1010……,即1和0交替出现,其作用是使接收端实现比特同步前接收本字段,避免破坏完整的MAC帧。第二个字段是帧起始定界符(SFD)字段,它为1个字节,编码是10101011,表示一个帧的开始。

②DIX Ethernet V2标准的MAC帧结构

TCP/IP体系经常使用DIX Ethernet V2标准的MAC帧结构,此时局域网参考模型中的链路层不再划分LLC子层,即链路层只有MAC子层。DIX Ethernet V2标准规定的MAC帧结构如图7-5所示。

图7-5 DIX Ethernet V2标准的MAC帧结构

DIX Ethernet V2标准的MAC帧结构由5个字段组成,它与IEEE 802.3标准的MAC帧结构除了类型字段以外,其他各字段的作用相同。

类型字段用来标志上一层使用的是什么协议(即数据字段装入的数据类型),以便把收到的MAC帧的数据部分上交给上一层的这个协议。

另外,当采用DIX Ethernet V2标准的MAC帧结构时,其数据部分装入的不再是LLC帧,而是网络层的分组或IP数据报。

以上介绍了以太网的两种MAC帧结构,目前DIX Ethernet V2标准的MAC帧结构用得比较多。由此可见,IP网环境下,传统以太网对发送的数据帧不进行编号,也不要求对方确认,即提供的服务是不可靠的交付(即尽最大努力的交付)。

4.10 BASE-T以太网(双绞线以太网)

最早的以太网是粗缆以太网,这种以粗同轴电缆作为总线的总线形局域网后来被命名为10 BASE 5以太网。20世纪80年代初又发展了细缆以太网,即10 BASE 2以太网。为了改善细缆以太网的缺点,接着又研制了10 BASE-T以太网以及光缆以太网10 BASE-F等。这里重点介绍应用最广泛的10 BASE-T以太网的相关内容。

1990年,IEEE通过10 BASE-T以太网的标准,定为IEEE 802.3i。

(1)10 BASE-T以太网的拓扑结构

10 BASE-T以太网采用非屏蔽双绞线将站点以星形拓扑结构连到一个集线器上,如图7-6所示(为了简单,图中显示的是具有3个接口的集线器)。

图7-6 10 BASE-T以太网拓扑结构示意图

图中的集线器为一般集线器(简称集线器),它就像一个多端口转发器,每个端口都具有发送和接收数据的能力,但一个时间只允许接收来自一个端口的数据,可以向所有其他端口转发。当每个端口接收到工作站发送来的数据时,就转发到所有其他端口,在转发数据之前,每个端口都对它进行再生、整形,并重新定时。集线器往往含有中继器的功能,它工作在物理层。另外,图7-6连接工作站的位置也可连接服务器。

集线器是使用电子器件来模拟实际电缆线的工作,因此整个系统仍然像一个传统的以太网那样运行。即采用一般集线器连接的以太网物理上是星形拓扑结构,但从逻辑上看是一个总线形网(一般集线器可看作是一个总线),各工作站仍然竞争使用总线。所以这种局域网仍然是共享式网络,它也采用CSMA/CD规则竞争发送。

另外,对10 BASE-T以太网有几点说明。

(a)10 BASE-T以太网使用两对非屏蔽双绞线:一对线发送数据;另一对线接收数据。

(b)集线器与站点之间的最大距离为100m。

(c)一个集线器所连的站点最多可以有30个(实际只能达到24个)。

(d)与其他传统以太网物理层标准一样,10 BASE-T以太网也使用曼彻斯特编码。

(e)集线器的可靠性很高,堆叠式集线器(包括4~8个集线器)一般都有少量的容错能力和网管功能。

(f)可以把多个集线器连成多级星形结构的网络,这样就可以使更多的工作站连接成一个较大的局域网(集线器与集线器之间的最大距离为100 m)。10 BASE-T以太网一般最多允许有4个中继器(中继器的功能往往含在集线器里)级联。

(g)若图7-6中的集线器改为交换集线器,此以太网则为交换式以太网(详情后述)。

(2)10 BASE-T以太网的组成

10 BASE-T以太网的组成有:集线器、工作站、服务器、网卡、中继器和双绞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