迨及论婚之际,门户遂隔

第二节 迨及论婚之际,门户遂隔

九品官人法虽然自曹魏时期实行,但门第观念到西晋时期才初步形成,西晋时婚姻上的门第观念还不是太强,士族在结姻亲的时候虽然看门第,但才、貌也是重要的标准。太原王氏西晋时已是高门,王济却想把他的妹妹嫁给一个有俊才的兵家子弟,对他母亲说了这件事。他的母亲说:“如果果真是个人才,他的门第可以不考虑,但是一定要让我先见见。”王济就让这个兵家子弟和他的同伴们在一起,让母亲藏在帷帐后面观看。事后,母亲对王济说:“那个穿着和其他人不一样的,就是你说的那个兵家子弟?”王济说:“正是。”母亲说:“这个人的才能出类拔萃,但是门第寒微,无人提拔,才能得不到施展。再看他的骨相,不是长命人,不可以让你妹妹和他结婚。”果然如王济母所说,这个兵家子弟几年后身亡,不得寿终。从王济母亲的话来分析,这次联姻不成,有门第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他短命所致。王济看重的是他出类拔萃的才能。这与本章开头王述只重门第,不愿与已掌握重权的兵家后代桓温联姻明显不同。任长育少年时,很有好名声。武帝司马炎去世时,从公卿子弟中选择了一百二十名少年做牵引灵车的挽郎,都是当时的俊秀之才,任长育是其中之一。王戎从这一百二十名挽郎中选择了四人,作为自己女婿的候选人,任长育也在其中。王戎属琅琊王氏,当时已是著姓,而任长育属乐安任氏,门第一般。王戎之所以选择他,是因为他的才学与神韵,而不是他的门第。所以,西晋时期士族的婚姻还是较为开放的。

东晋时期,门第观念已经凝固,一流高门、一般高门、高等次门、低等次门之间形成了严格的界限,高门与低门来往都被视为有失身份,更何况联姻。王导辅佐琅琊王司马睿初创江左的时候,为了团结江东的士族,就到陆玩家求婚。江东有四著姓,顾、陆、朱、张,陆家排在第二,王导属琅琊王氏,在北方虽然也属著姓,但过江之后,成为侨姓,特别是在初期,为东吴著姓所轻。对于王导的求婚,陆玩说:“小土包上长不出参天的松柏,香草和臭草也不会在一个容器中生长。我陆玩虽然不才,也不能乱了婚姻的界限。”《世说新语》中还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诸葛恢的大女儿嫁给了太尉庾亮的儿子,二女儿嫁给了徐州刺史羊忱的儿子。庾亮的儿子被害之后,诸葛恢的大女儿又改嫁给了江虨。诸葛恢的儿子娶邓攸的女儿为妻。谢尚为其堂弟谢万求婚于诸葛恢的小女儿,诸葛恢说:“我们和羊家、邓家是世婚,江家、庾家也门第相当,不能和谢家结婚。”琅琊诸葛氏是汉魏时期的著姓,与其门第相当的是当时正走红的琅琊王氏、颍川庾氏和同是汉魏著姓的泰山羊氏、荥阳邓氏,谢家当时属于新出门户,所以诸葛恢不愿和谢家结亲。不过,谢家在淝水之战后,确立了一流高门的地位,谢万最终得以娶诸葛恢的小女儿诸葛文熊为妻。

贵族生活画漆盘

吴姓士族、侨姓士族,一流高门、一般高门、高等次门、低等次门,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士族形成了各自的通婚圈子,彼此之间有严格的门户界限。以一流高门为例,我们统计了东晋时期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谯国桓氏、陈郡殷氏、颍川庾氏、庐江何氏、泰山羊氏家男子的通婚对象,发现琅琊王氏的通婚对象为高平郗氏、陈郡谢氏、庐江何氏;陈郡谢氏的通婚对象为沛国刘氏、琅琊诸葛氏、太原王氏、高平郗氏、陈郡袁氏;太原王氏的通婚对象为颍川庾氏、颍川钟氏、琅琊颜氏、顺阳范氏、陈郡谢氏、颍川荀氏、谯国桓氏;谯国桓氏的通婚对象为琅琊王氏、颍川庾氏、沛国刘氏;陈郡殷氏的通婚对象为陈郡袁氏、陈郡谢氏、琅琊王氏、谯国桓氏;颍川庾氏的通婚对象为琅琊诸葛氏、陈郡谢氏;庐江何氏的通婚对象为颍川庾氏、彭城曾氏、鲁郡孔氏;泰山羊氏的通婚对象为琅琊诸葛氏、琅琊王氏。

我们看到,这些一流高门之间彼此是主要的通婚对象,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其次是汉魏时期的著姓,如琅琊诸葛氏、陈郡袁氏、颍川荀氏、沛国刘氏等,东晋时期这些士族虽然不是当权派,但依然是一流高门;其他的如琅琊颜氏门第较低的只能做后妻或妾,嫁过来之后在家庭中的地位也较低。由此可见,一流高门之间基本上形成封闭的通婚圈子,不与吴姓士族、一般高门及次门通婚。所以,一流高门姻亲之间的见面便成了当时名士的集会,是两晋时期上流社会一道亮丽的风景。泰山羊孚的弟弟娶琅琊王讷的女儿,王家召见女婿那天,羊孚陪弟弟一起去。当时王讷的父亲东阳太守王临之尚在,陈郡殷仲堪是王临之的女婿,也在座。羊孚善谈玄理,和殷仲堪就庄子的《齐物篇》展开辩论。羊孚说:“四个回合之后,你一定会同意我的意见。”殷仲堪笑着说:“可以各尽所言,何必相同?”四个回合之后,殷仲堪感叹说:“如你所言,我没有什么和你不同了。”

皇族也是一流高门的通婚对象,东晋时期的皇后基本上都是出自一流高门。晋元帝的皇后出自济阳虞氏;明帝皇后出自颍川庾氏;成帝皇后出自京兆杜氏;康帝皇后出自河南褚氏;穆帝皇后出自庐江何氏;哀帝皇后出自太原王氏;废帝皇后出自颍川庾氏;简文帝两位皇后,一位出自荥阳郑氏,一位出自太原王氏;安帝皇后出自琅琊王氏;恭帝皇后出自河南褚氏。除了庾氏、王氏、郑氏之外,京兆杜氏、河南褚氏都是汉魏著姓,亦是一流高门,只有晋元帝的皇后虞氏出身较低,这是由于司马睿结婚于西晋,当时的门第观念还未凝固的缘故。

北朝虽然没有出现东晋那样的门第政治,但门第婚姻依然存在。晋室南渡之后,北方的一部分士族跟随南下,还有一部分留在北方,这部分成为北朝士族的主体。在胡族的入侵之下,北方的士族为了维护自己的门第于不坠,形成了封闭的婚姻圈子。北方的一流高门主要有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赵郡李氏、陇西李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我们对这几家的婚姻对象进行了统计,发现博陵崔氏的五名男子中,四人的婚配对象是赵郡李氏,一人的婚配对象是荥阳郑氏;清河崔氏的四名男子中,一人婚配对象为范阳卢氏、二人为赵郡李氏、一人为陇西李氏;赵郡李氏的九名男子中,六人的婚配对象为博陵崔氏、三人为范阳卢氏;陇西李氏的十一名男子中,四人的婚配对象为范阳卢氏、四人为太原王氏、二人为荥阳郑氏、一人为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的八名男子中,三人婚配对象为陇西李氏、二人为赵郡李氏、二人为荥阳郑氏、一人为太原王氏;荥阳郑氏的四名男子中,三人的婚配对象为陇西李氏、一人为赵郡李氏;太原王氏的二名男子中,一人的婚配对象为清河崔氏、一人为范阳卢氏。这几家互为婚姻,形成了锁链式的婚姻关系,牢固地将世家大族捆绑在一起,比起东晋南朝一流高门的婚配,更加封闭,对保持北方名门的声望和特权起了重要的作用。

东晋南北朝世家大族分布图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之后,用行政命令的手段将自己定为一流高门,为了取得社会的承认,在自己后代的血统中注入一流高门的血液,他主动与北方汉族的高门士族联姻。《资治通鉴》卷一四载:“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陇西李冲以才识见任,当朝贵重,所结婚姻,莫非清望;帝亦以其女为夫人。”不仅如此,孝文帝还强迫长第咸阳王元禧娶故颍川太守陇西李辅之女为妻,二弟河南王元干娶故中散代郡穆明乐之女为妻,三弟广陵王元羽娶骠骑谘议参军荥阳郑平城之女为妻,四弟颍川王元雍娶故中书博士范阳卢神宝之女为妻,五弟始平王元勰娶廷尉卿陇西李冲之女为妻,六弟北海王元详娶吏部郎中荥阳郑懿之女为妻,皆是名门望族,六个弟弟以前所娶的妻子全部降为妾。

皇室子孙如果娶庶族女子为妻,则要受到皇帝的非难。元雍的妻子卢氏去世,元雍又娶博陵崔显的妹妹,崔氏姿色卓绝,元雍非常宠爱她,想立她为王妃。他的侄子,孝文帝的皇位继承人宣武帝拓跋恪认为崔显家世代被称为“东崔”,门第低微,不答应,元雍反复请求才勉强应允。元雍前妻范阳卢氏属一流高门,博陵崔氏亦为一流高门,只不过崔显家这一支名望较低,宣武帝就不肯答应。京兆王元愉任徐州刺史的时候,纳了一名小妾。小妾本姓杨,东郡人,因歌唱得好而得元愉宠幸。元愉罢任回京,想提高这名小妾的地位,就让她拜右中郎将赵郡李恃显为养父,改为李姓,然后到李家迎娶,生了个儿子宝月。宣武帝妻顺皇后召李氏入宫,先将她殴打一顿,然后逼她在宫内做了一名尼姑,儿子宝月交给元愉的妃子抚养。元愉要纳歌妓为妾,须先改换门庭,尽管如此,还不能得到宗室的认可,李氏最终被迫为尼。纳妾尚且如此,娶妻自然要求更高。

孝文帝之后,皇室的公主也多嫁与北方一流高门。据统计,太武帝拓跋焘之后,北魏公主与汉族建立婚姻关系有时间可考的共二十四起,其中十七人嫁入一流高门:清河崔氏四起,范阳卢氏四起,赵郡李氏二起,陇西李氏三起,荥阳郑氏四起,且基本上都在孝文帝改制之后。

一流高门将自己的通婚对象限定在狭小的范围之内,在为女儿或儿子订婚时只看家世、门第,基本上不看人的德、才、相貌等。因为只要是一流高门,男子个个都英俊潇洒、风流倜傥,女子个个温柔漂亮、文雅贤淑,这是大家公认的、默认的前提。所以只要找到了一流高门,其他的就尽可放心了。清河崔氏与太原王氏结亲,只看王氏的酒糟鼻子。王慧龙是太原王愉的孙子,聪慧过人,王愉认为是诸孙之龙,所以起名为慧龙。刘裕称帝之后,诛杀王氏,王慧龙逃奔北魏。崔浩的弟弟崔恬听说王慧龙是太原王氏的后代,就把女儿嫁给了他。崔浩第一次见到王慧龙就说:“这果真是王家的后代。”太原王氏世代都是“齇鼻”,即酒糟鼻子,江东称之为“齇王”。王慧龙也是酒糟鼻子,所以崔浩说:“真贵种也。”[3]经常在朝廷高官面前称赞他。酒糟鼻子是太原王氏的标志性特征,王慧龙虽然只身逃到北方,身无信物,来历不明,只凭自己的酒糟鼻子,就被北方一流高门清河崔氏选为乘龙快婿。崔家也因与江东一流高门太原王氏结亲而自豪。

东床佳婿的故事为大家所熟知。东晋时,高平郗氏是一流高门,郗鉴的女儿郗璿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郗鉴派门生给一流高门琅琊王导送去一封信,信中说想在王家为女儿选个女婿。王导回信说:“您到我家东厢房,我的儿子都在那儿,您随意选。”门生带着王导的信回去复命,并对郗鉴说:“王家的几个儿子,个个都是好样的,听说郗家来选女婿,都很矜持。只有一个躺在床上,露着肚子,好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郗鉴说:“就选这个!”把女儿嫁给了他。这位东床佳婿就是大名鼎鼎的书法家王羲之。郗鉴为女儿选婿,先将目标范围锁定在王家,然后在王家的几个年轻人中挑选,并在决定之前连女婿的面都不见一下。可见,门第是第一位的。

王羲之像

指腹为婚更是只看门第的最好说明。王慧龙娶崔浩的侄女为妻,范阳卢遐娶崔浩的女儿为妻,两人同时怀孕,崔浩说,你们两个所生的,都是我们崔家的后代,就指腹为婚吧。太原王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皆是一流高门,自然是龙生龙、凤生凤了,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门第不相当的求婚则往往被拒绝。燕郡公孙表和渤海封恺是好朋友,公孙表想让儿子娶封恺的女儿为妻,结个儿女亲家,封恺不答应,两人的友谊也从此中断。封恺拒婚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燕郡公孙氏的门第声望不及渤海封氏。北魏明帝时,幽州刺史赵邕想娶一流高门范阳卢氏为妻,卢氏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她的叔父应允了这桩婚事,可是她的母亲不答应。卢氏的母亲是北平阳氏族人,她带着女儿回到娘家,藏匿起来。赵邕找不到卢氏,就把阳氏的叔叔抓起来拷问至死。赵邕属南阳赵氏,也是士族,但门第逊于范阳卢氏,所以阳氏不答应这门亲事。高门女子,即使身有残疾,也不愿意下嫁低等士族。博陵崔巨伦的妹妹,聪慧有才能,可是因为患病,瞎了一只眼睛,到了结婚年龄也无人来求亲,崔家就商量着把她下嫁给低等士族。崔巨伦的姑姑是赵郡李叔胤的妻子,听说了这件事,伤感地说:“我的哥哥不幸早逝,怎么能让他的女儿下嫁卑族呢?”于是让儿子李翼娶之为妻。

如果士族打破了大家默认的、不成文的游戏规则,将女儿下嫁庶族或娶庶族的女子为妻,就会遭到大家的一致谴责,被人瞧不起。南齐时,东海王源将女儿嫁给了吴郡满障之子。王家为士族,而满家为庶族,这桩婚事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掌管监察百官的御史中丞沈约调查此事后,专门上书弹劾王源。他在奏书中说:东海王源把女儿嫁给了满障的儿子。王源虽然庸碌无为,但是名门之后。他的父祖历任高官,他却贪图聘礼,和满家联姻,玷污士族门风,还有什么比这更糟糕的呢?王满联姻,实属骇人听闻。降低门第,侮辱父祖,这股风气如果不杀一杀,恐怕这样的事情会越来越多。这件事情要一究到底,将那些自降门第的士族开除士籍。他请求罢免王源的官职,将其禁锢终身,不得为官。多么严重的后果!

南朝贵妇出行画像砖

杨佺期是一流高门弘农杨氏的后代。他的祖父杨林战乱之际没入胡族,父亲杨亮曾在少数民族政权中担任官职,后逃奔东晋。杨佺期虽然自认为是一流高门,但是因为他过江较晚,又因为他的父祖没有遵循和一流高门联姻的规则,娶了庶族或胡族的女子为妻,所以被人轻看。史称“时人以其晚过江,婚宦失类,每排抑之”[4]。“婚宦失类”是高门士族的大忌,一旦婚宦失类,就别想再保持一流高门的地位。

低等士族女子即使嫁入高门,地位也会较低,她们所生的子女也往往被人瞧不起。太原王浑的妻子死后,王浑又娶琅琊颜氏女为妻。当时王浑为徐州刺史,举行婚礼时,到夫妻对拜这一环节,颜氏已经拜过,王浑准备答拜,旁边观看的人说:“王郎是一州刺史,新妇不过是一州民,不能答拜。”王浑就没有答拜。王浑的儿子王济认为他的父亲不答拜,夫妻之礼不成,不是夫妇,也不以颜氏为母,认为她只不过是父亲的小妾而已,不行母子礼。颜氏感到非常耻辱,但是王家门第高贵,她只好忍气吞声,不敢说什么,更不敢提出离婚。

周?的母亲李络秀为汝南人。周?的父亲周浚为安东将军,一次出外打猎遇上了大雨,到络秀家中避雨。当时络秀的父亲、哥哥都不在家,络秀听说有客人到,就和一名婢女在后院宰猪羊,准备了几十个人的饭菜,饭菜非常精细却没有听到人声。周浚很奇怪,就派人到后院去查看,只看见一个漂亮的女子。周浚求娶络秀为妾,络秀的父亲、哥哥不答应,络秀说:“门户衰败,何惜一女。如果能够联姻贵族,将来说不定会有大好处。”父亲、哥哥只好答应。婚后,络秀生了三个儿子,周?、周嵩、周谟。儿子们长大之后,络秀对他们说:“我屈身到你家做妾,是为了门户之计。”

北魏公孙睿和公孙邃是堂兄弟,公孙邃的母亲出身渤海大族封氏,公孙邃又是清河崔浩弟弟的女婿,而公孙睿的母亲是雁门李氏,门第较低,因此两人的社会地位便大相径庭。巨鹿太守祖季真感叹地说:“士大夫当须好婚亲,二公孙同堂兄弟耳,吉凶会集,便有士庶之异。”[5]所以士族在缔结婚姻时,不得不慎之又慎啊!一失足便有从高位上跌落下来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