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异婚恋——志怪小说中的爱情故事

第六章 奇异婚恋——志怪小说中的爱情故事

志怪小说是专门记述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志怪”一词,最早见于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但这里的“志怪”既不是一种文体,也不是一种小说的概念,而仅仅指怪异的故事。魏晋南北朝时期,记载神鬼怪异故事的小说大多以“志怪”为名,于是“志怪”便成了这类小说的专称。

志怪小说萌芽于先秦,形成于两汉,繁荣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志怪小说大量出现,成为中国古代志怪小说的黄金时期。据《隋书·经籍志》所录,这一时期的志怪小说主要有:

《冥祥记》十卷(王琰撰)

《列异传》三卷(魏文帝撰)

《感应传》八卷(王延秀撰)

《甄异传》(晋西戎主簿戴祚撰)

《古异传》三卷(宋永嘉太守袁王寿撰)

《述异记》十卷(祖冲之撰)

《异苑》十卷(宋给事刘敬叔撰)

《续异苑》十卷

《搜神记》三十卷(干宝撰)

《搜神后记》十卷(陶潜撰)

《灵鬼志》三卷(荀氏撰)

《志怪》二卷(祖台之撰)

《志怪》四卷(孔氏撰)

《神录》五卷(刘之怜撰)

《齐谐记》七卷(东阳无疑撰)

《续齐谐记》一卷(吴均撰)

《幽明录》二十卷(刘义庆撰)

《补续冥祥记》一卷(王曼颖撰)

《汉武洞冥记》一卷(郭氏撰)

《嘉瑞记》三卷(陆琼撰)

《符瑞记》十卷(许善心撰)

《祥瑞记》三卷

《灵异录》十卷

《灵异记》十卷

《研神记》十卷(萧绎撰)

《旌异记》十五卷(侯君素撰)

《近异录》二卷(刘质撰)

《鬼神列传》一卷(谢氏撰)

《志怪记》三卷(殖氏撰)

《舍利感应记》三卷(王劭撰)

《真应记》十卷

《周氏冥通记》一卷

《集灵记》二十卷(颜之推撰)

《冤魂志》三卷(颜之推撰)

这些志怪小说的作者上至帝王将相、皇亲国戚,如魏文帝、萧绎、刘义庆等;下至一般官僚、文人学士,如张华、干宝、陶潜、祖冲之、颜之推等;还有一部分是佛教徒与道教徒,如王延秀、王琰、王嘉等。可见当时撰写志怪小说风之盛,作者范围之广。

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的繁荣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的产物。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政治黑暗、军阀混战、社会动荡、政局分裂的时代,人们颠沛流离,生活贫困,饱受战争之苦。生逢这样的时代,人们只能将目光投向虚幻的世界,将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寄托在一个又一个亦虚亦幻、如梦如烟的神仙鬼怪故事当中,因此产生了不少民间传说。

南北朝佛教壁画

道教的盛行和佛教的传入为志怪小说的盛行提供了创作的素材与表达的途径。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丹鼎符箓、服药求仙、肉体飞升等长生之道得到广泛的传播;佛教的灵魂不死、天堂地狱和因果报应等学说比起道教那一套依靠苦苦修炼更容易为人接受,因此在社会各阶层中都产生较大的影响。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认为巫术、神仙与佛教是晋至隋时期鬼神志怪小说盛行的原因之一,“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倡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道称灵异,故自晋至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

创作主体人生观、创作观的转变使得志怪故事得以收集、整理,并结集成书,流传后世。汉末名士批评朝政所导致的种种悲剧,使得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名士远离政治,有的游山玩水,有的借酒浇愁,有的遁入空门、奉斋守佛,有的炼丹服药、企求长生。汉代以来一统天下的儒家思想衰微,旧有的道德观念被摧毁,老庄思想逐步占据士人的思想空间,人们以玄谈相尚,旧有的传说、神话,甚至鬼神怪诞的故事大量、经常地被士人们引用。一些士人专门收集、整理,甚至创作各式各样的传说与故事,这些故事又经过士人们的玄谈,在更广的范围内流传。统治阶级的爱好也对志怪小说的创作与流传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连年的战乱,使得身居高位的统治者也感叹人生的短暂与生命的脆弱,转而把目光投向无所不能的神怪世界,魏文帝曹丕撰《列异志》,大大影响了当时的社会风气。从此之后,上自王公贵族、达官显要,下至文人儒士、道徒释子,争相创作志怪故事。

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雕版印刷,书籍的流传只能靠传抄,所以尽管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了大量的志怪小说,但流传下来的并不多,许多内容因唐宋以来的类书《法苑珠林》《太平御览》《艺文类聚》等得以保存。明代以后,不少文人从事古小说的钩沉,从类书中辑录出这一时期志怪小说的单行本,内容比较完整的有《搜神记》与《搜神后记》,部分内容得以保存的有《幽明录》《列异传》《冥祥记》《冤魂志》《齐谐记》《续齐谐记》等,《集异传》《近异录》《续异苑》《补续冥祥记》《研神记》《因果记》《续洞冥记》《灵异记》《真应记》等则完全散失,只字无存。

《搜神记》是东晋散骑常侍干宝用笔记体编写的一部志怪小说集。干宝从小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爱阴阳术数。在他的家中,也曾不止一次地发生奇异的事情。干宝的父亲有一名宠婢,干宝的母亲非常妒忌,父亲死的时候,母亲就把那名婢女推进墓中。干宝兄弟当时年龄还小,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十年之后,干宝的母亲去世,干宝兄弟打开父亲的墓,准备将母亲和父亲合葬在一起。墓打开后,那名婢女还伏在棺材上,和生前一样。于是,干宝兄弟就把婢女用车拉回家,几天后婢女竟然起死回生。婢女说干宝的父亲经常给她送些饭菜,对她的宠爱一如生前,家里的好事坏事都对她说。干宝兄弟将这些事情一一核对,发现全部属实。干宝兄弟又给婢女找了个丈夫,不久后,婢女生了个儿子。还有一次,干宝的哥哥病重气绝身亡,很多天尸体还不变冷,后来竟然又活了,说自己见到了天地间的鬼神,像是在做梦一样,一点也没有觉得自己是死人。干宝于是相信天地之间真有鬼神的存在,便搜集古今神祇灵异的人物变化,编成《搜神记》一书,全书共三十卷。可惜原书已经散失,现在流传的版本是明代人根据《法苑珠林》《太平御览》《艺文类聚》等书辑录而成的,共二十卷,包括四百多篇记叙神鬼灵异、人物变化的短篇小说。

《搜神记》书影

《搜神后记》十卷,从书的命名上看,是《搜神记》的续编,内容与形式基本上与《搜神记》相同。这部书的作者,据上引《隋书·经籍志》所记,是东晋人陶潜,但《晋书·陶潜传》中并没有提到陶潜编撰此书。书中还有个别的故事是在陶潜死后发生的,因此这部书的作者不能确定,也可能是陶潜编撰,东晋之后南朝某些作家增入部分内容重新编撰而成。不过,无论作者是谁,《搜神后记》与《搜神记》一样,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中的优秀作品,可以称之为代表作。

《幽明录》现在仅存二百多篇,很多只是片断的记录,也有一些比较完整的故事。所谓“幽明”,就是“幽冥”的意思,是关于鬼神地域见闻的记录。作者相传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侄子临川王刘义庆。《列异传》相传是魏文帝曹丕的作品,基本上以叙写鬼怪为内容。《冥祥记》大部分是宣扬佛教善恶报应循环的内容,作者是南朝宋代的王琰。王琰少年时代曾在交趾(今越南北方)跟从高僧学佛受戒,获得观世音金像一尊,虔心供奉,曾两次梦感金像,因而编写此书。《冤魂志》也是写“因果循环,报应不爽”的,作者是北朝齐代士人颜之推。《齐谐记》中多是怪诞离奇的故事,作者是南朝宋代的东阳无疑。《续齐谐记》是南朝梁代吴均所作,内容与《齐谐记》相仿。比起《搜神记》与《搜神后记》,这些小说的立意不高,有的只是一些怪诞的故事而已。

爱情是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志怪小说概莫能外,其中有不少关于男女婚恋的故事,这些故事或表现青年男女之间的真挚爱情,或表达勤劳善良的人终究能够获得美满婚姻的美好愿望,或表现当时的门第婚姻,都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由于正史中关于劳动人民的爱情婚姻生活记载得较少,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志怪小说窥知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