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妒文化的发展

第四节 女子妒文化的发展

尽管上流社会中有的女子无视妇德,红杏出墙,有的甚至可以用放荡一词来形容,但是在男权社会中,她们毕竟是弱势群体。面对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合法性,面对上流社会蓄妓之风的盛行,面对男人婚外的胡作非为,女子,特别是贵势之家的女子便用妒忌这一消极的反抗形式来表示自己的不满,以致在北朝上流社会形成一股风气,“父母嫁女,则教以妒,姑姊逢迎,必相劝以妒忌。以制夫为妇德,以能妒为女工。”[3]

历来皇帝是用情最不专一的群体,皇后的妒忌也就不足为怪。晋武帝司马炎的皇后杨艳,性妒,为司马炎选女子入宫,只选身材高大、皮肤洁白者,容貌端庄美丽的一概不留。就是司马炎看上的,杨氏也以各种借口拒绝。北魏孝文帝的皇后冯氏,独专孝文帝之宠,后宫中其他人想和皇帝同房,多被阻止。孝文帝对身边近臣说,妇人妒防,即使是王者也不能免,更别说士庶百姓了。宣武帝的皇后高氏悍忌,宫人很少能接近皇帝,有的宫人甚至一辈子也没有被皇帝临幸。前皇后于氏生皇子拓跋昌,三岁的时候夭折,于皇后也暴死,当时人都认为是高氏所为,宫禁事秘,莫能知悉。所以宣武帝在位二十多年,只有一个儿子存活。

梁武帝萧衍的皇后郗氏非常聪明,善隶书,读史传,女工之事,无不娴熟,为萧衍生下三个女儿。后来,萧衍又娶丁贵嫔丁令光,郗氏酷忌,对丁氏非常无礼,让她每天舂米五斛。萧衍平齐之后,获得上千名美女,郗氏愤恚成疾。身边的人说:“《山海经》中说,吃鸧庚鸟可以治妒忌。”郗氏吃了,妒忌心果然有所减轻。郗氏三十二岁时去世,传说死后化成一条龙住到后宫的井中,经常给梁武帝托梦。有的时候现出原形,光彩照人。每当萧衍的身体感到不适,这条龙就在井中击水翻滚。武帝在井上筑殿,用银鹿炉、金瓶等灌入各种异味菜肴,以此来祭祀她。也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武帝一直没有立皇后。

公主身为皇帝之女,嫁给任何一个臣子都是下嫁,她们以皇室的身份自然不愿意丈夫对自己用情不专。东晋桓温豪爽有风度,姿貌甚伟,明帝司马绍为女儿南康长公主选其为婿,拜其为驸马都尉,累迁荆州都督、刺史。成汉李势实力衰微,桓温志在立功于蜀,永和二年(346),率兵西伐平蜀。李势的妹妹貌美,桓温纳之为妾,十分宠爱。由于害怕公主知道,桓温就把她养在后院之中。后来公主不知听谁说了,带领数十名婢女手持白刃直奔后院。李氏正在梳头,长发逶迤至地,肤色洁白如玉,看到公主气势汹汹,一点儿也不惊慌害怕,缓缓地说:“国破家亡,本无心活着,今天如果被杀,正合我意。”公主惭愧而去。

刘宋东阳太守王藻,娶文帝的第六个女儿临川公主刘英媛。公主性妒,王藻不爱她,而爱身边的侍女吴崇祖。公主气不过,景和中,在文帝面前进谗言,王藻因此入狱而死,公主与王藻离婚。

北魏宣武帝正始年间,刘辉娶宣武帝的第二个姐姐兰陵长公主。公主甚妒,刘辉曾私幸公主的侍女而致其怀孕,公主将其鞭打致死,又剖开她的肚子,将婴儿取出肢解,然后在她的肚子里填上草,赤身裸体放在刘辉面前。东魏北齐,公主们的妒忌致使驸马们不敢娶妾,东魏时元孝友在奏表中曾说道:“将相多尚公主,王侯娶后族,故无妾媵,习以为常……举朝既是无妾,天下殆皆一妻。”[4]

大臣的妻子中也不乏妒妇。西晋贾充的妻子郭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贾充的第一个妻子李氏,是个漂亮贤淑、温柔贤惠的女子,很有才华,曾作《女训》流行当世,当时人名之为《李夫人训》。她为贾充生下两个女儿——贾褒和贾裕,贾褒又名贾荃,贾裕又名贾濬。魏末时,李氏的父亲李丰因犯谋逆大罪,依法处死,李氏也被连累,流放到边荒偏僻之地。贾充只好与李氏离婚,又娶了城阳太守郭配的女儿郭槐。

司马氏代魏之后,大赦天下,流徙远方的李氏得以回到洛阳。晋武帝司马炎知道李氏贤娴淑静,特诏允许贾充置左右两个夫人,贾充的母亲也催促贾充迎李氏回家。可是郭槐不干,指着贾充严厉地说:“为晋朝刊定律令,辅佐之功,有我的辛劳。李氏哪里能和我相提并论?”贾充只好上书说自己无德无才,不敢破例置左右两夫人,实际上是害怕郭槐。李氏所生的女儿贾荃为司马炎的同母弟齐王司马攸的妃子,想让贾充遣郭槐回娘家,迎自己的母亲归家。当时新旧王朝交替之际,这种情况很多,男子大都不遣后妻,和前妻异居私通。贾充认为自己身为宰相,应当为天下作出榜样,于是为李氏在永年里建造宅第,却不与之来往。不久,郭槐的女儿贾南风被聘为皇太子妃,武帝下诏李氏不得还家。贾荃忧愤而死。

魏晋妇女发式

当初李氏流放归来,郭槐想去见见她,贾充说:“李氏有才气,你最好别去。”等女儿贾南风为太子妃后,郭槐趾高气扬、盛备威仪前往。刚进门,李氏出来迎接,郭槐不自觉脚屈下拜。从此后,贾充每次出行,郭槐就派人寻找,恐怕他和李氏幽会。贾充怕妻,郭槐悍妒朝野尽知。他一提到郭槐便惊慌失色,同僚们都以此笑谈取乐。贾充死后,李氏的女儿想让母亲和父亲合葬,贾南风不许。贾南风被废之后,李氏才得以和贾充合葬。

郭槐和贾充生过两个儿子,但都因郭槐神经质的嫉妒而早早夭折了。大儿子黎民三岁的时候,乳母抱着他在门口玩耍。这时,贾充从外面回来,黎民看到父亲,高兴地笑了起来,贾充弯下腰来抚摸他。郭槐看见了这一幕,断定贾充和乳母私通,将乳母鞭打致死。黎民对乳母念念不忘,发病而死。后来二人又生了一个男孩,刚满一岁,乳母抱着他站在院中,贾充用手抚摸他的头,郭槐又认为贾充喜欢上了这个乳母,又把乳母杀了。孩子悲伤地哭泣,不吃别人的奶,不久也死了。

东晋名臣谢安的妻子刘氏也因妒而留名。谢安好声乐,每以女妓相随,很想把她们立为妾,而其妻刘夫人备视甚严,不允许谢安有别房。侄子外甥们领会谢安的意思,一起到刘夫人面前,说《诗经》中的《关雎》有不忌之德。刘夫人知道这帮小子是在讽喻自己,替谢安说话,就问:“《关雎》这首诗是谁写的?”侄子外甥们回答说:“是周公。”刘夫人说:“周公是男子,当然要这样说,如果是周姥做诗,就不会这么说了。”

对于女人的妒忌,男人心里自然不甘,宋明帝刘休炳憎恨妇人嫉妒,也曾用手中丝毫不受监督的权力赐死过两个妒妇。刘休的妻子王氏是个妒妇,明帝听说了,故意赐给刘休妓妾,并下令杖打王氏二十下。又命刘休在屋后开一个小店,让王氏亲自在里面卖扫帚、皂荚之类的东西以侮辱她。尚书右丞荣彦远的妻子妒忌,曾将荣彦远的脸打烂。荣彦远因为擅长下棋而得明帝宠爱,明帝说:“我来给你医治,怎么样?”荣彦远说:“听从皇上的旨意。”晚上,明帝赐药鸩杀荣妻。湖熟令袁慆的妻子也因妒忌而被赐死。

宋世诸公主无不严妒,明帝非常痛恨,命近臣虞通之撰《妒妇记》。左光禄大夫江湛的孙子江敩将娶孝武帝的女儿临汝公主,明帝让人替江敩作《让婚表》。表中说,公主对夫婿“制勒甚于仆隶,防闲过于婢妾”,“专妒之行,有妨繁衍。是以尚主之门,往往绝嗣,驸马之身,通离衅咎”。[5]明帝让公主们一一过目,以警戒她们不要妒忌。

这一时期女子妒文化的盛行在当时及以后的文学作品中也有所反映。相传南朝梁人沈约所撰的《俗说》是一部诙谐讽刺的小小说集,里面有一则《妒妇受挫》的故事。车武子的老婆很爱妒忌,每天晚上都要去查看丈夫的行动。车武子心里很不是滋味,就故意把大舅子颜熙叫来,晚上和他一起睡觉,还拿了一条大红色的裙子搭在屏风上面。他的老婆果然来了,看到这种情形,气得拿着刀子直奔床前,掀开被子想砍死床上的奸妇。仔细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哥哥,只好羞愧难当地跑开了。

唐人段成式所撰的《酉阳杂俎》中记有《妒妇津》的故事:西晋武帝泰始年间,刘伯玉的妻子段明光嫉妒心很强,刘伯玉就在妻子面前常常吟诵曹子建的《洛神赋》,并感叹说:“我如果能得到这样的女人做妻子,这一辈子就没有什么遗憾了!”段氏听了,十分恼怒,说:“为什么整天称赞她却轻薄我?我如果死了,也会变成水神!”于是投河而死。七天后,她托梦给刘伯玉说:“我已经变成水神了。”刘伯玉十分害怕,终生不敢涉水。后来,妇女经过这条河,貌美者一定会被淹死,而相貌丑陋者则平安无事,后人就称段氏投河的地方为“妒妇津”,今天的山东省境内还有这么一个地名。

洛神

无论在正史还是文学作品中,妒妇都是以丑陋的形象、丑恶的面目出现的,她们心狠手辣,不惜虐待、残害自己的同类,有的甚至连无辜的小生命也不放过。宋明帝赐死妒妇、遍示公主《让婚表》,《妒妇受挫》《妒妇津》中妒妇的作茧自缚,让人看了有解心头之恨的快感。刘宋临川公主刘英媛、北魏兰陵长公主、贾充的妻子郭槐的做法确实令人发指,对丈夫“制勒甚于仆隶,防闲过于婢妾”的行为也确实有些过分。但是,我们如果问一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妒文化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我们就会看到事情的另一面。

远古时期,男不婚女不嫁、往来自由,母系社会女子当权,女子毫无妒忌的必要。周公制礼作乐,规定诸侯一夫人九嫔、大夫一妻二妾、士一妻一妾,女子却应从一而终,男女开始在制度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不过,由于古风遗存,秦汉时期男女关系较为自由,虽然有妒妇现象,也不突出。《说文解字》中有“妒”字,意为“妇妒夫”,相应的还有“媢”字,意为“夫妒妇”。这表明,两汉时期女子的性关系也自由,妒妇也较少。可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夫妒妇”的现象几乎不见史籍记载,“妇妒夫”的现象明显增多。这表明,这一时期大多数女子不敢突破婚姻的界限,而男子则可以明目张胆地为所欲为,女子在两性关系中的地位有所下降。

历史后期,唐代和魏晋南北朝一样,上层社会女子妒忌制夫的现象也非常普遍;明清时期,理学占统治地位,女子妒忌制夫的现象减少,主动为丈夫置妾者反而增多。放宽历史的视野,我们可以将中国古代的女子妒文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先秦、秦汉时期,这是女子妒文化的产生与初步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两性关系比较自由,妒妇现象较少。第二个阶段是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这是女子妒文化的盛行时期,妒妇现象较多,这是女子因在两性关系中地位下降,而争夺正当权力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明清时期,这是女子妒文化的衰微时期。由于理学的禁锢,女子在两性关系中的地位进一步下降,她们不仅没有维护自身正当利益的要求,反过来还帮助男人奴役女性。女子妒文化的发展变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女子在两性关系中的地位变化。

【注释】

[1]《魏书》卷一一《食货志》,第2853页。

[2]雉媒:猎者驯养雏雉,等到长大驯熟使之招引野雉,以便猎取,故称之为雉媒。

[3]《北齐书》卷二八《元孝友传》,第385页。

[4]《北齐书》卷二八《元孝友传》,第385页。

[5]《宋书》卷四一《后妃传·孝武文穆王皇后传附偃子藻传》,第12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