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貌亦才数风流

第三节 亦貌亦才数风流

《世说新语》中有这么一个小故事,何平叔容貌俊朗,仪态大方,很有神韵,脸上皮肤白皙细腻,魏明帝曹叡怀疑他的脸上搽了粉,想探个究竟。于是仲夏的一天,曹叡邀请何晏一起吃饭,命人给何晏端上一碗热汤面。何晏吃完后,满脸大汗,他不紧不慢地用衣服将汗拭去,脸色依然如故。

这就是傅粉何郎的故事,何平叔就是何晏,我们在第一章中已经提到过他,他是汉代权臣何进的孙子。何家败落之后,曹操纳何进的儿媳尹氏为妾,也把何晏接进宫中收养。尹氏的美貌远近闻名,儿子何晏也生得英俊潇洒、风采照人,曹操对他十分宠爱,衣服、饰物、用具等都和太子曹丕相同。所以曹丕特别忌恨他,从来不叫他的名字,而称他为“假子”。

曹丕对他的忌恨也有道理,因为曹操确实有收何晏为儿子的想法。因为何晏不仅长得好,而且聪慧过人。何晏七岁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超人的悟性,身边的人,无论聪明愚钝,都认为他是个奇人。曹操喜欢读兵书,遇到看不懂的地方,就试着问何晏,何晏看了之后,分析得头头是道,令曹操茅塞顿开。曹操想认他为儿子,每次出游的时候,都把他和几个儿子按长幼排序,何晏觉察到了这一点,坐的时候单独坐,站的时候也单独站,不和曹操的儿子们在一起。有人感到不解,就问他是为什么,他说:“按照礼的规定,不是一个家族的人不坐在一起。”他还在宫中圈了一块地方,自己住在当中,说:“这是何家的房子。”曹操知道了这件事,知道何晏是不会给自己当儿子的,就把他遣送出皇宫。一生爱才的曹操还是舍不得何晏,在何晏长大成人之后,把自己的女儿金乡公主嫁给了他,一个女婿半个儿嘛!

何晏才华横溢,喜好老、庄之言,认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和夏侯玄、王弼等倡导玄学,日事清谈,成为一时风气。曾经用“惟神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吾闻其语,未见其人”来形容自己出神入化的玄谈,是魏晋玄学家代表人物之一,与王弼合称“王何”,著作有《论语集解》十卷。

如果形容一位男子长得漂亮,人们常会用“貌比潘安”这个词,“潘安”作为美男子的符号,千百年来,活跃在成语典故、诗词曲赋、古今小说中。南唐后主李煜在《一斛珠》词中也以潘安自比,“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斜凭绣床的是他的皇后娥皇,被她笑唾的檀郎就是李煜自己。潘安的小名叫“檀奴”,所以后世文学中把一个女子所钟爱的男子叫“檀郎”。

潘安名叫潘岳,字安仁,小名檀奴,西晋时期大名鼎鼎的美男子,是姑娘们心中的偶像。《世说新语》中载,少年时的潘岳,姿容俊丽,风流倜傥,喜欢挟着弹弓到洛阳城外游玩,姑娘们在路上碰上他,就拉起手把他围起来。还向他扔水果,所以他每次出行,总是满载而归。“挟弹少年”“掷果盈车”的典故即出于此。夏侯湛也是一位美男子,二人喜欢同车出行,当时人称他们为“连璧”,这就是“连璧接茵”这一成语的由来。后世为什么称他为“潘安”呢?这是因为古代的文章比如骈体文和诗歌,为了对仗押韵,省掉后面的“仁”字造成的。

潘安不仅人长得漂亮,还写得一手好文章,是西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小时候便表现出不凡的文学天赋,乡里人称他是“奇童”,认为他的才华比得上西汉时期的终军和贾谊。他的文章辞藻绝丽,尤其擅长哀诔之文,无论是为王公将相亲属朋友所写,还是为孤女婴孩所作,都写得哀伤凄婉,沉痛之极。他为妻子杨氏写的哀悼文缠绵悱恻、催人泪下。他在《悼亡诗》中写道:“岂曰无重纩,谁与同岁寒?岁寒无与同,朗月何胧胧!展转眄枕席,长箪竟床空。床空委清尘,室虚来悲风。”孤枕难眠,悲从中来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有人认为在中国文学史上,潘岳最先创作了悼亡题材的文学作品,创作了最多也最感人的悼亡文学。

“看杀卫玠”也是魏晋时期一个著名的故事。卫玠是魏晋名臣卫瓘的孙子。他五岁的时候,已经显得与众不同,《晋书·卫玠传》称其“风神秀异”,卫瓘感叹说:“这个孩子神清气爽,聪慧伶俐,异于常人。只可惜我老了,看不到他长大后的情景了!”七八岁的时候,卫玠坐羊车路过街市,见到的人都以为是玉人,洛阳城中的人都来观看,所以卫玠有“小璧人”的美称。骠骑将军王济,是卫玠的舅舅,俊爽有风姿,也是一位翩翩公子,可是每次见到外甥,都感慨地说:“珠玉在身边,我自感形貌丑陋。”还曾经对人说:“和卫玠一同游玩,好像是明珠在身边,光彩照人。”

南朝透雕龙纹玉带头

卫玠长大之后,和当时的名士一样,喜欢玄谈,只是他身体羸弱,母亲不让他多说话。每当身体稍好一些,亲友们就请他谈玄理,以为高深入微,无不叹服。琅琊王澄也是当时谈玄的高手,为众人所推,可是每次听到卫玠谈玄,都叹息绝倒。王澄小名平子,有“卫玠谈道,平子绝倒”之称。与王澄齐名的还有王玄、王济,都在卫玠之下,所以时人云“王家三子,不如卫家一儿”。[4]

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卫玠举家南迁,到达豫章,当时大将军王敦率兵驻扎在此,王敦的长史谢鲲非常敬重卫玠,引二人相见,谈论终日。王敦对谢鲲说:“过去王弼吐金声于洛阳,此子又玉振于江东,微言之绪,绝而复续。想不到丧乱之际,又听到了正始玄谈的声音,何平叔如果还在,也会绝倒的。”卫玠觉得王敦不是久居人下之人,于是要求到都城建邺(今南京市)。建邺的人早已听说他的美貌,前来观看的人围成了厚厚的人墙,卫玠本来身体不好,经不住这样折腾,病情日益加重,不久后死去,年仅二十七岁,当时人都说卫玠是被看死的。谢鲲得知卫玠的死讯,大声恸哭,有人不解地问:“你为什么这样悲伤?”他说:“国家的栋梁折了,我禁不住哀伤。”的确,这样一个美貌绝伦而又才华横溢的人,去得太早了,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