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女不嫁二夫
从儒家伦理角度对女子的贞节进行理论论证的不乏其人,西晋时的思想家张华、裴?分别著有《女史箴》一书,对女子的贞操德行等进行阐述,提出女子应当柔顺。《北史·列女传》更是提出女子要想留名青史,只有为男子守节一条途径。
与明清时代不同的是,这一时期对女子守节行为的要求在法律上还没有明文规定,不过,已经在世家大族的家规中体现出来了。北朝时泰山羊家,世代为官,家风纯正,就规定羊家的女子在丈夫死后不许再嫁。孝文帝太和年间,羊家还在兖州建了一座尼姑庵,丈夫去世而没有子女的女子一律在此出家为尼。北魏平北将军高聪晚年被免官,以声色自娱,有十几名妓妾,为了不让她们再落到别人手里,他临死前就将她们全部烧坏手指、弄哑嗓子,令其出家为尼。洛阳城中的瑶光寺也是一座尼寺,专门收纳皇宫中被废或失去丈夫的女子。孝文帝的皇后冯氏、宣武帝的皇后高氏、孝明帝的皇后胡氏都出家为尼,居于此寺。《洛阳伽蓝记》卷一《瑶光寺》载:“椒房嫔御,学道之所,掖庭美人,并在其中。”[4]十六国时期的前凉王张天锡,有两个十分宠爱的女子——阎氏与薛氏。一天张天锡重病在床,感到来日不多,就将二人叫到床前,说:“你们两个怎样来回报我呢?我死之后,你们难道还要再嫁给别人为妻吗?”两人回答说:“您如果避讳谈死的话。我们请求和您一起死,到阴间服侍您,永无他志。”不久,张天锡病危,两人自刎而死,可张天锡的病却奇迹般地好了起来。

《女史箴》图
一些女子,也在现实生活中践履着这一原则,丈夫死后,终生不再嫁人,或断发,或割耳,或断鼻,或自杀,以各种方式阐释着这一时代女子的贞节观念。

女子所用的笄
古代女子在出嫁时要将头发盘起,断发也是女子在丈夫死后,不欲再嫁的首要外在表现。即便如此,一些年轻守寡的女子,父母、兄长或出于对女儿、妹妹的怜爱,或出于对权势的贪慕,常会试图强迫她们再嫁。她们弱小的身躯、单薄的力量无法与外在的强大压力抗争,便以割耳、断鼻等自残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坚强的意志与信念。
谯郡夏侯氏是曹魏政权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家族中有一女子夏侯令女,嫁给当朝重臣曹爽的堂弟曹文叔,可谓门当户对。不幸的是,曹文叔年纪轻轻就重病而亡。令女为夫君服丧完毕后,心想:“我年轻漂亮,又没有子女,娘家人肯定还会把我再许配给别人的,不如我先发制人,让他们趁早断了这个念头。”顺手操起剪刀,剪断头发,发誓今生不再嫁人。果然,不出令女所料,不久之后,夏侯家派人告诉她,要让她再嫁,令女听了,用刀割掉两只耳朵,以表不再嫁人,夏侯家只好作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久,不幸再次降临到令女头上。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夺取了曹爽的权力,曹爽一家被灭门。令女的叔父上书朝廷,表示要彻底与曹家断绝婚姻往来,派人强行把令女接回家中,又怕她偷跑回婆家,将她关在出嫁前的闺房之中,派人日夜看守。令女的父亲夏侯文宁当时是梁国的相(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市长),可怜女儿如此年轻,就迭遭不幸,曹家如今已被灭门,希望女儿能够回心转意,就让人去劝说女儿,令女听了之后,叹息一声,说:“对,有道理,我也认为是这样。”家里人信以为真,放松了对她的看守。令女于是一人溜回寝室,用刀割掉鼻子,以被蒙头,躺在床上。她的母亲叫她,没听见答应,掀开被子,发现她鼻子没了,被子、床单、衣服上全是血。
全家得知此事后,上下无不伤心落泪。令女伤好之后,有人问她说,“人生一世,不过草木一秋,你为什么活得这么辛苦呢?况且你丈夫家已经被灭门,如此守节又是为了谁呢?”令女说:“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变心。曹家以前兴盛之时,我尚且愿意为文叔守节终生,何况现在曹家衰亡了,我怎么忍心舍弃,作出像禽兽那样的事情呢?”司马懿听说了这件事之后,对令女的行为大加赞赏,让她领养了一个孩子,作为曹家的后代。
有时,割耳、断鼻的行为仍然不能使父兄理解自己,女子只好以死来表明心迹。十六国之一南燕的开国皇帝慕容德的女儿自小聪明伶俐,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她十四岁的时候嫁给了段丰。不幸的是,段丰被人诬陷,惨遭杀害。慕容德建立南燕政权之后,封她为平原公主。慕容德虽然姿貌魁伟,文武双全,雄才大略,但南燕政权偏处海角一隅,北有拓跋魏、南有司马东晋、西有姚秦,日子并不好过。慕容德一方面为了笼络臣下,另一方面也是怜惜女儿年纪轻轻独守空房,就把她许配给刚刚从战场上凯旋的寿光公余炽。闻听此讯,侍女们急忙上前祝贺,公主长叹一声,“唉,你们哪里知道我的苦衷。常言道,忠臣不事二主,贞女不更二夫。段丰无辜被害,我不能和他同死,已经够伤心了,哪里还有心思再嫁!现在皇上置礼仪于不顾,将我许给余炽,君无戏言,如果不从的话,就是违抗君主的命令。我是迫不得已呀!”
公主和余炽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公主温柔漂亮,端庄大方,举止得体,衣服饰物光彩照人,余炽见了,心中大喜。新婚之夜,公主托词说不舒服,余炽想来日方长,也没有执意逼迫。第三天,公主回娘家,谈笑自如,无任何异常表现。晚饭过后,平原公主回到自己熟悉的闺房,卸下几天来的伪装,感觉身心疲惫。她解下裙带,在上面写下一行字:“我死之后,把我埋在段丰的墓旁,如若地下有知,我当和段君在一起。”之后,重新系上裙带,上吊自杀。

洛神像
第二天,慕容德发现女儿自缢而死,悔恨交加。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遵照女儿的遗愿,将公主葬在段丰的墓旁。举行葬礼那天,围观的男男女女成千上万,个个摇头叹息:“贞哉公主!”送葬的队伍从余炽门口经过,余炽在家中听到挽歌之声,直视着公主鲜红的新娘礼服,愣了许久。
守节行为不只在世家大族及皇室中存在,在民间也大量存在。《华阳国志》中就记载了许多蜀郡(今四川地区)女子守节的行为,从中我们可以窥见魏晋时期民间女子守节之一斑。《华阳国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之一,该书作者常璩是东晋蜀郡江原人,即今四川重庆人。在这本书中,他详细记载了蜀郡从远古到他所生活年代的历史。卷十为该地区的著名人物作传,其中女子留名史册的十有八九是因为守节行为。
蜀郡女子助陈,嫁给杨凤珪为妻。杨凤珪早死,死时儿子刚出生六个月,助陈悉心为丈夫办理丧事,抚育幼子。三年之后,服丧完毕。助陈的兄弟们觉得助陈年纪轻轻,儿子幼小,生活艰难,就商量着要把她许给同郡的大户人家。助陈听说之后,仰天长叹,用刀割喉咙,差点死去。兄弟宗亲都十分惊慌,只好顺从她的意思,让其守节终身。

地主生活图
曹敬姬,十七岁时嫁给同县人周纪,十九岁时周纪去世,当时敬姬刚怀孕几个月,后生下儿子元余。敬姬为丈夫服丧完毕后,带着儿子回娘家居住,下决心终身守寡,抚养儿子成人。敬姬的父亲觉得女儿年纪轻轻,儿子又小,一生守寡太可怜,便又把她许给同县的豪族狐宾。狐家大车小辆送来许多聘礼,想尽快迎娶敬姬。这时父母才告诉敬姬,又为她找了一个新丈夫。敬姬听后,勃然大怒,随即怆然泪下,说:“我回娘家和父母一起生活,并不是为了这个。”说完便直奔屋后河边,愤然跳入河水之中。家人急忙将她救出,她已经不省人事了。两天一夜后,她才慢慢苏醒。父母知道她决心已下,不可更改,便回绝了狐家的聘礼,解除了婚约。敬姬欷歔长叹,带着儿子到婆家,和丈夫的弟弟一家一起生活。
便敬的妻子王和,十七岁时嫁给便敬。便敬死后,她悉心抚养幼女,从不参加宗族的宴会。有一个名叫何玉的男子,是当地的一个富户,以厚礼向王和的哥哥王著提亲。王著留下聘礼,未与王和商量,便许诺了这桩婚事。王和知道后不答应。王著说:“妹妹,妹夫死了,孩子还小,要趁着年轻再嫁一家。再说了,你们孤儿寡母,家境贫寒,拿什么过生活。何家地位高,家底厚,你嫁过去,肯定会享福的。”王和说:“我意已决,愿意抚养小女,守寡终身。”言词慷慨,流泪不止,身边的人都为之感动。可是王著因为已经接受了何玉的聘礼,就逼迫王和答应。王和看哥哥贪图财礼,丝毫不顾及自己的感受,心想,只有进一步表明自己的态度才能彻底断绝哥哥的贪欲,就当着哥哥的面,快步转身入屋,拿起菜刀,割掉耳朵,啪的一声扔在哥哥的脚下,严厉地说:“如果你还要逼我的话,我就死在你面前。”王著只好作罢。
正如平原公主赢得大家的赞誉一样,那些守节不再嫁的女子也往往会博得乡里的好评或后人的称颂。巨鹿人魏溥的妻子房氏,是后燕慕容垂贵乡太守房湛的女儿。房氏十六岁的时候,魏溥得了重病,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就对房氏说:“我死并没有什么,只是上有老,下有小,家里又贫寒,只能抱恨于九泉之下了。”房氏哭泣着说:“我嫁给郎君,本想与你白头偕老,可是不能如愿,或许是命中注定吧。现在婆婆年迈,儿子幼小,我会尽心侍奉老小,你不要有什么遗憾。”过了一会儿,魏溥离开了人世。举行葬礼时,就在棺材即将封口的时候,房氏拿起刀,割掉自己的左耳,放入棺材中,说:“如若鬼神有知,我和魏君相约于九泉之下。”婆婆刘氏止住哭泣,惊愕地问:“媳妇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房氏说:“我刚过门不久,年纪轻轻,不幸夫君离我而去,使我早早守寡。我恐怕娘家父母不明白我的心思,就借此来表明我此生不再嫁他人的决心。”参加葬礼的人无不为之感动。当时,她的儿子魏辑出生还不到一百天,房氏在房中精心抚育,从不迈出大门一步。自此以后终身不听音乐、不参加宴会,直到六十五岁去世。
有些父母官也为这些贞女立表立碑,使之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牛鞞女子程琼玉,十九岁嫁给张惟为妻。结婚不到一年,张惟去世,没有留下子女。琼玉就以哥哥的儿子张悦为养子。她抚养儿子,侍奉公婆,毫不懈怠。资中人王冲有感于琼玉的贤德,上门提亲,琼玉的叔叔说琼玉不再嫁人的决心已下,不可改变。王冲是郡督邮[5],把这件事告诉了太守李严,李严就派人带着丰厚的聘礼,说是奉太守的命令前来提亲。琼玉无奈,投水自杀,被人救起。琼玉不畏权势、保守贞节的行为为后人所敬仰。先后有三任蜀郡太守都曾表彰过她的事迹。一人为她立表,一人赠她谥号为“贞玦”,一人为她作颂一篇,称赞她的行为。

贞节牌坊
朝廷也多次对贞顺妇女进行表彰或赏赐。北魏宣武帝延昌四年(515)九月,灵太后亲政,下诏:“孝子、顺孙、义夫、节妇,表其门闾,以彰厥美。”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元年(550)即位,诏:“义夫节妇,旌赏各有差。”荥阳人史映周的妻子耿氏,十七岁的时候嫁给映周。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499),映周去世,耿氏害怕服丧过后父母逼自己改嫁,在映周的葬礼上号啕大哭,悲伤过度而死。在场的人无不伤心叹息。此事恰好被巡行民间的大使得知,大使把事情的缘由一五一十上报朝廷,孝文帝下诏“标榜门闾”,也就是在她家的门上挂上一块牌子,表彰她的事迹,这也许就是明清时代贞节牌坊的起源吧。
虽有诸多女子奉行“一女不嫁二夫”的理念,但这种选择多为自主行为,外界的压力在此时仍不算大,因此,魏晋南北朝时代在现实中践履贞操原则的毕竟是少数。即使文中所提及的近似残酷的女子守节行为,也是在父母、兄弟逼其再嫁时迫不得已的选择,这表明当时女子丧夫之后,父母、兄弟及社会舆论更多地倾向于女子再嫁,希望其过上富足、安乐、幸福的生活,而不是清贫守寡、孤灯相伴,忍受灵与肉的煎熬。这种情况与汉代相似,而与宋代以后所形成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观念相差较远。不过,贞妇烈女的亲身实践,社会舆论的肯定与颂扬,朝廷的表彰与赏赐,也在无形中强化着人们头脑中的贞节观念。
【注释】
[1]《魏书》卷九《肃宗孝明帝纪》,第245页。
[2]《魏书》卷一《武帝纪》,第33页。
[3]《三国志》卷二《文帝纪》,第86页。
[4]椒房:皇后居住的地方。以椒和泥涂壁,取其温而芳也。嫔御:天子近侍之宫女也。掖庭:后妃居住的地方。掖庭在正殿两旁,如人之掖,故名。
[5]郡督邮:郡府的属官,职责是巡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