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诗善书巾帼才

第二节 能诗善书巾帼才

谢道韫乃东晋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的妻子。在淝水之战中打败前秦皇帝苻坚,奠定南北对峙局面的东晋军事统帅谢安是她的叔父。谢安在东山之上修建别墅,经常带领子侄外甥等来这里观赏美景,吟诗作赋,品美酒,尝佳肴,也利用这个机会来观察晚辈们的资质、禀赋与抱负,悉心培养他们。一次,子侄外甥齐聚一堂,谢安兴致也很高,就问他们说:“《毛诗》中哪一句写得最好?”谢道韫回答说:“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

《毛诗》是《诗经》的一种传本,我们今天所读的《诗经》就是《毛诗》。“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是《大雅·烝民》中的最后一句。《大雅·烝民》是尹吉甫送别仲山甫时所作的一首诗。尹吉甫与仲山甫都是周宣王的辅政大臣,周宣王派仲山甫去齐地建城,尹吉甫作诗相送,赞美宣王的使贤任能及仲山甫的才德出众。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他虽然远行,但心中想的,还是宣王朝廷的政事,我尹吉甫写这首诗,就是想以化养万物的清微之风,慰藉他那远行的心情。”表现了两位大臣尽心辅佐周室的忠诚和二人相互尊敬的谦和之风。

所以谢安听了谢道韫的回答后微笑着点点头,称赞她有“雅人深致”,既高雅脱俗,又心系国家。还在谢道韫小的时候,有一年的冬天,谢安正在别墅中和子侄们谈诗论道,忽然外面下起了大雪,南方的雪特别是大雪来之不易,谢安示意大家停止谈论,指着外面的雪花说:“白雪纷纷何所似?”侄子谢朗脱口而出:“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在旁边轻轻摇摇头说:“未若柳絮因风起。”显然,谢朗的比喻不如谢道韫的比喻恰当、有诗意、有神韵。谢安非常高兴,对道韫大加赞赏。从此,才女谢道韫的名声远播。同郡张玄的妹妹也是一位资质很高的才女,嫁给顾家做媳妇,张玄经常称赞妹妹,认为足以和谢道韫媲美,甚至超过谢道韫。当时有一个叫济尼的出家人,和两家都有来往,有人就问她到底哪个更优秀。济尼说:“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之风。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3]“神情散朗”“林下之风”是对人极高的赞誉,说明此人出类拔萃、超凡脱俗,有大家风范、名士之度,这显然不是“闺房之秀”所能比的。

谢庭咏絮

才女虽然享有盛誉,但也有自己的烦恼。当初,谢道韫嫁给王凝之后,第一次回娘家就闷闷不乐、郁郁寡欢。谢安见了,感到非常奇怪,就问道:“王郎是王羲之的儿子,人品也不坏,你有什么不高兴的呢?”谢道韫说:“咱们谢家,叔伯辈中有阿大、中郎,兄弟们中有封、胡、羯、末,不知道天地之间还有个王郎!”阿大指谢尚、中郎指谢据,是道韫叔伯辈中的名人;封指谢韶、胡指谢朗、羯指谢玄、末指谢泉,都是当时年轻中的俊秀之才。东晋时期,皇室与门阀共治天下,皇室岿然不动,门阀则世有兴替,最先是琅琊王氏,有“王与马共天下”之称,接着是郗氏、庾氏、桓氏、谢氏、太原王氏。王凝之是琅琊王氏的后代,当时琅琊王氏已经衰微,谢氏家族势力正盛,特别是淝水之战后谢氏势力达到顶峰,谢家少年都是一时俊杰,王凝之自然稍逊一筹,所以谢道韫有如此的不如意之说。谢道韫此番牢骚自然有不俗的才华为资本。王凝之的弟弟王献之与宾客们辩论,理屈词穷,眼看就要败下阵来,谢道韫派一名婢女给王献之传话说:“我要为小叔子解围。”于是,家人搭起青绫步幛,让谢道韫重新申述王献之的观点,与客人们进行辩论,没过多久,客人们就甘拜下风。王献之也对这位嫂嫂佩服得五体投地。

王凝之也的确没有给谢道韫足够的面子。谢安、谢玄去世之后,孙恩、卢循等起义者到处攻打官府,东晋朝廷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王凝之当上了会稽郡的内史,也就是这个郡的一把手。孙恩从海上起兵,攻打会稽。王家世代信奉天师道,王凝之更是深信不疑。孙恩大军攻来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不是防守,也不是出兵,而是整日在家里烧符念咒。他的下属请求出兵,他说:“我已经请了大仙,大仙答应派鬼兵前来相助,把守关口要道,贼兵将不攻自破。”下属只好退下。没过多久,孙恩的军队攻破会稽城,冲到了内史府,抓住王凝之和他的几个儿子,将其当场杀死。谢道韫听说丈夫和儿子被杀,举措自若,毫不惊慌,抽刀带领婢女和年仅几岁的外孙刘涛冲出门外,亲手杀死了几名迎面而来的贼兵,终因寡不敌众被俘。贼兵想杀死刘涛,谢道韫义正词严地说:“这是王家的事,与他族无关!如果你们一定要杀死这个小孩,就先把我杀了好了。”孙恩虽然暴虐,听了谢道韫这番话,也为之动容,就把他们给放了。

葛洪吐火图

从此之后,谢道韫寡居在会稽郡持家,家风甚严。后来,有一位名士刘柳来会稽任太守,听说谢道韫在会稽,便请求与她见面谈论。谢道韫也久闻刘柳的大名,就应允了这次会见。谢道韫梳起发髻,一袭素衣坐在帐中,刘柳穿戴整齐坐在旁边的榻上。谢道韫风韵高迈,举止优雅,先谈论家事,言词慷慨,之后与刘柳谈论玄理,思维流畅,言语清晰,毫无阻滞。刘柳出来之后,慨叹说:“王夫人的风度,我以前实在没有见到过。她的言谈举止,使人心服口服。”

谢道韫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诗、赋、诔、颂,现在流传下来的仅有散文《论语赞》一篇和《泰山吟》(又名《登山》)《拟嵇中散咏松》诗二首。“咏絮之才”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著名典故。清代作家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就称林黛玉“堪怜咏絮才”。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这人所共知,他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他的老师是谁。他的老师便是东晋时期著名的女书法家卫铄,史称卫夫人,王羲之从七岁到十二岁一直在跟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卫夫人是西晋开国名臣卫瓘的孙女,卫瓘喜好书法,他为尚书令时,与尚书郎索靖都擅长草书,当时人称他们为“一台二妙”。卫夫人的叔父卫恒也擅长书法,著有《四体书势》一卷,论述了古文、篆书、隶书、草书四种书体的源流和书写特征,是存世最早和比较可靠的重要书法理论之一。

出身于书法世家的卫铄,从小就酷爱书法艺术,很早就拜大书法家钟繇为师,学习钟氏书法的精髓,尤其擅长隶书。在钟氏书法瘦洁飞扬的基础上,卫铄又结合自身的特点,创造出独具一格的卫氏书法,流露出清婉灵动的韵味。钟繇对她的评价是“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宛然若树,穆若清风”,充分肯定了她的艺术风格。唐代书法家韦续连用三组比喻来形容她的书法,“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芙蓉;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又若红莲映水,碧治浮霞”,通过这些比喻我们可以领略到她那女性特有的妩媚娇柔的风格,感知充溢于其中的美感。因此,韦续将卫夫人归入著名书法家之列,列其为上品之下,即第一等第三级。著名书法理论家张怀瓘甚至把卫夫人的书法归入妙品,仅仅屈居最高一等神品寥寥数人之下。由此我们可知卫夫人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和在当时书坛上的重要地位。她有《名姬帖》和《卫氏和南帖》传世。

《名姬帖》

卫夫人不仅在书法实践上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在书法理论上也多有建树,撰有《笔阵图》一卷,有些论述今天看来仍有很多可取之处。对于初学书法者,她主张上溯源头,师法古人,弄清每一书法体系的来龙去脉,反对孤陋寡闻,囿于一家之法,认为那样只会徒费精力,劳而无功。为初学者指出了良好的入门途径。

更深层次上,卫夫人重点论述了书法艺术中笔与意、力与筋之间的关系。这成为中国书法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和评判标准,对历代书法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