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

第四节 支气管哮喘

案例

春天来了,百花盛开。小王老师幼儿园的小朋友出去春游,目的地是某村的油菜花地。大家在油菜花丛里玩得很开心,忽然小王老师看见小宇蹲了下来,并说:“王-王-王老师,我-我-我呼吸-不-过-来——”几分钟后,小宇的头上就布满了汗珠,张口呼吸,脸色发暗。王老师赶紧打电话叫救护车,同时打电话给小宇的父母,小宇的父母告诉王老师小宇有哮喘病史,书包里有急救喷雾,并教给王老师用药方法,让王老师赶快给小宇用上。王老师给小宇用药后,小宇的症状得到缓解。紧接着,救护车来了,小宇被送到了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分析:小王老师在这个案例中,有两个方面须注意:首先,小宇有哮喘,这在春游之前,老师应该进行调查,而不是出现后才知道;其次,哮喘的常见症状及预防治疗方法,小王老师应该进行学习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哮喘是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包括组胺、白三烯等细胞因子)共同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反应性的增加,通常表现为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阻,并引起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多数患儿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须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儿童哮喘的患病率逐年上升,且70%~80%的儿童哮喘发病于5岁以前,其中约20%的患者有家族史,特应体质或过敏体质对本病的形成关系很大,多数患者存在婴儿湿疹、过敏性鼻炎和(或)食物过敏史。儿童哮喘如诊治不及时,随病程的延长可产生气道不可逆狭窄和气道重塑。因此,早期防治至关重要。

一、危险因素

(1)吸入过敏原,室内:尘螨、动物毛屑及排泄物、蟑螂、真菌等;室外:花粉、真菌等。

(2)食入过敏原,如牛奶、鱼、虾、鸡蛋和花生等。

(3)呼吸道感染,尤其是病毒及支原体感染。

(4)强烈的情绪变化。

(5)运动和过度通气。

(6)冷空气。

(7)药物,如阿司匹林等。

(8)职业粉尘及气体。

以上为诱发哮喘症状的常见危险因素,有些因素只引起支气管痉挛,如运动及冷空气。有些因素可以诱发哮喘的致死性发作,如药物及职业性化学物质。

二、临床表现

咳嗽和喘息呈阵发性发作,以夜间和清晨为重。发作前可有流涕、打喷嚏和胸闷,发作时呼吸困难,呼气相延长伴有喘鸣声。严重患儿呈端坐呼吸,恐惧不安,大汗淋漓,面色青灰。

体格检查可见桶状胸、三凹征,肺部满布哮鸣音,严重者可因气道广泛堵塞,气流完全受阻,哮鸣音反常消失,造成“闭锁肺”,是哮喘最危险的体征。听诊时,肺部粗湿啰音时现时隐,在剧烈咳嗽后或体位变化时可消失,提示湿啰音的产生是位于气管内的分泌物所致。在发作间歇期可无任何症状和体征,有些患儿在用力时才可听到哮鸣音。此外,还应注意询问患儿有无鼻炎、鼻窦炎和湿疹病史。

哮喘发作在合理应用常规缓解药物治疗后,仍有加重或进行性呼吸困难者,称为哮喘危重状态(或者称哮喘持续状态)。表现为哮喘急性发作,出现咳嗽、喘息、呼吸困难、大汗淋漓和烦躁不安,甚至表现出端坐呼吸、语言不连贯、严重发绀、意识障碍及心肺功能不全的征象。

三、诊断

1.诊断 根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制定的“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2008年修订版)”,儿童哮喘的规范化诊断和防治如下。

(1)儿童哮喘诊断标准

1)反复发作喘息、咳嗽、气促、胸闷,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和化学性刺激、呼吸道感染以及运动等有关,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和体征经抗哮喘治疗有效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咳嗽、气促和胸闷。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哮鸣音),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①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②证实存在可逆性气流受限:a.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速效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后15分钟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增加≥12%或b.抗哮喘治疗有效: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和口服(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1~2周后,FEV1增加≥12%;③最大呼气流量(PEF)每日变异率(连续监测1~2周)≥20%。

符合第1)~4)条或第4)、5)条者,可以诊断为哮喘。

(2)咳嗽变异型哮喘诊断标准

1)咳嗽持续>4周,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重,以干咳为主。

2)临床上无感染征象,或经较长时间抗生素治疗无效。

3)抗哮喘药物诊断性治疗有效。

4)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

5)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用药物或运动等刺激,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再用肺功能做指标,判定支气管狭窄的程度,从而用于测定气道高反应性的方法)和(或)PEF每日变异率(连续监测1~2周)≥20%。

6)个人或一、二级亲属特应性疾病史,或变应原检测阳性。

以上1)~4)项为诊断基本条件。

2.哮喘分级 包括病情严重程度分级和急性发作严重度分级。

(1)病情严重程度的分级

<5岁患儿通过每周发作次数、夜间喘憋次数、有无影响日常活动这3个方面,分为以下4级。第一级(间歇状态):一周内不超过2天出现哮喘急性发作,其他时间没有症状,且不存在夜间喘憋现象,不影响日常活动;第二级(轻度持续):一周内有2天以上出现发作,但不是每天都有,一个月内有1~2次夜间喘憋,轻微影响日常活动,如不能参加剧烈体育活动;第三级(中度持续):一周内每天都有发作,一个月内有3~4次夜间喘憋,部分影响日常活动;第四级(重度持续):一周内每天都有发作,且呈持续状态,每周内有1次以上夜间喘憋,严重影响日常活动。≥5岁患儿在夜间喘憋方面与上不同,余与之分级方式相同。

≥5岁患儿的分级如下:第一级(间歇状态):一周内有2天出现哮喘急性发作,其他时间没有症状,夜间喘憋现象每月1~2次,不影响日常活动;第二级(轻度持续):一周内有2天以上出现发作,但不是每天都有,一个月内有3~4次夜间喘憋,轻微影响日常活动,如不能参加剧烈体育活动;第三级(中度持续):一周内每天都有发作,每周内有多于1次夜间喘憋,但不是每晚都有症状,部分影响日常活动;第四级(重度持续):一周内每天都有发作,且呈持续状态,经常出现夜间喘憋,几乎每天均有症状,严重影响日常活动。

(2)哮喘急性发作严重度分级:哮喘急性发作常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过程,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刺激物或呼吸道感染诱发。其起病缓急和病情轻重不一,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出现,偶尔可在数分钟内即危及生命,故应对病情做出正确评估,以便给予及时有效的紧急治疗。

哮喘急性发作时病情严重程度主要根据有无气短,发作时患儿的体位,讲话方式,精神意识及呼吸频率等进行分级。①轻度发作时症状表现:走路时出现气短症状,可平卧,说话成句,稍有焦虑或烦躁,呼吸频率轻度增加。②中度发作时症状表现:说话时有气短,喜坐位,说话成短句,出现焦虑和烦躁,呼吸频率增加。③重度发作时症状表现:休息时也存在气短,身体呈弓形,仅能说单字,明显焦虑和烦躁,呼吸频率明显增加。

幼教老师须注意无论哮喘急性发作时症状轻重,都需紧急就医。

四、治疗

哮喘的治疗目标:①达到并维持症状的控制;②维持正常活动,包括运动能力;③使肺功能水平尽量接近正常;④预防哮喘急性发作;⑤避免因哮喘药物治疗导致的不良反应;⑥预防哮喘导致的死亡。

防治原则:哮喘控制治疗应越早越好。要坚持长期、持续、规范、个体化治疗原则。

1.急性发作期 快速缓解症状,如平喘、抗感染治疗。

2.慢性持续期 防止症状加重和预防复发。注重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相结合,不可忽视非药物治疗,如哮喘防治教育、变应原回避、患儿心理问题的处理、生命质量的提高、药物经济学等诸方面在哮喘长期管理中的作用。

3.临床缓解期的处理 为了巩固疗效,维持患儿病情长期稳定,提高其生命质量,应加强临床缓解期的处理。其核心是:①每年至少进行两次哮喘治疗评定,以调整和制订最合理的治疗方案;②同时进行并存疾病的相应治疗;③加强预防复发及教育管理。

五、预防复发及教育管理

哮喘对患者、患者家庭及社会有很大的影响。虽然目前哮喘尚不能根治,但通过有效的哮喘防治教育与管理,建立医患之间的伙伴关系,可以实现哮喘的临床控制。对家长普及哮喘防治教育是达到哮喘良好控制目标最基本的环节。

(1)告知家长哮喘的本质和发病机制。

(2)避免触发、诱发哮喘发作的各种因素的方法。识别引起哮喘的可能因素,在发作后与病人或家人一起讨论是什么引起了此次发作,以识别和避免触发因素。其中的危险因素,最常见的是尘螨、烟草烟雾、有皮毛的动物、蟑螂变应原、花粉和霉菌,其他常见的触发因素包括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等。

1)尘螨的处理方法:每周用热水(55℃以上)洗涤床上用品,并在阳光下晒干;确保经常晾晒褥子和枕头以阻止螨虫在其中生存;取走地毯,尤其是在卧室中更应如此;避免使用有布面的家具;经常洗涤窗帘和长毛玩具。

2)动物皮毛的避免方法:从家中移走动物或至少在卧室以外饲养动物;如果目前在家中饲养动物而且不能移走,每周对其洗涤可能稍有帮助。

3)烟草烟雾避免方法:远离烟草烟雾;哮喘患儿的家长不应该或不许在孩子的房间里吸烟;避免带孩子到吸烟的公共场所;雾霾天气避免孩子外出

4)蟑螂变应原避免方法:彻底、定期清扫有蟑螂寄生的房屋;使用杀虫剂,如果使用喷雾杀虫剂,喷药的过程中哮喘孩子应离开房间,喷药完毕再通风后孩子才能重回屋内。

5)感冒和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可诱发哮喘,尤其是在儿童中更明显。预防措施包括:每年注射流感疫苗;出现感冒的早期症状时即予短效吸入型β2受体激动剂治疗,早期使用口服皮质激素或增加吸入皮质激素的剂量;连续抗感染治疗数周以确保充分控制哮喘;注意锻炼加强体质,尽量减少感冒。

(3)根据哮喘的分级和常见的临床症状,帮助家长掌握哮喘加重的先兆、症状规律及相应家庭自我处理方法。

(4)帮助家长进行患儿的监测,掌握峰值呼气流速测定方法,记录哮喘日记。应用儿童哮喘控制问卷判定哮喘控制水平,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5)了解各种长期控制及快速缓解药物的作用特点、药物吸入装置使用方法(特别是吸入技术)及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对策。

(6)帮助家长掌握哮喘发作的征象、应急措施和急诊指征。

(7)心理因素在儿童哮喘发病中也起重要作用。多与患儿交流,减少患儿的心理压力,以解除患儿对哮喘发作的恐惧。

(8)建立与专科医生的联系,通过开展座谈、交流会、哮喘学校(俱乐部)、夏(冬)令营和联谊会等,为专科医生提供场所和时间对家长进行系统的哮喘防治教育。

六、预后

儿童哮喘的预后较成人好,70%~80%患儿年长后症状不再反复,但仍可能存在不同程度气道炎症和高反应性,30%~60%的患儿可完全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