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皮肤症状
湿 疹
一、湿疹的原因
1.食物过敏 常见的过敏食物有牛奶、鸡蛋、坚果类,有的幼儿甚至对小麦制品也会发生过敏。
2.环境因素 花粉、尘螨、动物的毛发也常常是引起过敏的罪魁祸首。
3.遗传因素 湿疹常常是一种由遗传性素质引起的皮肤病,如果爸爸妈妈都是过敏性体质,小时候患有湿疹或有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等,他们的孩子易得湿疹的比例就高达80%,父母中只有一人有过敏史,那孩子患湿疹的比例是60%。宝宝如果在婴儿期患有湿疹,那么长大后就易于出现其他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性支气管炎、荨麻疹等。
二、湿疹的表现
湿疹多于出生后1个月左右出现,早的生后1~2周即出现皮疹,1岁以后逐渐减轻,到2岁以后大多可以自愈,但少数可以延伸到幼儿或学龄前期。多数皮疹在面颊、额部、眉间和头部,严重时前胸、后背、四肢也可有皮疹。起初的皮疹为红斑,以后为小点状突起的皮疹或有水疱样疹(医学上称丘疹、疱疹),很痒,疱疹可破损,流出液体,液体干后就形成痂皮。湿疹常为对称性分布。
三、湿疹的预防
一般来说,我们首先要预防食物过敏,婴儿期尽量母乳喂养,可降低孩子患湿疹的风险。如果是人工喂养的孩子,则应选择低过敏配方的奶粉,以降低食物中的过敏原。还有的孩子可能是对花粉、尘螨、动物的毛发过敏,因此有湿疹孩子的家庭最好不要饲养宠物、不用地毯,生活用品最好是棉制品并及时清洁,对空调的排风口也要定时清洗。如果是对花粉过敏,春暖花开的时候外出应戴口罩,或减少外出的频率。
四、湿疹孩子的护理
患了湿疹后,平时的护理就显得更为重要,要避免孩子的皮肤过于干燥,以及各种不利于皮肤的刺激。洗澡的频率不要太高,尤其孩子出汗不多的时候不必每天洗澡。洗澡水温不能太烫,最好不用或少用沐浴用品。如果孩子的皮肤有结痂时,更不能用热水、肥皂擦洗,免得渗液越来越多。若结痂越来越厚,应该用植物油轻轻涂擦,不要强行把痂皮剥下以免感染。穿的衣服和用的尿布要将洗涤剂冲洗干净,贴身的衣服最好是棉制的。
五、湿疹的治疗
湿疹严重时,最好去医院皮肤科就诊,请医生配一点适合儿童的外用药,虽然有些药物含有少量激素类成分,但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还是很安全的。在湿疹发作期间不要接种卡介苗,也不要和患有单纯疱疹的人接触,以免发生疱疹。湿疹经过适当治疗,会很快痊愈,但也有些孩子湿疹常常复发,如果湿疹反复发作且症状严重,那最好到专科医院检查明确过敏原,并进行脱敏治疗。
虫咬皮炎
案例
秋天的一个下午,阿姨带着午睡起来的晶晶在小花园里玩,两人一直疯到吃晚饭才回家,可一到家里,晶晶就一直叫着小腿痒甚至还说痛,阿姨一看,晶晶的两条小腿红红的,还有好几个肿块,做医生的外婆一看,断定是在小花园里被虫咬了,而且这次还比较严重,还是需要去医院就诊一次。
晶晶这次是患了虫咬性皮炎了,这类皮炎是指昆虫叮咬皮肤而引起的炎性皮肤病,虫咬性皮炎又可称“丘疹性荨麻疹”,主要与节肢动物的叮咬有关,常见的如螨、蚊子等,以春、夏、秋季多见。
一、虫咬皮炎的原因
春、夏、秋季气温高,孩子往往赤身露体,致使体表皮肤大部分处于暴露状态,给自然界的昆虫提供了侵犯的机会,如虫咬、刺蛰等,进而引起种种皮肤病,医学上统称为虫咬皮炎。列在黑名单上的有虱子、跳蚤、臭虫、蚊子、毛虫、蚂蚁、蜈蚣、蝎子等。
二、虫咬皮炎的表现
由于昆虫种类的不同和机体反应性的差异,可引起叮咬处不同的皮肤反应。虫咬皮炎多发生在孩子的头、脸、手、脚等暴露部位,症状可分为轻、中、重三度:轻者只有点状红斑、小丘疹、小风团、瘙痒;中度有水肿性红斑,丘疹、风团较大,还有结节、水疱及痒痛;重者可有大风团、红斑水肿、大疱,直至出血性皮疹,如紫癜、淤斑及血疱,自感剧痒及疼痛,并可出现全身症状,如畏寒、发热、恶心、呕吐及手脚麻木等,皮肤坏死溃烂,甚至导致休克而丧生。当然,生活中最多见的还是轻症。一般为红色水肿性丘疹,中央可有小水疱,皮损中心可见叮咬痕迹。丘疹一般黄豆大小,好发于暴露部位和腰周,自觉症状有刺痛或奇痒。
三、虫咬皮炎的预防和对策
虫咬皮炎主要还是以预防为主,小朋友的居室最好装纱窗和纱门,幼儿睡觉的时候挂上蚊帐,既环保又安全;也可以点蚊香驱虫。经常清扫房间以及周围的外环境,及时消灭虱子、跳蚤与毒虫。在户外应提高警觉性,不让幼儿到毒虫出没的地方玩耍。一旦发生了虫咬皮炎,立即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患处,尽可能取出或拔除毒刺,外搽10%的氨水或1%薄荷炉甘石洗剂,或者虫咬药水,皮肤红肿可用3%硼酸溶液湿敷。如果局部有感染化脓,则应去医院就诊,外敷抗生素软膏。
出血或淤斑
健康儿童出血一般几分钟内就凝结,在伤口处形成一个保护性的痂。家长常常对幼儿头上的伤口鲜血直流而惊恐,其实这是由于人的头皮上血管特别丰富,即使是很浅表的伤口也会流不少血,出血一般在几分钟内就会减少而停止,但大的伤口需要紧急止血和药物治疗。
淤斑是出血流入皮下组织引起的。健康的儿童在学会走路和进行运动、玩耍时,常常会因为摔倒、碰撞导致淤斑,尤其是幼儿,常常因为走路蹒跚摔倒而导致膝盖周围有一些黑色的斑块。如果身上出现淤斑,尤其是肩部、面部、臀部和背部等多处出现淤斑,就应引起重视,有可能是严重的伤害引起,也有可能是血液性疾病所致。
出血或淤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体止血功能由血管、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三者来承担,所以任何一方面的病变都可导致出血现象的发生。
毛细血管壁很薄,只有一层内皮细胞,维生素C缺乏、某些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缺氧及中毒等)都可损害毛细血管壁,使其通透性增加,血细胞从管壁间隙流出,还可使毛细血管脆性增加,容易破裂,这些情况都可导致出血。临床常见的过敏性紫癜,就是由于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炎症,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不仅有皮肤出血点和水肿,还可累及其他器官,而出现腹痛、关节疼痛、血尿、蛋白尿等。
血小板数量过少及功能衰退也会导致出血。前者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及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后者见于尿毒症、肝硬化等疾病。
当小血管破损时,依靠血小板的聚集能力将创口堵塞而止血。大的创口还需要血中的凝血因子使之形成大的血凝块才能堵住,当凝血因子缺乏时,在皮肤血管破裂后血液不易凝固而形成淤斑。由于大部分凝血因子都在肝脏合成,且需要维生素K参与,故当肝脏病变或维生素K缺乏时,往往容易出血。其他如慢性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常有一些异常物质干扰正常凝血过程,也会有出血现象。
由此可见,导致出血的原因很多,出现大面积或多处的淤点淤斑就需要去医院做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凝血时间等检查,以取得明确诊断。
出血或淤斑的同时伴有以下情况应送幼儿去医院诊治:
●幼儿有发热、头痛,而且精神萎靡,或者有嗜睡、神志恍惚、烦躁不安。
●幼儿大便有出血。
●幼儿在服用某些药物后身上出现针尖大的出血点,伴呕吐。
●排除外伤后,发现幼儿双腿和膝盖周围有不明原因的淤斑,伴肿大或疼痛。
●幼儿小的伤口或黏膜出血数小时甚至几天都止不住。
●幼儿面色苍白、软弱无力、烦躁。
如果幼儿身上有许多形态不同的淤斑,而且有害怕、不合群的表现,还要考虑是否有受虐待和忽视的可能,需要老师和家长引起重视。
皮肤青紫
皮肤青紫说明皮下组织有缺氧,如果青紫仅仅局限于四肢的末端,那么提示局部的血流量低,可能是外界因素,如衣服过紧等引起,也可能是内在的疾病所致,如心脏病等。暴露于寒冷中的时间过长也会引起裸露部位的青紫,如嘴唇、手指、脚趾等,但暖和之后皮肤颜色会恢复正常。
有的小朋友在进食的时候口唇周围常常会出现一圈青白色,这是完全正常的,一般在孩子吃完饭后会消失,如果身上有大片的青紫,就应该上医院就诊了。
如果孩子出现以下情况,再加上出现皮肤青紫的话,就要引起重视,最好及时送医院诊治。
●幼儿在咳嗽时有犬吠样声,同时有呼吸困难、声音粗重。
●孩子最近1~2天有感冒咳嗽,有呼吸急促、困难,拒绝进食,烦躁。
●孩子在受责骂或发脾气之后有口唇青紫,失去知觉。
●孩子存在失去知觉、大小便失禁的情况。
瘙 痒
孩子皮肤瘙痒有很多原因,最常见的就是过敏。辅食、护肤品、玩具和衣物等都有可能成为过敏原,皮肤过于干燥也会引起瘙痒,而病毒感染也会造成皮肤瘙痒。
有些孩子因为皮肤瘙痒会抓挠,这往往会使皮肤更痒,有些过敏的孩子特别容易形成痒—抓—痒的恶性循环,最后可能会使皮肤破损、溃疡,甚至感染。
对于有皮肤瘙痒的孩子,首先是找出原因,随后针对原因采取一定的措施,下面罗列的内容有助于我们帮助皮肤瘙痒的孩子。
●如果孩子有湿疹,家庭其他成员也有过敏史,那么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物局部涂抹,必要时口服抗过敏药物。
●如果瘙痒的皮肤接触过类似过敏原,如染料、饰物上的金属等,可考虑有过敏性的接触性皮炎,则应局部冷敷减轻症状,如果皮疹严重,应带孩子去皮肤科诊治。
●孩子暴露的部位有发痒的皮疹,中央有发红的隆起小块,可考虑是昆虫如蚊子叮咬,如果持续不退或局部有感染的表现,也应去皮肤科诊治。
●如果孩子在服药后出现皮疹,则考虑是药物的不良反应,也应告诉医生,改用其他药物,并请医生对症处理。
●如果孩子的皮肤除了瘙痒,还有圆形的斑点,应该考虑是否是皮肤癣症,也应请医生诊治,并注意防止感染播散。
●如果是肛门瘙痒,且有夜晚加剧的现象,则应考虑寄生虫蛲虫的感染,这时应予以驱虫药物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孩子敏感性肌肤的保湿剂,修复皮肤屏障,缓解皮肤干燥、减轻瘙痒。减少环境致敏原,灰尘和尘螨是最常见的过敏原,也是引起孩子皮肤瘙痒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家中或居室最好不要用地毯,尽量选用皮质、木质的家具。注意保持环境清洁,减少灰尘,室温最好保持25~28℃,起居室内湿度也应维持在30%~60%之间。让孩子远离毛绒玩具、家中宠物、二手烟,同时清洁剂、洗衣粉、消毒水等化学物质,也不可与孩子的肌肤直接接触。孩子穿的内衣应宽松,最好是棉织品,避免化纤、毛制品或真丝制品。避免过度清洗皮肤,洗澡的水不要太烫,以35~40℃为佳。户外活动时应避免过热、过晒。
黄 疸
黄疸时皮肤及正常的眼白呈黄绿色,往往是由血中胆红素升高引起。这种胆色素由循环血中红细胞破坏或损害后形成,正常情况下它通过肝脏代谢,从粪便中排出。如果红细胞破坏过多(如溶血),或肝脏来不及代谢,或肝脏有损坏不能代谢,或从粪便排出的通道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形成黄疸。所以一旦有黄疸形成,则提示可能有感染或肝功能受损,此时必须去医院就诊,明确病因,给予合适的治疗。
最早发生在孩子身上的黄疸是生理性黄疸,即新生的宝宝在出生后2~3天出现的黄疸,一般一周后会慢慢消退,不需要特殊的治疗。如果生理性黄疸出现太早、或一直不褪、或褪了又出现、或持续加重,则应请儿科医生诊治。如果孩子在出生后大便颜色浅,或者是白色的话,则应考虑是否存在胆道闭锁,应立即请儿科医生诊治。如果是1岁以上的孩子,面色黄、小便颜色深、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及全身不适时,应考虑病毒性肝炎的可能,也需要立即请儿科医生诊治,并明确是否具有传染性。
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只有皮肤发黄而巩膜不黄,这很有可能是多吃橘子或胡萝卜造成的,而此时血清胆红素往往在正常范围,只要停止食用上述食物,皮肤的黄色就会逐渐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