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障碍与言语障碍

第二节 语言障碍与言语障碍

案例

乐乐说话在同龄的孩子中算比较早的。一岁半的时候,他的语言表达已经很清晰,口齿也很伶俐。可近来快3岁的乐乐说话突然结巴起来。有时一句很简单的话,他结结巴巴半天说不出来,要花老半天才能把话说清楚。现在,妈妈一看到乐乐说话就着急,想这孩子咋变笨了呢?

分析:其实乐乐这种情况在2~3岁儿童中是非常常见的,绝大部分属于正常现象。接下来将阐述儿童语言和言语发育中的常见问题,帮助正确判断和应对儿童的语言障碍。

语言和言语障碍是儿童期常见的发育问题,由于其对语言发育本身和随之产生的交流和学习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引起儿科医学工作者和儿童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语言障碍

语言障碍是指某人存在表达性语言(分享自身的观点和想法)、感受性语言(理解他人所说的内容),或应用性语言(语言的社交应用,如目光接触、解码非语言的信息、礼貌的请求、保持话题等)方面的困难。语言迟缓指发育过程中的儿童其语言发育遵循正常规律,但未达到与其年龄相应的水平,表现为年幼儿童的语言特征。语言迟缓是2岁时最常见的发育性问题之一。2005年对上海市0~3岁儿童的语言调查结果显示,24~29个月的男女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检出率为16.2%和15.2%,30~35个月时仍分别有8.3%和2.6%的男女儿童符合语言发育迟缓的筛查标准,学龄早期语言障碍发生率约为7%。

一、病因

语言是人脑的高级功能,是一种社会认同的、有规则的表达观点的符号系统。有些儿童由于发育迟缓(如神经系统疾病、染色体和部分遗传代谢性疾病等)或发育障碍(如孤独症谱系障碍),难以在生活中获得有意义的经验,并影响概念的形成和符号的使用,所以语言的产生延迟或出现障碍。有些儿童虽然已经在日常生活或游戏中发展出足够的概念和符号,由于听觉刺激的缺乏(听力障碍)或不良的语言环境(缺乏交流或语言刺激与儿童的发育水平不相符),导致语言缺失或语言产生的延迟。

二、诊断和评估

当发现儿童的语言发育落后或不同于同龄儿童的语言特征,应及时由专业人员评估儿童的听力、认知、语言、发音器官、躯体疾病和家庭语言环境。

三、治疗和处理原则

儿童语言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在日常交流和教育环境中提供儿童可能进行信息沟通的途径,因此,这一目标的制定是依据儿童的年龄、语言障碍的严重程度和疾病的原因等因人而异的,但有效的干预必须家庭成员和教育工作者在治疗场景之外提供有效的支持。

1.幼儿的语言干预 以游戏形式为主的治疗可能更易使3岁前儿童获益,因为在游戏中儿童和家庭成员创造了丰富的语言交流的环境,儿童新的沟通行为也在半结构化的游戏场景中得以强化,同时也为父母示范了在家庭中可以开展的语言刺激活动。该年龄儿童的语言治疗不建议以认卡片或认单词的形式进行,同样,看电视或DVD的方式也不利于促进其词汇学习和沟通技能的获得。语言治疗形式可概况为“3A”:①让儿童作引导(allow):参与到儿童有兴趣的活动中,并围绕此活动与儿童进行交流;②调整自己的说话方式(adapt):与儿童面对面,并保持视线基本在同一水平;通过慢速、简单、重复和伴手势的表达方式,使儿童更容易理解治疗师/父母的语言;解说儿童所发出的声音、动作或手势;必要时可结合场景进行适当的提问;③增加新经验和词汇(add):通过示范和提示增加儿童新的游戏内容和游戏方式,并在交流中增添新的词汇和内容,如命名人和物,描述人、物、场景,谈论感受,解释可能的原因,展开联想或推测等,也可对儿童的表达进行扩展和延伸。

2.前语言阶段的干预 处于前语言阶段的儿童尚不能用单词交流,干预的目标是利用儿童所具备的非言语沟通技能,如手势、姿势、特殊的手语等,建立一个可靠的沟通方式。当儿童已经建立起表达基本需求的可靠方式时,非言语的技能被延伸,并可最大限度地促进表达性语言的发育。治疗师应在儿童采用非言语形式表达的同时帮其“配音”,既帮助儿童沟通成功,又使其聆听到想表达的语言。随着沟通技能的提高,绝大多数儿童的口语发声也会增加。

言语障碍

当一个人因嗓音、流畅度或构音与正常标准明显不同,且引起他人的关注时,称之为言语障碍。学龄前儿童言语障碍的发生率为10%~15%,学龄儿童约为6%。

一、病因

言语是表达性语言在口腔中的运作过程,是呼吸、喉部、软腭和构音运动的复杂协调所产生的。儿童绝大多数的言语障碍与功能性的错误学习有关,或者因器质性的疾病影响了口、咽、喉的结构或神经肌肉的功能所导致,如唇腭裂、肌营养不良、脑性瘫痪、腭-心-面综合征等。言语包括嗓音、流畅度和可理解性3个方面,其发病机制各不相同。

1.言语的可理解性 言语的可理解性随年龄增长逐渐完善,同时也随儿童的认知发育、呼吸和构音器官的协调运动完善而逐渐发展。言语的可理解性包括构音和共鸣。构音问题是儿童期更常见的问题。儿童在学习讲话时的典型表现是将成人的讲话简化,如将“脸/lian”说成“眼/yan”。这样的简化在24个月时应该开始减少,36个月时在没有神经肌肉异常的儿童中应该消失。持续的言语问题可能提示某些发音的学习或构音的协调存在困难。在各年龄组中最常发生的、最典型的3种错音类型是“发音部位前置”(如将“公公”说成“东东”)、“发音部位后置”(如将“东东”说成“公公”)及“塞音化”。“塞音化”随年龄增长消失得很快,而“发音部位前置”则持续时间比较长。共鸣问题则主要表现为鼻音过重或过轻,鼻音过重要考虑腭裂、黏膜下腭裂、神经肌肉功能障碍影响软腭功能;发声中无鼻音产生则可能与增殖体肥大有关。

2.嗓音 最常见的嗓音问题是声音嘶哑,可能与咽乳头状瘤或声带结节有关。

3.流畅度 儿童时期出现的口吃现象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口吃,一般称为“发育性不流利”,是指发生于5岁前暂时的言语不流利现象,表现为言语间断、重复和延长等现象,主要发生的时期是儿童开始学习语法,将单词组合成句子的时候。当儿童熟练掌握了句法规则,能够完整说出一句话的时候,口吃就自然消失了。约80%患有发育性不流利的儿童可以自然恢复。关于口吃的成因有多个理论模型,比较适合儿童的是“要求和能力模型”,它认为当环境对儿童讲话流利程度的要求超出了儿童的认知、语言、运动或者情感能力时,口吃就产生了。

二、诊断和评估

言语障碍尤其是构音障碍的儿童应常规做听力测试,排除听力障碍或部分/一侧听力丧失,同时进行构音评估和口腔功能评估。如儿童表现为嗓音的问题,则应转诊五官科作相应的检查,排除咽乳头状瘤或声带结节。鼻音过重要排除腭裂、黏膜下腭裂、神经肌肉功能障碍影响软腭功能。发声中无鼻音产生则应检查是否有增殖体肥大。

三、治疗和处理原则

1.正确应对正常言语发育进程中的发音错误 音节首辅音的出现和习得是有一定规律的,对于儿童刚出现或尚未习得的辅音,不应急于去纠正,而是应该帮助其学习。建议家长慢而清晰地对孩子说话;当孩子所说的话不清楚时,不要为了纠正孩子的发音而打断他(她)讲话;可在孩子说完后,重复他(她)的错误发音,然后将正确的发音示范给他(她)听。

2.言语障碍的干预

(1)构音障碍的治疗:当儿童的言语可理解性或音节首辅音的出现和习得明显落后于正常年龄范围,则应进行专业的言语治疗。治疗应在言语评估的基础上,根据辅音发音错误的特征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治疗的原则是在儿童能够分辨正确和错误发音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进行音素水平、音节水平、单词水平和句子水平的治疗。如果儿童存在构音器官运动协调的障碍,则应进行相应的口腔功能训练如吹、吸、舌体运动等,以提高口腔的本体感觉,改善构音器官的协调运动。

(2)发育性不流利的矫治:一般不需要特别矫正和治疗,但需要为儿童营造一个温馨的语言环境,帮助其顺利渡过这一时期。建议家长采取以下方法:

●不要刻意提醒或指出孩子讲话不流利。

●耐心倾听孩子讲话的内容,及时对他讲的内容做出反应,而不是指出他的口吃。

●让孩子用自己的词汇慢慢将想要表达的话说出来,不要打断,也不要催促他;在他实在找不到词汇时,适当给予一些提示。

●在孩子讲完话后,等待1~2秒,再慢慢地、平静地做出应答。

●每天至少花5分钟时间与孩子谈话,做到语速缓慢、语言简单、轻松愉快。目的是示范慢速、流利的言语,帮助孩子句法规则的掌握。

少数儿童除了说话不流利外,还伴随以下情况,可能提示容易发展成慢性口吃,应及时向专业人员求助:口吃时伴随面红、面肌紧张或呼吸不畅、身体抽动、眨眼等;伴随回避行为,如排斥打电话、发言、与陌生人说话等;孩子很介意自己口吃;有家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