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耳 炎
中耳炎是指中耳的各种急、慢性炎症性疾病。各种物理、化学因素刺激如细菌感染、变态反应、咽鼓管功能障碍等都可以导致中耳内化脓性或非化脓性炎症。中耳炎也是孩子发生耳痛和(或)听力障碍的一种常见病因。一旦罹患中耳炎,耳痛难忍,有时还从耳内流出脓水;或者虽无耳痛,但影响听力。
通常中耳炎分为急性与慢性中耳炎,还有一种特殊类型中耳炎叫做“分泌性中耳炎”,也有称之为“渗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等。急性中耳炎如果及时就医的话,可以痊愈并不再复发,但慢性中耳炎保守治疗常常无法根治。慢性中耳炎一般由急性中耳炎转变而来,需要及时治疗。
急性和分泌性中耳炎常发生于8岁以下儿童,它经常是普通感冒或咽喉感染等上呼吸道感染所引发的并发症。
一、病因
(1)中耳通过咽鼓管与鼻、咽部相通,呼吸道及鼻、咽部疾病如感冒、鼻炎、鼻窦炎、扁桃体炎及腺样体肥大等,病变既妨碍了咽鼓管口引流,病原体又随炎性分泌物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内而导致中耳炎。
(2)咽鼓管咽口受压阻塞,如腺样体肥大、肥厚性鼻炎、鼻咽部肿瘤或淋巴组织增生,鼻咽部填塞物时间过长等,均可直接堵塞咽鼓管咽口,影响咽鼓管咽口的开放。这是引起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原因。支配小儿咽鼓管开闭的肌肉如腭帆张肌收缩无力,影响了咽鼓管的开放功能,加之小儿咽鼓管的软骨弹性差,当鼓室处于负压时,咽鼓管软骨段的管壁易发生塌陷。此为小儿急性或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高的解剖生理学基础之一。
(3)继发于急性传染病如猩红热、麻疹和肺炎等,中耳黏膜急性炎性病变侵及鼓窦乳突,尤其是继发于毒性较强的变形杆菌和绿脓杆菌感染,治疗起来非常困难。
(4)乳突发育不良导致病变发生后很难痊愈,转而成慢性中耳炎。
(5)上鼓室发生胆脂瘤、听骨坏死或鼓室外侧壁破坏形成慢性胆脂瘤型中耳炎。
(6)患有过敏性疾病,如上呼吸道黏膜变态反应性水肿、渗出,累及咽鼓管和中耳。变态反应可引起咽鼓管黏膜的水肿,导致咽鼓管阻塞,造成中耳负压,引起渗出或分泌功能亢进。
(7)慢性周身疾病如贫血、慢性肾炎、重度营养不良等,机体抵抗力减弱也易引起中耳炎或炎症发生后不易痊愈。
(8)擤鼻涕方法不正确导致鼻腔分泌物逆流至中耳而引发中耳炎。鼻涕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和细菌,如果两侧鼻孔都捏住用力擤,则压力迫使鼻涕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腔引发中耳炎。因此,应提倡正确的擤鼻方法:用手指按住一侧鼻孔,稍用力向外擤出对侧鼻孔的鼻涕,用同法再擤另一侧。
(9)游泳时如果出现呛水,水通过鼻咽部咽鼓管而进入中耳,也可能引发中耳炎。外伤所致的鼓膜穿孔禁止滴任何药水,以免直接从穿孔处带入脏物造成中耳感染,影响创口的愈合。
(10)婴幼儿平躺位吃奶。由于婴幼儿的咽鼓管比较平直、管腔短、内径宽,奶汁可经咽鼓管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因此,母亲给孩子喂奶时应取坐位,把婴儿抱起呈斜位,头部竖起吸吮奶汁或水。
(11)吸烟包括吸二手烟,也会引起中耳炎。欧洲的研究报告表明:家里有人吸烟,容易诱发中耳炎。
(12)急性期延误治疗和用药不当等。急性中耳炎时抗生素使用不当,如剂量不足,疗程不够,或细菌对药物有抗药性等,使炎症迁延不愈。中途停止治疗是急性中耳炎长期不愈甚至转为慢性的原因之一。此外,单纯依赖抗生素而忽视了尽可能恢复正常中耳功能亦为中耳炎不易治愈的原因。
(13)头颈部放射治疗后因鼻咽部及咽鼓管黏膜肿胀及其纤毛系统被破坏,以及局部静脉及淋巴回流障碍,致使管腔狭窄,清除功能障碍,亦为引起分泌性中耳炎的一个原因。
(14)急性中耳炎或分泌性中耳炎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故认为本病可能与细菌或病毒感染有关。急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由咽鼓管途径感染最多见。感冒后咽部、鼻部的炎症向咽鼓管蔓延,咽鼓管咽口及管腔黏膜出现充血、肿胀,纤毛运动发生障碍,致病菌乘虚侵入中耳,引起中耳炎。常见的致病菌主要是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因此预防感冒就能减少中耳炎发病的机会。
(15)疲劳。睡眠不足或体力消耗过大,是免疫力下降的主要原因。生活有规律、饮食营养均衡再加上适量运动对于保持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不要让孩子玩得太累,而且一定要让他得到充分的休息。
二、临床表现
1.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中耳炎症,其症状主要是突然发生的耳痛,常伴有感冒或咳嗽。孩子若是婴儿便会哭闹不止,并揉擦患耳的耳垂。可能出现耳道流脓液,患耳可能听觉失灵。儿童全身症状比成人明显,如发热,体温可高达39℃,可有呕吐。
2.分泌性中耳炎(渗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 由于咽鼓管功能不良,鼓室内长期负压,致中耳积液,鼓膜内陷,听小骨活动受限,因此出现耳聋、耳鸣症状。
(1)耳内闭塞胀闷感:发病初期时都有不同程度的耳内阻塞胀闷感,长期者仅有阻塞感。儿童表述不清。
(2)听力下降:急性分泌性中耳炎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在前,听力下降在后,自听有回声,头位变动时可出现症状加重或减轻。慢性分泌性中耳炎起病隐匿,往往说不清发病时间。儿童双耳患病时常出现对音响反应迟钝,看电视要调大音量,学习精力不集中。若一侧耳朵正常,可长时间不被家长发现。
(3)耳鸣:多为低音调“轰轰”样耳鸣,打呵欠或擤鼻时可闻及气过水声。
(4)耳痛:少数分泌性中耳炎的孩子还可出现耳道深部有隐痛感。
(5)耳镜检查:急性期鼓膜充血、内陷、光锥变形或缩短,锤骨短突外突明显;鼓室积液后鼓膜颜色改变,呈淡黄、橙红或琥珀色;若病程较长,则鼓膜多灰暗、混浊。若分泌物为浆液性,且未充满鼓室,可透过鼓膜见到液平面,呈凹面向上的弧形线,透过鼓膜有时可见到气泡,咽鼓管吹张后气泡增多;若鼓室内积液多,则鼓膜外突。
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中耳黏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本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常以耳内间断或持续性流脓、鼓膜穿孔、听力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时可引起颅内、颅外的并发症。
(1)耳内流脓:本病的主要常见症状,可为黏脓或脓性。脓液或较稀薄,无臭味,或较稠厚,伴异臭味。
(2)鼓膜穿孔:穿孔可为鼓膜紧张部或松弛部,呈中央性、边缘性或全部穿孔。鼓室内可见有黏脓液或炎性肉芽,胆脂瘤型中耳炎可见有胆脂瘤样分泌物。
(3)听力下降及耳鸣:一般为传导性聋,轻重不一,长期患病者因炎性毒素损伤内耳则听力渐降,成为混合性聋,可伴耳鸣。
(4)耳痛:部分患者有耳深部疼痛感,轻重不一。
(5)全身症状:一般不明显。急性感染发作时轻重不一,可有畏寒、发热、怠倦、食欲减退。
(6)慢性中耳炎可发生颅内、外并发症:颅内并发症如硬脑膜外脓肿、脑膜炎、脑脓肿等,颅外并发症如耳后骨膜下脓肿、颞肌下脓肿、外耳道后壁脓肿、面瘫、迷路炎等,如果处理不及时,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除上述症外,如有眩晕、呕吐、面瘫、剧烈头痛、寒战、高热等症状出现,应高度怀疑已有并发症发生,应立即去医院就诊。
三、医学检查
(1)常规检查:额镜下检查。
(2)电耳镜检查。
(3)耳内镜检查。
(4)听力学及前庭功能检查。
(5)高分辨率颞骨CT扫描。
四、治疗方法
1.原发病灶的治疗 积极治疗上呼吸道病灶性疾病,如慢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
2.药物治疗
(1)以局部用药为主,可用抗生素水溶液或抗生素与类固醇激素类药物混合液,如0.25%氯霉素液、氯霉素可的松液、氧氟沙星滴耳液等能治疗中耳炎及外耳道炎等。
(2)用药前先清洗外耳道及中耳腔内脓液,可用3%双氧水或硼酸水清洗,后用棉花签拭净或以吸引器吸尽脓液,方可滴药。
3.鼓膜修复 鼓膜大穿孔影响听力,在急性感染控制后三个月左右可行鼓膜修补术或鼓室成形术。
4.引流 骨疡型中耳炎,引流通畅者,以局部用药为主,但应注意定期复查。引流不畅或疑有并发症者及胆脂瘤型中耳炎,应及早施行改良乳突根治术或乳突根治术,彻底清除病变,预防并发症。
5.中耳炎的手术治疗 除了少数简单的中耳炎病例可施行局部麻醉外,大多数情况都需全身麻醉。乳突根治术的目的在于:①彻底清除中耳病灶;②重建听力;③力求干耳;④防止耳源性颅内外并发症发生。
6.内镜治疗技术 微创内镜治疗技术较之传统耳显微镜具有视野广、操作灵活的特点,能多角度、更容易获得病变较全面的信息。在耳内镜下操作,更加方便、快捷、安全、微创,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7.咽鼓管吹张 可采用咽鼓管吹张球、捏鼻鼓气法或导管法促使咽鼓管通畅,还可经导管向咽鼓管咽口吹入激素,达到通畅和引流的目的。
五、预防措施
作为老师或父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降低孩子罹患中耳炎的几率。
(1)正确的擤鼻涕方法:应该教会孩子正确的擤鼻涕方法。擤鼻涕时要温和而不要用力过猛,不要双手同时挤压鼻子,应一侧进行后再行另一侧,否则会导致耳朵感染。还应教孩子不要捏住鼻子强忍喷嚏,因为这样也会使感染进入耳朵。
(2)戒烟:与无烟家庭相比,和吸烟者一起生活的孩子更容易患中耳炎和上呼吸道疾病。二手烟会刺激鼻腔通道和中耳腔的黏膜,进而干扰咽鼓管的正常活动,所以孩子应该远离二手烟。
(3)警惕发病迹象:怀疑孩子的耳朵感染时应尽快看医生。耳朵感染时,年龄较大的孩子会主诉耳朵疼痛或有充胀感;但年龄较小的孩子还不能描述耳痛,因此当孩子拉扯或抓挠耳朵,听力或平衡出现问题,比平时更爱哭闹,耳内有液体流出(已经受感染的症状包括发热、哭闹、抓挠耳朵、恶心和呕吐)等提示耳朵感染的征兆时,应立即带孩子去医院就诊。
(4)用奶瓶喂奶时要小心:避免在婴儿仰面躺着的时候用奶瓶喂奶或其他婴儿食品,因为在婴儿躺着吞咽时,营养丰富的液体会流入咽鼓管,既可能带入病原体又为病原体创造了非常合适的滋生场所。
(5)孩子感冒时要及时治疗,因为很多小孩子中耳炎都是由感冒引起的。
(6)不要轻易给孩子掏耳朵,以免不小心损伤耳内皮肤黏膜,引起感染。
(7)孩子洗澡、洗头时,防污水流入鼻及耳内。游泳后可用细小卫生棉签轻轻擦拭外耳道以保持清洁干燥。
(8)注意休息,保证睡眠时间,避免受凉和疲劳。
此外,家长还应特别注意细心观察孩子的听觉及语言发育情况,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到有条件的儿童听力诊断中心就诊。
本章小结
本章阐述的基本问题有:
○1.儿童鼻出血的常见部位和处理、预防方法。
○2.腺样体肥大的危害及其主要临床表现。
○3.儿童鼻炎的临床分型和预防。
○4.儿童中耳炎的临床表现及其预防。
基本要点
●儿童鼻出血的常见部位在鼻中隔前下方由多个小动脉分支相互吻合形成的网状动脉丛区(Little's区),一旦此部位发生鼻出血,要采取正确的初步处理方式并送医院就诊,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儿童鼻出血的预防。
●腺样体肥大不仅会引起儿童睡眠呼吸停顿,也会导致其生长、智力等多方面的发育障碍,其典型临床表现为患儿睡眠张口呼吸、打鼾和“腺样体面容”。
●儿童鼻炎临床症状常见有鼻塞、多涕、嗅觉下降、头痛等,临床分型较多,儿童鼻炎重在预防。
●儿童中耳炎发病原因复杂,但以急性和分泌性中耳炎常见于儿童,常见临床症状有耳痛和听力下降,正确的预防措施对降低儿童中耳炎的发生率非常重要。
思考与探索
1.儿童鼻出血的最常见部位在哪里?一旦发生儿童紧急鼻出血,我们应如何进行初步处理?日常如何预防儿童鼻出血?
2.儿童腺样体肥大会对儿童造成什么危害?其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
3.儿童鼻炎临床分型有哪些?有哪些措施可以预防鼻炎的发作?
4.中耳炎的临床表现是什么?如何通过预防手段降低中耳炎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