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性生理障碍

第五节 心理性生理障碍

一、进食障碍

进食行为障碍是心理性生理障碍的典型例子,在儿童期存在各种形式的进食行为障碍,每一种背后都有复杂的生物学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如患儿的气质、早期父母-儿童之间的亲子关系等。

异 食 癖

案例

丽丽5岁了,平日爸爸妈妈比较忙,父母不在的时候有保姆在照顾她。她最近总是叫肚子痛,爸爸妈妈不得不抽空带她去医院检查,医生在她的胃里找到了小拳头大的头发丝缠结成的团状物,头发弄出来之后,丽丽的肚子也就不痛了。爸爸妈妈这才意识到在给留长头发的丽丽洗头发时会发现额头前和右边的耳朵后面有两块头皮是秃的。这下才问出来丽丽原来一直在偷偷地吃自己的头发。

1.病因 儿童在缺铁、缺锌、钩虫病等躯体问题的影响下会有异食行为,精神问题如儿童精神分裂症、孤独症以及重度精神发育迟滞等也可能会伴随有异食等异常行为。此外,年幼儿童的异食癖多与无知和好奇有关,如玩黏土时以为黏乎乎的好吃,有时肚子饿了也吃一块黏土充饥;对大些的儿童,则多与心理因素有关,由于从小缺乏家庭温暖、父母的抚爱,又缺少玩具和图书,没有同伴一起做游戏,有的孩子于是就从非食物中寻找刺激。

2.症状表现 1岁半以前的儿童吃非食物的东西是常见的现象,而1岁半以后的幼儿经常喜欢咬玩具、吃剥落的墙皮、头发、颜料碎屑、肥皂、黏土、纸张等不能吃的东西,且此种进食行为并不符合当地习惯或传统,则视为异常的情况。实际年龄及智龄在2岁以上,每周至少进食100g(2两),症状持续至少1个月,称为异食癖,发病年龄通常不超过6岁,男孩比女孩多见。异食癖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是更广泛的精神障碍(如精神发育迟滞、孤独症等)的症状。由于吞食异物,还可以造成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如吞食污物可造成肠寄生虫病,吞食石子、毛发、布片可造成肠梗阻,大量吞食异物可造成营养不良、影响躯体的生长发育,吞食油漆的墙皮造成铅中毒,影响小儿的智力发展。

3.治疗原则 对待小儿异食癖,家长不能粗暴打骂,而是应及时就诊并治疗,要点是检查原因、去除病因、对症治疗。如果是因躯体和精神疾病造成的,一般采取相应的药物治疗,辅助以行为矫正。如果是心理因素引起的,则家长需要注意给予孩子必要的心理关怀,提供丰富的、适宜儿童的活动,并配合医生进行行为矫正。

异食癖的行为矫正方法常用奖励法,具体措施如下:首先选出能引起儿童兴趣又容易得到的物品或活动作为奖品,如玩具、糖果、点心、去公园等均可,然后告诉患儿异物不能吃,吃了会生病,如果今天不吃或少吃则奖励一样他喜欢的物品,如此进行直至异食现象逐渐消失。在矫正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和经常更换奖励的原则,同时尽量不让孩子接触要吃的异物,不要当众指责孩子吃这些不该吃的东西,即使看到孩子没有像以前那样拿到异物就马上往嘴里塞,也要及时表扬、鼓励。另外,要创造机会让孩子多与其他小朋友交往,忘掉吃异物的念头,而且其他小朋友的正常饮食也会给异食癖的孩子带来好的影响。

周期性呕吐综合征

这是一种以周期性或反复发作的严重恶心和呕吐为特征、而间歇期无任何症状、亦无器质性疾病为基础的精神障碍,多见于3~7岁儿童。每次发作前常表现为腹痛,再出现不能控制的呕吐或严重的干呕,伴恶心、腹痛等,严重时可伴有脱水,每次发作性质、时间、程度均与以前的发作类似,发作间歇期患儿显得很正常,无任何不适。治疗则以支持性治疗为主,卧床休息和睡眠有助于减轻发作,必要时可予补液支持、镇静、抗呕吐等治疗,同时给予患儿心理疏导及心理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

反刍障碍

这是一种较少见的进食行为障碍,特征是反复出现食物反流及再咀嚼部分已消化的食物导致体重减轻或体重不增,而不伴恶心、干呕或相关的胃肠道疾病,亦不伴有全身性疾病。治疗必须对婴儿与主要照顾者的相互关系和家庭环境进行深入评估,加强养育指导,心理治疗结合行为矫正。

二、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不仅见于成人,婴幼儿也会出现多种睡眠障碍,常见的有失眠、夜醒、夜惊、梦游、夜间摇头、梦魇、过度嗜睡。经常性的失眠、噩梦或梦游在学前儿童中并不常见,如果经常出现则要引起重视,寻找原因,而且在不同睡眠时期发生的睡眠障碍,具有不同的特点,如入睡时的障碍为失眠,梦魇常在快眼动睡眠时期出现,突然的惊醒和梦游则出现在非快眼动睡眠时期。

案例

军军近几个月来常常在睡眠中坐起身来,一周会有那么一两次,他睁开眼睛,穿上衣服在房间里走动。爸爸妈妈以为是他要上厕所,问问他,他也会嘟嘟囔囔说几句听不清楚的话,他在房间里转了转又回床上睡觉了。第二天父母提起此事军军却一点也记不起来。

分析:儿童的睡眠问题常容易让父母担心,由于脑神经功能不成熟,神经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不平衡,睡眠很容易受影响,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睡眠问题。

失  眠

各龄阶段的儿童都有可能出现失眠,在低龄儿童中的发生较少。幼小儿失眠的原因一般是饥饿或过饱、身体不舒适等。较大儿童的失眠多与心理素质、社会因素有关。失眠常表现为入睡困难、半夜醒后难以继续入睡以及早醒。

1.病因

(1)对不同阶段的儿童其原因各有特点。婴幼儿多见的原因是生活不规律、饥饿或过饱、身体不舒适、睡前过于兴奋、因与亲密的抚养者分离而产生焦虑、环境嘈杂。

(2)较大儿童的失眠原因除上述外还常有因学习、家庭、社会因素造成的心理紧张、焦虑、抑郁,如刚与父母分睡初期而害怕、父母关系不和而情绪忧郁、受到批评或恐吓、睡前担心早晨上学迟到、学习压力过重而夜间学习过晚、不注意休息而用脑过度、考试前的紧张。由于现在学前儿童也面临着过度学习、频繁考试的现象,因此一些在学龄儿童中的失眠原因也提前到了学前儿童。

(3)晚间饮用或服用某些含中枢兴奋的物质。

(4)对睡眠怀有恐惧心理,如有的孩子失眠几次后就形成了条件反射,一到上床睡觉时就担心睡不着,引起焦虑,故形成习惯性失眠。

2.治疗原则

(1)对于孩子的失眠,先要查明原因,设法去除这些不利睡眠的因素,将失眠处理在急性阶段,避免形成习惯性失眠,尤其是因心理因素造成的失眠,应给予孩子以足够的心理支持、帮助孩子改善情绪。

(2)采用一些有助睡眠的方法,如给孩子讲轻松的故事或听轻松的音乐,以及在医生指导下的暗示、松弛疗法,总之设法使孩子在睡前半小时内安静下来、放松心情。

(3)养成规律睡眠的习惯,晚上在有睡意的时候上床,早晨清醒后要很快起床,即使因晚上失眠而白天困倦,也不要在白天过度补睡。

(4)严重失眠时可短期、小量服用镇静剂,婴幼儿尽量不用安定类药物。

夜  醒

一般而言,5个月后的儿童夜间应能连续睡7个小时,若经常夜间不能连续睡眠则为夜醒,常见于婴幼儿。

1.病因

(1)对于婴幼儿应首先检查是否为佝偻病早期,以及是否缺乏维生素B1引起的夜间哭吵。

(2)抚养不当:新生儿在睡眠的昼夜节律形成时,由于抚养方法不当而造成孩子的夜醒。例如,孩子一醒甚至一有动静,父母就马上去抱、哄,这样的孩子则夜醒频繁,养成一醒来就要抱或吃东西才肯继续睡眠的不良习惯。

(3)气质因素:有的孩子比较敏感,有些响动就容易醒来;或是适应性较差,换个新环境,最初的一段时间就会睡眠不安。

(4)心理社会因素:当受到某些事情的影响,孩子的情绪发生了明显变化,过度兴奋或情绪焦虑、恐惧、抑郁均可引起儿童的夜醒。

(5)大脑发育不成熟:早产儿、脑损伤的儿童,由于大脑发育不成熟较难建立正常的睡眠节律,因而更容易出现夜醒。

2.治疗 一般来说,夜醒随年龄增长会自然好转,不需要治疗,但过于频繁而且吵闹、不易入睡并且影响了他人的睡眠,则需要矫正。关键是改变不当的抚养方式,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如不要孩子一醒来哭闹就给予过多的关注,也可以在专家的指导下对儿童进行建立睡眠规律的指导,严重者服用小剂量镇静药。

夜  惊

1.病因

(1)遗传因素:约一半的夜惊症儿童有家族史,因而可能与大脑发育特点有关,这种儿童在心理因素的作用下较容易发作。

(2)心理因素:凡是令儿童受到心理不良刺激的事件都可能引发夜惊,如看了或听到恐怖的事情、受到严厉批评、受到恐吓、突然与父母分离、父母吵架、发生意外事故等。

2.症状表现 儿童在入睡后突然坐起、尖叫、哭喊、双眼圆睁直视,有的还自言自语却听不懂在说什么、甚至下床行走,神情十分的紧张、恐惧,而且呼吸急促、心跳加快、面色苍白、出汗,但对周围的事情则毫无反应,数分钟后缓解,继续入睡。

夜惊常见于4~12岁儿童,多发生在深睡眠期,即非快眼动睡眠的第3、4期,多在上半夜入睡后的半小时到2小时之间出现。儿童在夜惊发作时很难被叫醒,即使被叫醒也显得意识不清,说不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若第二天早晨问他晚上为什么惊起则不能回忆,或只是说好像感到很害怕。

夜惊发作的程度和频率与孩子的年龄、性格有关,年幼、敏感、胆小的儿童容易发生而且会经常多次发生,即使心理因素解除,该现象也会仍有发生,但随着年龄增长最终会缓解直至消失。

3.治疗 首先要了解原因,解除使心理紧张的因素,在孩子睡觉前避免给孩子造成恐惧和不安的情绪,让孩子在松弛、愉快的情况下入睡。对频繁发作的儿童可短时间使用药物。

睡 行 症

睡行症俗称梦游,指在睡眠过程中起床行动或行走。

案例

小强6岁,是个聪明活泼的小男孩。有天夜里熟睡中,他突然起床穿好校服,慢慢地走到客厅,起初小强父母以为他是去上厕所,也没有在意,但看到他走向客厅时,感觉有些异常,轻轻问了几遍:“小强,你在干什么啊?”小强并未回答,然后又慢慢转身走回卧室,脱了衣服躺下继续熟睡。第二天早上,小强的父母问起昨晚的事情,小强并不能回忆,开开心心地上学去了,爸爸妈妈却担心不已。带他去医院,各种检查结果都是正常的,医生说,小强只有一次睡行的经历,而且学习等各方面表现也未受明显影响,可以不做特殊处理再继续观察。

1.病因 睡行症与大脑抑制过程的发育有关,有睡行症家族史的儿童,睡行症的发生率较无家族史的儿童高。

2.症状表现 儿童在熟睡中突然起床,有的儿童只是坐起来,做一些刻板、无目的的动作,如捏弄被子、做手势、穿衣服;有的儿童则下床行走甚至开门走到室外,同时还可以做一些较复杂的活动,如开抽屉拿东西、倒水,有时口中似乎在说些什么,但口齿不清。

儿童在睡行过程中意识不清醒,睁眼或闭眼,目光和表情呆板,对环境只有简单的反应,如在熟悉的环境中可以避免碰撞墙壁或桌椅,有时也会被绊倒甚至从窗或楼梯摔下,对他人的干涉和招呼缺乏应有的反应,即使回答别人的提问也多是答非所问。此过程一般持续数分钟,个别可长达半小时以上,然后自己上床又继续正常睡眠。

睡行发生在非快眼动睡眠的第3、4期,此时是深睡眠期,所以在活动中难以叫醒,而且无论是叫醒还是清晨自己睡醒后都不能回忆发作的经过。约有15%的5~12岁儿童至少有过一次睡行的经历,男孩多见,可伴有夜惊和遗尿,多数孩子随年龄增长而不再发生。

3.治疗 指导家长避免在有睡行症的孩子面前显得紧张,过于渲染病情的严重。在孩子正发生睡行的时候,注意防止意外事故,如摔伤、烫伤,不一定非要将其叫醒,以免孩子受到惊吓,可将其牵回床上继续睡眠,若难以制止其活动则设法叫醒。对偶尔发作的孩子无需治疗,发作频繁者则短期使用药物治疗。

三、遗尿症

小儿5岁以后在白天或夜间发生不自主的排尿,称为遗尿症,分为器质性遗尿症和非器质性遗尿症。非器质性遗尿症也称为功能性遗尿,发生于白天或黑夜的排尿失控现象,与患儿的智龄不符,年龄在5周岁以上或智龄在4岁以上,每周至少有2次遗尿,至少已3个月,遗尿可作为正常婴儿尿失禁的异常伸延;也可在学会控制小便之后才发生,不是由于器质性疾病所致,也没有严重的智力低下或其他精神病。

案例

小明今年6岁了,9月份就要读小学一年级了,可小明的父母显得担心、焦虑,因为小明有时还会“尿裤子”。小明上中班时,因一次尿湿了裤子而担心受到老师的批评,此后出现不自主排尿的情况,同时伴有紧张、担心,症状严重时每天1次,父母带小明去医院检查,并未发现器质性疾病。

分析:儿童尿不尿床并非自己所能控制。不管尿床是躯体疾病还是精神心理因素引起的,在儿童出现尿床后,严格训斥和批评不但不能帮助孩子,反而会让孩子产生紧张不安更容易有尿频尿多。如果能够正确认识妥善对待,儿童的遗尿问题尤其是功能性遗尿是会慢慢好转的。

1.病因

(1)控制排尿的神经功能未成熟,如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中常有遗尿现象。

(2)睡眠障碍,夜间遗尿往往由于睡眠过深,即使有尿意也不能醒来。

(3)婴幼儿期的排尿训练不当,常见的是过早排尿训练造成排尿自控管理紊乱,另一原因是排尿训练时过于粗暴或频繁。

(4)强烈的心理刺激,如与父母突然分离、入托、意外事故后、受到惊吓等。另外,遗尿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2.治疗

(1)首先要了解原因,解决精神因素,然后考虑行为训练和药物治疗。

(2)常用的行为训练方法有:①睡前少喝水,睡后使用闹钟,在儿童经常夜尿的时间唤起幼儿,使幼儿清醒地排尿,养成习惯,不尿床后逐渐延长闹钟唤醒的时间,延长睡眠时间。②使用“叫醒尿垫”也能获得有较好的效果。③忍尿训练,增加膀胱括约肌的控制功能,白天当儿童有尿意时,令儿童有意地忍尿,一开始忍尿时间可短至5分钟,以后逐渐延长到15分钟或更长,以膀胱有胀满的感觉为限,在训练过程中需对幼儿进行口头或实物的鼓励。

(3)药物治疗:分为西药和中药治疗,如氯咪帕明、缩泉丸。

本章小结

本章阐述的基本问题有:

○1.常见幼儿心理行为和心理障碍的种类。

○2.幼儿常见心理行为和心理障碍的概念。

○3.幼儿常见心理行为和心理障碍病因、主要症状、治疗原则或应对方法。

基本要点

本章强调应在了解儿童心理行为发育中的多样性和个体化的前提之下,对儿童发育行为和心理障碍进行阐述和认识,全面介绍了常见的发育行为和心理障碍(精神发育迟滞、语言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抽动障碍、进食障碍、睡眠障碍、儿童遗尿症等)的基本概念,病因、主要症状、治疗原则或应对方法,尤其是儿童情绪障碍(焦虑、抑郁、恐怖、适应问题、强迫、癔症)和行为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抽动障碍、对立违抗障碍、刻板性行为障碍等)的识别和处理。以帮助广大幼教工作人员在幼儿园的日常工作环境下从心理发展的角度关爱幼儿,不带有色眼镜,不将小的、暂时性的问题扩大化,同时也不错过良好时机,及早发现幼儿的心理行为问题,及时处理或建议家人送诊进行系统评估、确诊、并干预,最终促成儿童心理行为的健康发展。

思考与探索

1.儿童语言障碍的干预措施有哪些?

2.如果幼儿入园时适应不佳,你该在日常保教和家校联系工作中如何应对?

3.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对儿童学业、交往和家庭生活都有重大影响,在学龄前期这一问题有哪些表现?如果确诊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目前有哪些主要的干预方法?

4.精神发育迟滞影响儿童的学业和环境适应,如何判断儿童是否存在精神发育迟滞?不同程度的精神发育迟滞有怎样的表现?应如何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