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胃 炎
案例
宝宝3岁9个月了,吃饭一直不是太好,经常哄着让他吃饭,最近尤为明显,任由发展能一天不吃饭。最近常说肚子痛,但还是能正常玩耍,最近也会干呕,外婆说是胃炎,果真如此吗?
胃炎是由于物理性、化学性或生物性有害因子引起的一种黏膜炎症性损伤的疾病。根据病程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
急性胃炎
一、病因
(1)应激因素,多系严重全身性疾病引起。
(2)误服有毒物质和腐蚀剂,如强酸、强碱等。
(3)药物损害,如非甾体类药物。
(4)感染因素,包括病毒、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感染等。
(5)精神神经因素等。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发病急骤,轻者仅有食欲不振、腹痛、恶心、呕吐,严重者出现黑便、脱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有感染者可伴有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
2.常见体征 上腹或脐周压痛,上腹饱胀,若出血过多甚至出现休克体征。
三、辅助检查
(1)胃肠道钡餐造影。
(2)胃镜检查:为胃炎最可靠的诊断手段。
(3)幽门螺杆菌检测:胃黏膜组织切片染色与培养是最准确的诊断方法;尿素酶试验等。
四、诊断要点
(1)有摄入细菌及毒素污染的食物、服药、吞食腐蚀性化学物质、应激等明显的诱因。
(2)急性上腹痛、恶心、呕吐和食欲减退。严重者可有呕血、黑便、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平衡失调。可有原发性的临床表现,如严重烧伤、败血症等,或在全身严重疾病基础上发生消化道出血。
(3)胃镜检查表现为胃黏膜的充血、水肿和糜烂。
(4)以出血为主要表现者,大便隐血试验阳性,呕吐物隐血试验也可为阳性,血常规检查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均可降低。
具有上述(1)、(2)项可临床诊断为急性胃炎,如同时具有(3)即可确诊。
五、鉴别诊断
需要与外科急腹症,肝、胆、胰、肠等腹内脏器的器质性疾病,以及腹型过敏性紫癜相鉴别。
六、治疗原则
去除发病诱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对症治疗;药物抗酸及保护胃黏膜治疗等。
1.一般治疗 急性胃炎多为继发性疾病,治疗时应去除诱因,治疗原发病;注意卧床休息,保持安静,监测生命体征及有无呕血和黑便等并发症状;对呕吐、腹泻导致的水电解质紊乱,一般用口服补液法,严重时可静脉补液。
2.药物治疗
(1)H2受体拮抗剂:常用药物西咪替丁、法莫西丁等口服。
(2)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口服或静脉滴注。
(3)胃黏膜保护剂:枸橼酸铋钾空腹口服应用。但由于长期服用该药会使铋在体内蓄积,故小儿应慎用。
(4)对症其他治疗:止吐药、止痛药、缓解腹胀、止血等。
慢性胃炎
一、病因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性改变。近年来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最常见的原因。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主要表现为上腹部或脐部周围反复发作性疼痛、厌食、消瘦和上消化道出血、黑便。
2.体征 上腹压痛,生长发育及营养可受影响,可有贫血、舌炎。
三、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或DNA测定、13C尿素呼气试验可确定幽门螺杆菌感染。
(2)胃镜检查:为最有价值、安全、可靠的诊断手段。
(3)X线钡餐造影。
四、鉴别诊断
慢性反复发作性腹痛应与肠蛔虫症、肠痉挛、心理因素所致非特异性腹痛相鉴别。
1.消化性溃疡 腹痛多有节律性、周期性发作特点,进食后疼痛减轻,胃镜检查或X线钡餐检查可发现溃疡征象。
2.肠蛔虫病 常有不固定的腹痛、偏食、异食癖等症状,且具有全身过敏症状,粪便中找到蛔虫虫卵即可确诊。
3.肠痉挛 婴儿多见,可出现反复发作的阵发性腹痛,排气、排便后可缓解,一般不影响生长发育。
五、治疗原则
去除病因,治疗原发病;饮食治疗及药物治疗。
1.去除病因 积极治疗原发病,若慢性胃炎因鼻腔和口腔部慢性感染或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咽痰后造成,应及时治疗。
2.饮食治疗 改变不良生活和饮食习惯,多食用易消化质软的食物,避免进食过于粗糙或过热的食物。进食时细嚼慢咽,少食多餐。
3.药物治疗 ①胃黏膜保护剂:如麦滋林;H2受体拮抗剂:代表药物是西咪替丁、法莫西丁等;②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③抗酸剂:多用于年长儿;④抑酸剂:仅在严重反酸、出血或伴发溃疡时应用。
4.消除幽门螺杆菌感染 枸橼酸铋钾、甲硝唑和抗生素三药联合规范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