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

第二节 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小儿常见的营养性疾病,世界各地都有发病,以6个月~3岁最为多见。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率在发达国家为17%,在发展中国家为42%。贫血患儿由于食物中铁摄入不足,造成机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的合成减少而引起贫血。

一、病因

1.胎内贮铁不足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体内贮铁相对不足。

2.食物中铁摄入不足 发生缺铁性贫血的最主要原因。婴儿期因辅食添加不当而缺铁,年长儿则常因偏食、挑食、拒食、饮食安排不合理而导致贫血。

3.生长发育因素 小儿体重、身长增长迅速,对铁的需要量也相对成人要多。若不注意供给含铁丰富的食物,就很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4.铁丢失或消耗过多 对牛乳过敏者,进食过多未煮沸的鲜牛奶可引起少量、长期的肠出血;肠息肉、钩虫病等可导致慢性失血;溶血性贫血、急性大出血等可引起铁剂大量丢失;慢性腹泻、反复感染等既可影响铁的消化吸收,又增加机体对铁的消耗。

二、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 皮肤黏膜苍白,以口唇、指(趾)甲床及口腔黏膜苍白最为明显;体力较差、容易疲倦、不活泼、不爱动、食欲减退、精神萎靡,年长儿可诉头晕、耳鸣、眼花等,有生长发育缓慢的表现。

2.造血系统 由于贫血引起肝、脾、淋巴结增大。贫血时间越长、程度越重,肝脾增大越明显。

3.非造血系统

(1)消化系统:常有厌食、舌乳头萎缩、胃酸减少、胃肠消化功能减弱等,还有部分患儿可出现异食癖,如喜欢吃泥土、粉笔、墙灰等。

(2)神经系统:可发生烦躁不安、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记忆力差等表现,补充铁剂后上述症状可消失。

(3)心血管系统:重度贫血者可出现心率增快、气急、心脏扩大等。

(4)免疫系统:患儿常易发生各种感染,且常迁延难愈,还可反复感染。

三、实验室检查

血红蛋白降低、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是诊断缺铁性贫血的必需指标,而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降低则是诊断的敏感指标。

四、诊断

根据膳食结构、饮食习惯、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特点,一般可做出初步的诊断。进一步做有关铁代谢的生化检查有确诊意义。用铁剂治疗有疗效可进一步证实诊断。

五、治疗

缺铁性贫血治疗的关键在于去除病因、补充铁剂。对于喂养或饮食不当的患儿应指导其家长合理地喂养幼儿,改善饮食,纠正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并给予富含铁或铁强化的食物。有急慢性失血者应积极寻找病因,治疗原发病。

临床上常用的药物为口服的含铁制剂,在服用铁剂进行治疗时,为了提高铁在小肠内的吸收率,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补充铁剂的同时应该多吃维生素C和猪、牛、鱼、鸡等肉类食物。维生素C可以促进非血红素铁的吸收、转运和储存,而猪、牛、鱼、鸡等肉类食物中含有一种叫“肉因子”的物质,能显著促进非血红素铁的吸收。服用铁剂药物宜在两餐之间,这主要是为了减少铁剂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并且有利于机体对铁的吸收。

(2)许多植物性食物中含有大量的植酸、磷酸、草酸、碳酸、鞣酸以及粗纤维素等,这些成分都有阻止铁吸收的作用,因此不要与铁剂同时食用。

(3)铁剂的治疗时间应延续至血红蛋白纠正后4~6周,这主要是为了补充体内的储存铁。一般缺铁性贫血用铁剂治疗3~4周后贫血可以得到纠正,若经过足够剂量的铁剂治疗3周左右仍无效,则应该寻找原因,考虑是否有其他疾病存在。

六、预防

为预防小儿缺铁性贫血,应合理地安排其日常膳食和生活

(1)尽量多提供含铁量丰富、吸收率高的动物性食物,如猪肝、猪牛肉、动物血等。大豆为植物中含铁量较高的食物,吸收率也高达7%,因此幼儿膳食中可多采用豆制品。深色绿叶或黄红色蔬菜、香菇、黑木耳、紫菜、海带中含铁量也比较高,可与瘦肉同时食用,以促进铁的吸收。

(2)每天摄入足够的新鲜蔬菜、水果,以供给维生素C而促进铁吸收。

(3)家中的炊具最好是铁制的,也可吃些铁强化的点心食品。

(4)预防感染性疾病和寄生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