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道感染
案例
兰兰是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最近几天兰兰的小便次数比以往多了,小便的时候兰兰觉得很难受,小便还总是很急,有时很难憋得住,有一次还把裤子尿湿了,她觉得很不好意思。今天兰兰突然发起高热,爸爸妈妈把兰兰带到了医院,医生根据兰兰的症状和检查结果,诊断出兰兰患了急性泌尿道感染。
分析:兰兰是个小女生,这次的起病很急,有发热及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老师应当特别注意这样的特点和临床表现,及时发现泌尿道感染
泌尿道感染是指病原体直接侵入尿路,在尿液中生长繁殖,并侵犯尿路黏膜或组织而引起损伤。泌尿道感染占儿童泌尿系疾病的12.5%,女性泌尿道感染的发病率普遍高于男性。根据有无临床症状,泌尿道感染分为症状性泌尿道感染和无症状性菌尿。无症状性菌尿是儿童泌尿道感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学龄女孩最为常见。
任何致病菌均可引起泌尿道感染,但绝大多数为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副大肠杆菌等,少数为肠球菌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是泌尿道感染中最常见的致病菌,占60%~80%。初次患泌尿道感染的所有年龄的女孩,主要的致病菌仍是大肠杆菌;而在1岁以上男孩主要致病菌多是变形杆菌。
一、临床表现
1.急性泌尿道感染 以发热、寒战、腹痛等全身症状突出,常伴有腰痛。同时,尿路刺激症状明显,患儿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尿液浑浊,偶有肉眼血尿。
2.慢性泌尿道感染 病程迁延或反复发作伴有贫血、消瘦、生长迟缓、高血压或肾功能不全的。
3.症状性菌尿 在常规的尿筛检查中,可以发现健康儿童存在着菌尿,但无任何尿路感染症状。在儿童中以学龄女孩最为常见。无症状性菌尿患儿常同时伴有尿路畸形和既往有症状的泌尿道感染史。病原体多数是大肠杆菌。
二、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检查及尿细胞计数
(1)尿常规检查:如清洁中段尿离心沉渣中白细胞>10个/HP,即可怀疑为尿路感染。血尿也很常见。肾盂肾炎患者有中等蛋白尿、白细胞管型尿及晨尿的比重和渗透压减低。
(2)1小时尿白细胞排泄率测定:白细胞数>30×104/h为阳性,可怀疑尿路感染;<20×104/h为阴性,可排除泌尿道感染。
2.尿培养细菌学检查 尿细菌培养及菌落计数是诊断尿路感染的主要依据。通常认为中段尿培养菌落数>105/ml可确诊。104~105/ml为可疑,<104/ml是污染所致。结果分析应结合患儿性别、有无症状、细菌种类及繁殖力进行综合评价。伴有严重尿路刺激症状的女孩,如果尿中有较多白细胞,中段尿细菌定量培养≥102/ml,且致病菌为大肠杆菌类或腐物寄生球菌等,也可诊断为泌尿道感染。临床高度怀疑泌尿道感染而尿普通细菌培养阴性的,应作L-型细菌和厌氧菌培养。
三、治疗和护理
治疗目的是控制症状,根除病原体,去除诱发因素,预防再发。
1.一般处理
(1)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每天通风换气4次。提供合适的排尿环境,因患儿有尿急、尿频的表现,年幼儿应将盛便器具放在易取的位置,并做好消毒、除臭处理。
(2)急性期需卧床休息,鼓励患儿多饮水以增加尿量,出汗后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并及时更换衣服,保持皮肤清洁。鼓励年长儿多漱口,保持口腔清洁。便后洗净臀部,清洗时要自前向后擦洗,以减少尿道口污染。女孩还应注意外阴部的清洁卫生,每天冲洗会阴部1~2次,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
(3)鼓励患儿多饮水,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供给足够的热能、丰富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4)对症治疗。对高热、头痛、腰痛的患儿应给予解热镇痛剂缓解症状。对尿路刺激症状明显者,可用阿托品、山莨菪碱等抗胆碱药物治疗或口服碳酸氢钠碱化尿液,以减轻尿路刺激症状。
(5)急性感染疗程结束后每月随访1次,连续3个月;复发者3~6个月随访1次,共2年或更长时间。
2.抗菌药物治疗 即选用抗生素的原则。
(1)依据感染部位选择:对肾盂肾炎应选择血浓度高的药物,对膀胱炎应选择尿浓度高的药物。
(2)依据感染途径选择:对上行性感染,首选磺胺类药物治疗。如发热等全身症状明显或属血源性感染,多选用青霉素类、氨基糖甙类或头孢菌素类单独或联合治疗。
(3)根据尿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同时结合临床疗效选用抗生素。
(4)选用在肾组织、尿液、血液中都应有较高浓度的药物。
(5)选用的药物抗菌能力强、抗菌谱广,最好能用强效杀菌药,且不易使细菌产生耐药菌株。
(6)选用对肾功能损害小的药物。
3.泌尿道感染的治疗
(1)症状性泌尿道感染的治疗:对单纯性泌尿道感染,在进行尿细菌培养后,初治首选复方磺胺异恶唑,连用7~10天,待尿细菌培养结果出来后依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对上尿路感染或有尿路畸形患儿,在进行尿细菌培养后,一般选用两种抗菌药物,疗程共10~14天。治疗开始后应连续3天送尿细菌培养,若24小时后尿培养阴转,表示所用药物有效,否则按尿培养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停药1周后复查尿培养一次。
(2)无症状菌尿的治疗:单纯无症状菌尿一般无需治疗。如果合并尿路梗阻、膀胱输尿管反流或存在其他尿路畸形,或既往感染使肾脏留有陈旧性瘢痕者,则应积极选用抗生素进行治疗。疗程7~14天,然后给予小剂量抗菌药物预防,直至尿路畸形被矫治为止。
(3)再发泌尿道感染的治疗:多在停药后6个月内发生。治疗主要在进行尿细菌培养后选用2种抗菌药物治疗,疗程10~14天为宜,然后给予小剂量药物维持,以防再发。
4.矫治尿路畸形 对有先天尿路畸形的患儿,应积极矫治。
四、预后
急性泌尿道感染经合理抗菌治疗,多数于数日内症状消失或者治愈,但有近50%患儿可复发或者再感染。再发病例多伴有尿路畸形,其中以膀胱输尿管反流最常见。膀胱输尿管反流与肾瘢痕关系密切,肾瘢痕的形成是影响儿童泌尿道感染预后的最重要因素。肾瘢痕在学龄期儿童最易形成,如果肾瘢痕引起高血压,不能被有效控制,那么可最终发展为慢性肾衰竭。
五、预防
(1)注意个人卫生,不穿紧身内裤,勤洗外阴以防止细菌入侵。勤洗澡,勤换内衣。鼓励淋浴,减少盆浴。
(2)尽可能缩短小儿穿开裆裤的时间。婴幼儿用的毛巾与脸盆应和大人的分开。
(3)大便后用纸由前向后擦,且每次大便后应清洗臀部。
(4)预防和治疗各种肠道疾病和传染病,彻底治疗蛲虫病。
(5)平时多饮开水,增加尿的排泄,冲洗尿路。尽量别让小儿憋尿。
(6)及时矫治尿路畸形,防止尿路梗阻和肾瘢痕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