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症状
食欲低下
案例
4岁的阳阳从小就胃口不好、食欲低下,吃饭喜欢边吃边玩,还特别喜欢吃糖和饮料,最近两天感冒了,胃口就更差了,这可急坏了爷爷和奶奶。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家长和老师应该怎么办呢?
一、病因
1.全身器质性疾病 ①急慢性感染性疾病。②消化系统疾病: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是食欲不振的常见原因。③寄生虫病:蛔虫等刺激肠道,消耗营养,分泌毒素排泄代谢产物,引起肠功能紊乱。④心脏、肾脏疾病。⑤代谢及内分泌疾病。⑥营养缺乏疾病如缺铁性贫血、维生素缺乏症和锌缺乏均可影响胃肠功能。
2.不良习惯 ①缺乏科学喂养知识:辅食添加过晚等。②父母强迫小儿进食。③吃饭不定时,吃零食过多,扰乱了消化吸收的固有规律,消化能力减低使食欲降低。④摄入的食物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不合理搭配。⑤环境影响:父母自身饮食行为、气候等。
3.药物影响 如磺胺类、红霉素、氨茶碱、水杨酸类制剂等。
4.其他 有时小儿的食欲可周期性轻度增减,多系生理现象。
二、诊断
1.年龄 ①1岁以下的小儿,尤其是新生儿有明显食欲低下,多为疾病所致,如败血症、结核病、佝偻病和各种营养缺乏等。②幼儿及年长儿应注意不良的饮食习惯和情绪因素。
2.食欲减退的程度 ①轻度食欲低下可能是不良习惯所致。②严重食欲减退或厌食则常提示有潜在疾病存在。
3.有无伴随症状 ①轻度食欲不良,但小儿活泼、愉快、精神饱满,无其他伴随症状者,多为正常。②伴有疲倦、精神萎靡、低热者,多系结核或其他感染。③伴有腹痛和便血者应注意胃、十二指肠溃疡,寄生虫等。④伴有偏食、皮肤苍白、无力等症状,应考虑营养性贫血。⑤如患儿反应迟钝、皮肤粗糙、特殊面容,应注意甲状腺功能低下。
4.家庭环境情况 ①有的家庭对子女过分溺爱,采用诱骗、多给零食等方法,企图让小儿多吃,结果适得其反,使小儿产生逆反心理而厌食。②小儿情绪不愉快,家长对子女不关心,也可影响小儿食欲。
5.药物影响 服用药物的不良反应引起。
三、治疗
1.病因治疗 有明显食欲减退者,必须查明病因,给予及时纠正或治疗,以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
2.对症治疗 可给予助消化药物和维生素。
3.其他 中医推拿、中药开胃健脾等。
四、预防
1.增加抚养者的喂养知识
(1)婴儿味觉形成的关键期在4~6个月,对食物质地的接受有敏感期,为生后6~7个月,及时添加泥糊状食品。
(2)有学者认为断母乳时间过晚也可导致小儿食欲低下。
2.父母正确的喂养行为 父母不能因过分担忧小儿营养不够或不够胖,采用打骂、哄骗、威胁等方法强迫小儿进食。
3.养成小儿良好的进食习惯 吃饭定时、定点,零食适量。
4.膳食搭配合理 膳食食物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合理搭配。
5.良好的饮食环境及生活环境 父母自身的表率作用,环境温度适宜等。
6.其他 积极治疗原发性疾病。
呕 吐
案例
4岁的晶晶最近一个月吃饭时经常会有恶心、干呕,甚至会把吃的东西都吐出来,这是怎么回事呢?是否需要治疗呢?
一、症状表现
1.呕吐类型(三型)
(1)溢乳:发生在小婴儿。由于小婴儿的胃呈水平位,胃部肌肉发育未完善,贲门松弛,因而会在哺乳过多、过快或吃奶时吞入过多空气,常在吃奶后自口角溢出少量奶汁。这不是病态,对婴儿健康影响不大。
(2)普通呕吐:呕吐前常有恶心,然后发生呕吐。连续吐或反复呕吐者都是病态,多见于胃肠道感染者。
(3)喷射性呕吐:呕吐前多不恶心,但呕吐时大量的胃内容物突然经口腔、有时同时从鼻腔喷涌而出。可见于小婴儿吞咽大量空气、幽门梗阻及各种原因引起的颅内压增高。
2.呕吐时间和呕吐物的性质
(1)上部胃肠道梗阻和腹泻病时,多在疾病早期发生呕吐。
(2)下部胃肠道梗阻和肾衰竭,呕吐通常出现在疾病的晚期,并且下部肠道梗阻时,可吐出粪便,呕吐物有粪味。
(3)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引起的呕吐在喂奶后很快发生。
(4)溃疡病并发部分幽门梗阻时,多在饭后6~12小时呕吐。
(5)肥厚性幽门狭窄虽呕吐严重,但只吐奶,不吐胆汁;十二指肠下部梗阻则呕吐胆汁。
(6)呕吐剧烈时,呕吐物可带血或咖啡渣样物,吐出胃内容物多带酸味。
二、诊断
1.病史
(1)年龄:①出生后数小时至1~2天内发生呕吐者,虽绝大多数属内科性呕吐,但出生两天内反复呕吐,外科性疾病也占有相当比例。②新生儿和小婴儿呕吐的最常见原因是由于喂养不当,如喂奶过多或咽下空气过多,使胃过于膨胀。③婴儿呕吐除喂养不当外,还应考虑肠道外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中耳炎等)引起呕吐。④儿童呕吐可能为进食不洁引起胃炎所致。
(2)呕吐与进食的关系:有无不洁饮食史、误服药物、毒物史、有无脑外伤史等。
(3)呕吐特征:①精神性呕吐可无恶心或仅有轻微恶心,呕吐并不费力。②在颅内病变颅内压增高时,呕吐呈现喷射状。
(4)呕吐物性质:①呕吐物为奶汁、奶凝块、食物而无胆汁,多见于贲门失迟缓、幽门痉挛及梗阻。②呕吐物含有胆汁多见于呕吐剧烈者、高位小肠梗阻及胆道蛔虫症。③呕吐物带粪质则多见于下段或更低位的肠梗阻。
(5)排便情况:①肠道有完全性肠梗阻时,包括肛门闭锁,则无大便排出。②在新生儿期,如十二指肠以下发生梗阻,粪便不混有胆汁,仅排出少量干燥的白色大便(正常应为深绿色黏稠胎粪,如为部分性肠梗阻也可排出正常胎粪)。
(6)其他伴随症状:①呕吐伴腹泻多见于胃肠道感染性疾病。②呕吐伴发热时,应注意急性感染。③呕吐伴剧烈头痛应注意颅内高压症。
2.体征 全面查体,应注意病儿的一般精神状态,有无脱水。
3.实验室检查 粪、尿常规和血常规检查。
4.特殊检查 腹部X线透视或平片、胃肠钡餐透视或摄片,脑超声波、脑血管造影、CT等检查。
三、治疗
积极寻找病因、处理原发病;注意饮食;纠正脱水及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药物治疗;针灸疗法、中医治疗。
四、预防及护理
1.护理 少量多次进食以减少对呕吐的刺激,小儿发生呕吐时应将其头侧向一边,以防呕吐物吸入呼吸道引起窒息。
2.合理喂养 小婴儿喂奶后应给予拍背至打嗝后再放下,防止宝宝溢奶。
3.预防 预防感染,增强免疫力。
腹 痛
案例
圆圆今天在玩耍的时候突然抱着肚子喊痛,也没拉肚子,怎么回事呢?若不去医院,怎么处理一下好呢?
一、病因
引起腹痛的原因很多,按发作的急缓可分为急性腹痛和慢性、复发性腹痛。腹痛的急性发作又可分为需外科治疗的急腹症、内科病及腹外疾病。根据腹痛的部位可区别、判断腹痛的病因是属于腹内脏器疾病或腹外脏器疾病。
二、诊断
临床诊断比较复杂,首先应判断小儿是否有腹痛,然后,确定腹内疾病还是腹外疾病,判断腹痛为外科性或内科性,确定腹痛部位与疾病的关系。另外,还需要一定的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其他特殊检查来确诊。
三、治疗原则
一旦确定腹痛的病因后,有针对性地给予相应治疗。
对于外科性腹痛,密切观察病儿全身及腹痛表现,采用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抗感染等处理。有手术指征时及时行手术治疗。
腹 胀
案例
这几天宝宝肚子鼓鼓的,也没大便,给他吃了点益生菌也不起作用,怎么回事呢?
一、病因
1.疾病因素 ①胃肠道疾病;②肝、胆及胰腺疾病,如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胰腺炎等;③腹膜疾病如急性腹膜炎、结核性腹膜炎等,可引起反射性肠道功能抑制或因粘连性肠梗阻而发生腹胀气;④急性感染性疾病;⑤心血管疾病;⑥其他如手术后、哮喘病、药物反应、甲状腺功能低下等。
2.饮食 了解饮食成分有助于诊断胃肠胀气的原因,如过多摄入富含不易吸收的低聚糖食物(如豆类、花生、薯类等),易引起胀气。
二、临床表现
腹胀气的病儿可呈急性或慢性病容,腹部膨隆常高出剑突,严重的腹胀可影响病儿呼吸,不能平卧。
三、诊断
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及临床检查来确诊。主要症状有以下几种。
1.嗳气 胃肠胀气的常见症状,多见于慢性胃炎、幽门梗阻、消化性溃疡等。
2.腹痛 ①腹胀气伴有全腹剧痛者,应考虑急性腹膜炎、机械性肠梗阻、肠系膜血管病等;②腹胀伴上腹痛应注意有消化性溃疡的可能,腹胀伴有右上腹痛者可能为肝脏疾病;③肛门排气可使腹胀缓解者,可能为结肠脾曲积气。
3.肛门排气 ①腹胀伴有肛门排气,并可获得暂时缓解者,多见于结肠胀气、便秘、肠功能紊乱等;②腹胀而肛门停止排气为肠梗阻的征象。
4.其他 ①胃肠胀气伴有呕吐者常见于上部肠道梗阻、腹膜炎及肝胆疾病;②伴有腹泻多见于肠道感染、结肠过敏、肠道菌群失调、吸收不良综合征、慢性肝病等;③气胀伴有便秘者,多见于习惯性便秘、肠梗阻、先天性巨结肠等。
四、治疗
主要是病因治疗、对症治疗、外科治疗。
五、护理
1.禁食 在腹胀持续存在且进食后腹胀加重或有胃滞留和上消化道出血时宜禁食,至症状好转后及时喂养。
2.按摩治疗 双手搓热,掌心对准肚脐,顺时针揉腹10分钟,每日2~3次;足心正中至接近足跟处,为大肠、小肠区,用指腹揉搓该部位至发热,每日2~3次。
六、预防
合理膳食,预防感染,增加免疫力等。
便 秘
案例
亮亮经常2~3天才大便一次,并且每次都很困难,大便干结,这属于便秘吗?怎么处理一下呢?
便秘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①排便次数过少。正常饮食情况下,排便次数为每日1~2次或2~3日排便一次,如果排便次数每周少于3次可视为排便次数过少,严重者可2~4周排便一次。②排便时间延长或排便困难。重者每次排便时间可长达30分钟以上,合并肛裂者可伴有肛门疼痛或便血。③粪便干结。由于排便次数减少,结肠内容物水分吸收过多,导致大便呈干块状,使排便进一步困难。④排便费力。便后有排便不尽的感觉。
一、病因
引起便秘的病因较多,包括有肠道本身的疾病、全身性疾病以及神经系统病变等。小儿便秘的病因中大多是由于饮食不当或排便习惯不良或缺乏良好的排便训练导致的。
二、临床表现
便秘的临床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燥,排便费力,伴排便痛。
(1)小婴儿多在排便时哭闹不安,排便过程延长,有时排便带血。
(2)年长儿多数左下腹痛,有时呈痉挛性疼痛难忍。左下腹触痛,有时可触及坚硬粪块。
(3)便秘日久者,可伴有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因摄入饮食不足可发生营养不良而使便秘进一步加重。
(4)长期便秘可发生肛裂,表现为排便时有明显的肛门痛,疼痛可反射性,排便过程中途停顿,粪便过久滞留于结肠内,更加干燥,进一步加重便秘,形成恶性循环,可继发痔疮和直肠脱垂。
三、便秘的临床检查
①直肠指检;②胃肠X线钡剂造影:包括胃肠道钡餐和灌肠检查;③腰椎X线造影:注意有无脊柱裂和椎体畸形;④内镜检查;⑤肛管直肠测压术;⑥排便造影检查;⑦肌电图检查;⑧结肠传输时间测定;⑨B型超声检查;⑩CT或磁共振检查。
四、治疗
(1)饮食管理:对不存在肠道狭窄等器质性病变的便秘小儿,饮食疗法是治疗便秘的首选方法。
(2)药物治疗:凡经过上述治疗有效的病儿,须慎用药物治疗。
(3)中医治疗。
(4)外科治疗。
五、预防
1.饮食管理
(1)幼儿膳食中应增加含纤维素较多的蔬菜和水果,适当食用粗糙多渣的杂粮,如玉米、薯类等。
(2)营养不良的小儿如有便秘,要注意补充营养,营养状况好转后,腹部肌肉力量增加,肠管推动粪便前进的力量增强,有利于排便。
2.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
(1)3个月以上的婴儿应训练每日在固定的时间排便。
(2)3岁以上的小儿在早餐和午餐后,让小儿坐盆或用排便椅坐5~15分钟,同时摆好适当的脚姿势支持身体,作为条件反射的信号,从而养成良好的排便规律。
(3)小儿有便意时,成人不应忽视,更不能强行压制,应尽量使小儿排便的环境和排便姿势方便舒适,免得抑制便意,破坏排便习惯。
3.药物 合理使用通便药物,积极治疗原发病。
腹 泻
案例
最近丽丽每天3次大便,很稀,但精神还挺好,这是腹泻吗?
腹泻是指排便次数较平时突然增多或逐渐增多,粪质稀薄,水分增加。
一、病因和临床表现
1.流行病学史 应详细询问腹泻儿童的年龄、性别、居住环境、散发或集体、地方性或流行性、季节、近期有无腹泻病接触史等。病毒性腹泻常在秋冬季流行,细菌性腹泻则多发生在夏季。
2.过去用药情况 尤其是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的体弱儿更应予以关注。
3.粪便的性质 了解粪便的性质有助于病因诊断。
(1)饥饿性腹泻:粪便黏液多、粪质少、色深绿,见于长期饥饿或母乳不足的婴儿。
(2)糖(淀粉)过多:粪便呈深棕色、水样泡沫状,呈酸性反应,表示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
(3)脂肪消化不良:粪便为淡黄色、液状、量多、发亮,在尿布上油腻不易洗掉。
(4)小肠炎:粪质稀甚至水样或蛋花汤样,常见肉眼黏液脓血。病毒性肠炎粪便多为白米汤样或蛋花汤样。
(5)结肠炎:常为黏液、脓血便。
(6)血便:鲜血水样或果酱样粪便,腥臭味并发热、腹痛、腹胀者应考虑为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粪质极少,伴有阵发性腹痛者应考虑肠套叠。阿米巴痢疾便以血便为主,并有大量黏液。
4.其他胃肠道症状
(1)腹痛:腹痛突出以渗出性腹泻和侵袭性腹泻多见。腹痛的部位可能提示病变的部位,如小肠病变的疼痛位于脐周或右下腹(回肠);结肠病变的疼痛多位于下腹部;直肠受累则多有里急后重。腹泻不伴有腹痛,提示非炎症性肠功能紊乱。
(2)呕吐:吐出物多系不消化物,严重时吃什么吐什么。严重酸中毒时可吐咖啡渣样物。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呕吐常发生在腹泻之前,腹泻出现后呕吐可持续1~2天停止。
5.发热 各种肠炎可有不同程度发热。
二、治疗
腹泻病的治疗原则包括预防脱水、纠正脱水、继续饮食、合理用药。
三、预防
(1)合理喂养:喂养食物适宜,食物喂养量适当,合理添加辅食。
(2)预防感染,增强免疫力。
便 血
案例
最近一个月兜兜瘦了,大便也有些黑,妈妈去医院化验了他的大便,医生说大便有隐血,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病因
便血的主要病因:①肠道血循环障碍;②胃肠黏膜损伤;③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如胃肠道感染、中毒、缺氧等均可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改变而致消化道出血;④出凝血功能障碍等。
二、临床表现
便血主要表现为肛门排出血便,出血量少者,临床上无症状,仅有排便异常,检查粪便有潜血阳性。长期少量反复出血可导致病儿出现贫血,疲乏无力,甚至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突然大量快速出血则可引起失血性休克,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血压下降,心音低钝无力,脉搏细弱不易触及,皮肤黏膜苍白、甚至发绀,四肢发凉伴发钳,尿量明显减少甚至无尿,中心静脉压下降。出血后病儿常有3~5天的发热,一般在39℃以下。
三、治疗
(1)病因治疗:针对便血的不同病因进行相应的处理,一般都能治愈便血。
(2)对症治疗:病儿安静卧床休息,进流质或软食,新生儿注意保温,给予止血剂等。
(3)内镜治疗。
(4)介入性治疗。
(5)外科手术治疗。
四、预防
(1)合理膳食,保持大便通畅。
(2)预防感染,增强免疫力。
(3)积极治疗原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