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文书史——从韩国汉文文献看近世中国》简介
《同文书史——从韩国汉文文献看近世中国》这本书是由王鑫磊创作的,《同文书史——从韩国汉文文献看近世中国》共有55章节
1
亚洲艺术、宗教与历史研究丛书
编辑说明 一,本丛书收录有关亚洲艺术、宗教与历史研究各个领域的学术著作,尤其鼓励跨越艺术、宗教与历史多领域进行综合研究的年轻学者的学术著作。 二,本丛书收录有整...
2
序
20世纪的中国学术因为有甲骨文字、秦汉简牍、敦煌遗书以及明清档案四大史料的发现而呈现出异彩,成为学界所津津乐道之大事。其实对东亚诸国汉文资料的发掘的重要性现在看...
3
绪 论
...
4
引言:“书同文”的东亚与“汉字文化圈”
中国、朝鲜半岛(包括今韩国及朝鲜)、越南、日本等一些属于广义上的“东亚”的国家和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都将汉字作为主要的书写记录文字,这一现象被称为“书同...
5
一 同文书史:“书同文”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意义
东亚的不同国家和地区同时保留下大量用汉字书写的文献资料,这是东亚“书同文”的历史为我们留下的最重要遗产,从微观的角度看,这些文献是不同国家和地区对自身历史的记录...
6
二 异域之眼:周边国家汉文文献整理和研究现状
中国学者在提到周边国家汉文文献的价值时,往往都会不约而同地提到“异域之眼”,所谓“异域之眼”指的是外国人观察中国的眼光,这种眼光和中国人的眼光不同,因而能够为我...
7
三 以邻为镜:朝鲜半岛汉文文献与中国历史研究
在中国周边的诸多“他者”中,朝鲜半岛是一个最重要的存在,它在历史上和中国的关系最密切,而且所保留的汉文文献资料也是最多的。更为关键的是,当前韩国在本国历史文献的...
8
四 本书旨趣:东亚互动视野下的近世中国
将东亚看作一个互动交流的地域系统,将中国放进这个系统当中去考察其历史和文化问题,进而达到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新的认知,基于这样的考量,在传统的利用中国自身文献资料进...
9
附 韩国文献资料数据库网站简介
历史研究得以展开的最基本前提是史料的获取,利用朝鲜半岛留存汉文文献来研究中国历史,同样存在一个史料获取的问题。幸运的是,大量留存在韩国的朝鲜半岛汉文文献,都得到...
10
附表一 “古典翻译丛书数据库”所收书目一览
①此即宋代中国人徐兢所著《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并非朝鲜半岛历史文献。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注释】 [1]李睟光、冯克宽两人的诗句,收在李睟...
11
第一章 儒学交涉:16世纪中后期朝鲜人眼中的中国学术
...
12
引 言
从东亚的视角来考察儒学的历史,大概可以发现这样一个情况:发源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儒学,通过东亚地域间的国际交往和人员往来,借助于东亚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书同文”的历史...
13
第一节 许篈及其《朝天记》简介
这里要提到的文献叫做《朝天记》,出自一个名叫许篈(1551—1588)的朝鲜士人之手。1574年,许篈作为朝鲜王朝派往明朝的使臣来到中国,回国后将自己的所见所闻...
14
第二节 阳明异端:许篈与中国士人的学术论争
有韩国学者研究指出,王阳明的学说传入朝鲜相当早,大约在其《传习录》出版后的第三年(1521),朝鲜就有了关于这部书的讨论[15],而此后阳明学说一直受到朝鲜士人...
15
第三节 足征难循:朝鲜王朝对明朝薛瑄从祀的反应
前已述及,许篈在中国之行中有两大关注点,一是阳明学的情况,二是王阳明从祀的问题,这两点在其与中国士人的交流中都已经得到充分的体现,其中关于王阳明从祀一事,还经历...
16
小 结
许篈1574年的这一次使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说是一次学术考察,而其主要的考察对象,就是当时中国和朝鲜儒学界存在的最大差异——阳明心学,特别是阳明心学在中国的...
17
第二章 中华名分:从卢以渐《随槎录》看朝鲜的小中华意识
...
18
引 言
公元1780年(清乾隆四十五年,朝鲜正祖四年)农历五月,朝鲜王朝向清朝派遣了一支进贺兼谢恩使团,其主要目的是进贺乾隆皇帝七十岁寿辰。该使团正使为朴明源、副使郑元...
19
第一节 《热河日记》姊妹篇:卢以渐及其《随槎录》简介
1.卢以渐其人 卢以渐(1720—1788),字士鸿,号楸山,本贯万顷[9]。万顷卢氏一族历史上,曾出现卢应晥、卢应晫、卢应晧三兄弟于“壬辰倭乱”(即1594年...
20
第二节 《随槎录》所见史料举要
1.永远恭顺、自然获福:有关六世班禅朝觐乾隆的记载 朝鲜使臣一行到热河进贺期间,在乾隆的授命和清朝礼部的安排下,进见了当时正在热河朝觐的六世班禅额尔德尼,从卢以...
21
第三节 万里他国无事往还:“排清”士人卢以渐眼中的中国之行
先来看一条1780年五月二十四日朝鲜使团一行渡鸭绿江的记载: 各务差员及本府吏校皆拜辞于船头,吾所守厅通引拜别而语曰:“万里他国无事往还。”闻其言始觉有远行之意...
22
第四节 尊周思明、北学思想与小中华意识
1.尊周思明与北学思想 综合各方面情况,我们不难看出,卢以渐无疑是一个深受“尊周思明”思想影响的人物。另一方面,就朴趾源而言,一般都公认他是朝鲜“北学派”的代表...
23
小 结
朝鲜王朝的小中华意识这样一个议题,自其产生开始就和中国传统文化东传朝鲜有关,其背后也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中国文化对于朝鲜半岛的影响,但是,当我们站在中国的立场...
24
第三章 文化比赛:在朝鲜和日本之间寻找“中国”
...
25
引 言
将东亚作为研究的大背景,产生一个学术视角的转换,即从传统的关注东亚的一个个单一国家的历史,转向国与国之间互动的研究。传统的中韩关系史、中日关系史研究,比较接近这...
26
第一节 朝鲜时代赴日通信使概说、文献及问题
1.通信使概说 历史上朝鲜半岛与日本列岛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尤其是李氏朝鲜王朝建立的15世纪之后,有关两者往来情况的文献记载开始成系统地出现。从朝鲜王朝实录的...
27
第二节 通信使文献中有关中国材料举例
和目前的研究取向与出版状况相联系的,是一个通信使文献史料价值尚未被充分开发的问题。所谓的价值开发,一方面是想说日韩学者如果能够跳出仅从善邻友好的层面展开研究的局...
28
第三节 个案研究一:申维瀚《海游录》浅探
申维瀚的《海游录》是朝鲜通信使文献中最知名的文本之一。该文献有很多不同的版本留存,包括:文集本(《韩国文集丛刊》中申维瀚《青泉集》收录的《海槎东游录》和《海游见...
29
第四节 个案研究二:洪景海《随槎日录》浅探
相对于申维瀚的《海游录》,洪景海的《随槎日录》是一部知名度较低的通信使文献,在朝鲜时代所编通信使文献集《海行总载》中甚至没有收录该文献,而林基中在编《燕行录全集...
30
第五节 批评与回应:朝、日文化比赛的一个侧面
在通信使行的时代,当朝鲜士人面对日本的时候,有一种十分明显的文化优越心理,这种心理来自朝鲜人对自己继承中华文化传统的自豪感,他们将日本看做是化外之地、蛮夷之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