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趣:东亚互动视野下的近世中国

四 本书旨趣:东亚互动视野下的近世中国

将东亚看作一个互动交流的地域系统,将中国放进这个系统当中去考察其历史和文化问题,进而达到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新的认知,基于这样的考量,在传统的利用中国自身文献资料进行研究之外,侧重发掘和利用周边国家和地区所留存有关中国的历史文献展开研究和讨论,这是笔者近年来致力的方向。而在众多的“周边”之中,笔者选择以文献数量、质量情况相对来说均属最优的朝鲜半岛为对象,从研究时段上来说,则将重心放在对近世以来的中国,由此形成了一些具体的个案研究成果。通过呈现这些个案研究,为东亚互动视野下研究中国历史这一方法提供有限的注解,是为本书之旨趣。

本书以五个章节分别呈现五项个案研究。

第一章节为“儒学交涉:16世纪中后期朝鲜士人眼中的中国学术”。儒学是一个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到东亚世界的学术传统,而东亚各国的儒学又都有各自的发展脉络。该章节以因朝贡活动来到中国朝鲜士人许篈与中国士人的学术交流为考察对象,讨论其中所折射出的中朝两国知识分子儒学观念的异同,特别是两者关于阳明心学的学术论争。同时,该章节还涉及明朝薛瑄从祀孔庙一事在朝鲜激起的连锁反应及其对朝鲜孔庙从祀制度的影响,并由此展开对孔庙从祀传统在中朝两国间的因承和断裂问题的讨论。

第二章为“中华名分:从卢以渐《随槎录》看朝鲜的小中华意识”。朝鲜的小中华意识是被学者讨论颇多的话题,它不仅关系到朝鲜半岛的历史文化心态,更是一个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布和影响有关的问题。该章节通过对一个具体的文献——卢以渐《随槎录》的解读和分析,一方面介绍这一文献的史料价值,另一方面呈现清代中期(乾隆年间)朝鲜半岛士人群体中“华夷观”与“北学思想”并存的复杂状态,探讨其背后与小中华意识的深层联系,并由此对朝鲜王朝的小中华意识提出一些新的看法。

第三章为“文化比赛:在朝鲜和日本之间寻找‘中国’”。“文化比赛”的提法,出自葛兆光教授关于朝鲜通信使文献的论文[72]。本章节的讨论同样也是围绕朝鲜通信使文献展开,首先介绍通信使文献的基本情况和研究现状,其次选取两个具体的通信使文献文本——申维瀚《海游录》和洪景海《随槎日录》展开分析和讨论,最后从中国是“不在场的在场者”的这样一个角度,对通信使文献这一朝日之间的历史文献之于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价值提出自己的理解。

第四章为“远邻安南:17世纪滞日朝鲜人赵完璧的安南之行”。该章节将通过朝鲜半岛历史上的文人记述,将视线投射到遥远的安南,展现出历史上朝鲜半岛与安南之间的文化关联的一个侧面。17世纪朝鲜人赵完璧的安南之行,是朝鲜半岛与安南之间人员往来、文化互动和知识传播的一个生动案例,也反映出当时东亚世界内部包括朝鲜、日本、琉球、吕宋之间交通的广阔图景。在呈现东亚文化交流图景的同时,笔者还将考察重点放到这一事件背后“隐身的中国”的问题,尝试讨论中国因素在其中的体现。

第五章为“近代转型:19世纪末朝鲜对中日两国的观察”。19世纪末,东亚世界受到西方的冲击而进入向现代化转变的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朝鲜半岛的现代化步伐明显滞后于中日两国。意识到这一点的朝鲜王朝转而向中日两国寻求经验,几乎在同时分别向两国派出了或学习、或考察的团队,参与其中的人员及其留下的相关记录,为我们提供了有关中日两国现代化改革场景的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不仅可以带我们进入历史的实景之中,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比较研究东亚三国现代化历史新视角和可能性。

这五个章节虽然主题各异,但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那就是所有个案研究所依据的主体资料都是朝鲜半岛所留存的汉文文献。这些利用朝鲜半岛历史文献所展开的研究,一方面与朝鲜半岛的历史有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也都和中国的历史、文化问题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不仅如此,其中一些个案甚至不限于中韩两者互动的范畴,而是扩展到包括日本、安南在内的更大的东亚地域范围内的互动。有鉴于此,这些个案的呈现,能够很好地传递笔者希望表达的两个主要观点:一是朝鲜半岛留存的汉文历史文献对近世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二是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应该将视野放宽到东亚,从东亚去观察中国,同时由中国来理解东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