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讨论

四、讨论

由上文可知,高考成绩的群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总体来说,经济发达区域考生的高考成绩表现显著优于经济相对落后区域的考生,重点中学考生的高考成绩表现显著优于普通中学(以二、三类学校为主的中学,下同)的考生,城镇考生的高考成绩表现显著优于农村考生。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以下三个因素尤其值得关注。

首先,基础教育公共投入不足。目前,世界平均教育投入水平约占GDP的7%,其中发达国家约占9%,欠发达国家约占4.1%。我国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百分之四。”然而到2008年,这一比例也才达到3.48%。在教育投入水平相对偏低的情况下,由于经济基数的差异,经济薄弱区域及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总量更显不足,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就越来越大,其直接表现就是高考成绩的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因此,在当前条件下,急需首先保证经济薄弱区域和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总量,加大教育支持,以缓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教育失衡。

其次,等级化的学校制度加剧了各群体的不平衡。20世纪50年代,为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目标,我国实行等级化的学校制度,集中力量构造一个“小宝塔”。高中教育的重点学校制度沿袭至今。在重点学校制度下,经费、师资、生源等教育资源都按学校等级分配,考入不同等级的中学相当于拿到了不同档次的高校入场券。为谋取优质的教育资源,城市学生竞相择校,学校之间的高考攀比之风愈演愈烈;有条件的农村学生和优秀教师则竞相涌向城市学校,致使城乡之间的教育分化更加严重。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笔者认为,在高中教育走向全面普及的阶段,公办的高中教育应该更多地被定性为“公共产品”。高中教育应打破等级化的学校制度,全面保障每位学生平等地享有公共教育资源,从而抑制择校、攀比等不良之风,加快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再次,普通中学和农村考生在适应新高考的过程中更显弱势。从高考的结果看,不同学校考生和城乡考生在三个认知目标层次上的得分率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领会层次的得分率差异相对较小,而在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层次的得分率差异则相对较大。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考命题对学生开拓创新、灵活应用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适应高考改革的过程中,人数众多的普通中学和农村学生更显弱势。对此,笔者认为,高考命题在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的同时,需适当考虑众多学校的实际情况和考生的实际水平,慎重把握改革的力度和步伐,稳步推进,使新高考与新课改实现良性互动。

综上所述,高考作为一项选拔性考试,虽能在命题、考试、阅卷等环节建立对所有考生相对公平、标准的竞争平台,却很难对薄弱区域单向施力调控。因此,高考改革要与社会均衡发展改革共同推进,和谐发展。只有加大教育投入,消除学校等级,减小城乡差距,同时慎重把握高考改革的步伐,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高考各群体间不应有的显著差异,从而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臧兴兵,沈红.公共教育投入与人力资源强国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4):26-33.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EB/OL].http://www.edu.cn/jywx_9332/20100121/t20100121_443627.shtml,1993-02-13/2010-11-29.

[3]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关于2008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040/201001/78259.html,2009-11-10/2010-11-29.

[4]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和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9-92.

[5]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2010-07-29/2010-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