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一)背景
2005年,国家安排普通高校计划招生475万人,到2010年,计划数已高达657万人,要填报志愿的考生将达800万左右。由于受到院校多、数据杂、时间紧等因素的困扰,绝大多数考生和家长又是首次接触志愿填报,毫无填报经验,不管哪个批次,不管成绩公布前还是公布后,考生和家长都感觉无从下手,不知所措。正如有人所说,志愿填报是考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开卷高考”。
即使考生和家长完成了这份“高考试卷”,又会担心所填志愿过高未能被投档,或者担心所填志愿过低浪费了来之不易的高考分数。这种担心不无道理,报而不投、高分低录、弃入重考等现象屡见不鲜。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定位不准。进入高中后,考生整日忙于应付大量的作业和练习,到了高三年级,紧张的复习迎考又使他们无暇考虑其他事情。对于选择到什么大学学习,选择什么专业深造,考生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等到填报高校志愿的关键时刻,面对数百所高校就显得紧张慌乱,觉得无从下手,往往凭主观愿望选报院校和选择专业。结果,由于定位不准,某些本来能够被录取的考生因选报志愿不当而落选。
(2)数据不全。由于种种原因,个别考生没有全部征订志愿填报必备的几本书籍,其家长在志愿填报期间还在咨询能否购买到未征订的书籍。书籍齐全的考生,又因参考数据过多,索性参考个别院校上一年的数据草率填报志愿,甚至极少部分考生不知如何使用书籍的参考数据,致使所填志愿全部落空。
(3)规则不懂。有的家长文化水平比较低,对于高校志愿填报规则根本不懂,同时对于报考哪些院校及专业,也完全由子女自己决定。考生刚完成紧张的高中阶段学业,对高校和专业情况及填报规则不甚了解,需要家长的正确指导。所以家长撒手不管的做法不利于考生正确填报志愿,也不利于国家选拔、培养人才。
(4)研究不够。现在的考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多数家长是首次接触志愿填报工作,在指导孩子志愿填报前,又没有用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专门研究。即便做了一些研究,在高度、深度、精度等方面都有欠缺。作为学校,“重产品生产,轻售后服务”的现象普遍存在;而出于个人意愿、能够科学合理指导考生填报志愿的教师又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二)意义
科学有效地填报高校志愿,对国家、对家庭,特别是对考生至关重要。
(1)就国家而言,每年设立的招生计划,是根据高校科学发展规划、并将其教育资源合理利用的前提下制定的。考生弃入重考,势必使得高校入学新生减少、高校生均教育成本增加,造成高校教育资源浪费。
(2)就家庭而言,子女今后的健康发展是家庭未来的希望。特别是普通家庭,很多家长将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期待子女十年寒窗后能考入更好的学校。如果志愿填报出现严重失误,造成报而不投、高分低录或弃入重考,家长将遗憾终身。
(3)就考生而言,高校志愿填报是否合适,不仅影响考生的升学,还会影响考生入学后的学习动机,甚至会影响其今后事业的发展。
(三)思路
当前网络和书籍中,都能查到许多专家介绍的志愿填报方法,但参照该方法考生还是不知如何填报,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关键在于专家们只采用理论分析法,这种方法比较抽象,没有结合具体分数名次进行量化处理,对于初次接触志愿填报的人来说,无法理解,或者有所理解却无法应用。因此,指导考生合理高效填报志愿必须结合数据,特别是考生本人的成绩名次。
在志愿填报前将可选的数百所高校按照以往的投档分数进行有序排列,明确考生成绩与哪段区域的院校投档线相当,填报时尽量回避前面高分段院校,这种填报思路将会大大提高被院校投档的可能性。
同样,在考虑专业时,也采用将上年专业平均分进行排序,明确考生成绩与哪段区域的专业平均分相当。选择时少选前面高分段专业,这样所选的专业被录取的可能性就大。
基于这种考虑,我们不妨将大量的数据排序处理过程交给高速运行的计算机来完成。这一设想若能成功实现,处理繁杂数据的效率将大为提高,而且差错极少。
(四)方法
要让计算机完成数据处理工作,就必须有专门的软件或程序。这种软件运行后输出的参考数据,必须达到定量分析、对比分析和描述性分析的要求。
(1)定量分析。由于少数高校投档分数线存在“大小年”现象,要比较客观地反映院校投档分数线情况,一年数据还不够,至少要三年的数据。因此支持软件运行的数据库必须包含所有院校按科类、分批次前三年或三年以上的数据。
(2)对比分析。参考原始的分数或名次进行对比分析会由于多位数的数值大导致对比难度较大,它的参考价值不高。如果能结合考生当年的分数名次计算出一个数值较小的系数,并且将三年的数据排列在一起,更容易进行对比分析。
(3)描述性分析。参照三年的数据我们确实能够发现院校存在“大小年”的现象,但数据过多,也不便于定性分析。因此,要达到定量到定性的要求,关键一步是将多个数据转化成一个数据。然后,将这个数据重新进行排序,重新排序后的院校按照投档可能性的大小进行分类,分成“可能性极低、可能性一半、可能性较大、可能性极大”四个区间。这样,考生能够被某一区间所选的院校投档的可能性大小就一目了然。同时,若能反映当年的成绩相当于上年的几分,考生选取专业时就会心中有数。
(4)数据来源及软件介绍。要实现以上几种分析方法,必须编制一个专门的软件,并逐步归纳出一套科学有效的志愿填报方法。这就是笔者积极探索的适用于浙江考生的区间筛选法。
该方法适用于2010年参加浙江省高考的文理科考试并达到第三批分数线以上的所有考生。通过软件计算的原始数据均来自浙江省招生权威部门的公开数据,真实可信。
原始数据包括各院校投档的分数线、投档名次号等,内含原始数据的数据库每年都要更新。当年录取工作结束后,都要将各批次、分科类院校的投档分数线、投档名次号等数据录入数据库,供下年使用。软件是笔者用Foxpro语言编制的程序。该程序虽然简单,但打印出的《参考信息》却非常有价值,一张A4纸可打印出与考生高考名次相结合的最多195所高校的前三年投档名次比、参考名次比和建议,还标出该考生的高考成绩相当于上年的几分。因此一张纸就浓缩了近1200个与考生成绩相结合并经排序的重要参考数据,简单、明了、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