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前 言
如何评价汉字,是一个既古老而又现实的问题。
说它古老,是因为它自古就存在。说它现实,却不仅因为它是几乎每个现代中国人都关心乃至需要做出回答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因为它与我国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等诸多方面有着或深或浅、或近或远、或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归结为一句话,就是汉字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是推动四化呢,还是阻碍四化?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这一经典性的评价,对后世影响很大。
“经艺之本”,“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这些论说,指明了文字的工具性,指明了文字传承思想文化的作用,当然不能说是自觉的。既可“垂后”,又可“识古”,自然也就可以为各个时代的“当今”所用。
而“王政之始”一语,则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如果把它跟文字的工具性、传承作用联系并统一起来,则可以理解为文字的产生与生产力发展、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社会分工加细等等历史现象有关。这无疑是正确的。不过,也存在另外的理解,特别是在近现代,有人离开文字的工具性,把汉字理解为与封建社会共始终的东西。于是,随着封建制度及清王朝的动摇、灭亡,汉字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受到怀疑,遇到挑战。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教育不发达,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不少仁人志士去向西方学习。他们中的一些人没有能够从社会政治、经济等根本方面去寻求外国富强、中国落后的原因,而把中国落后的原因简单地归咎于汉字:外国的拼音文字只有几十个字母,易学易用;汉字不仅数量繁多,而且结构复杂,难认、难写。他们的考察还进一步发现,世界其他文字都已由象形、表意发展到表音阶段,只有汉字还停留在表意阶段。因此,废除汉字,实行拼音,成了当时许多革命者的共识,而且似乎形成潮流,从而便有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的切音字运动及相应产生的多种方案,乃至五四时期的“汉字革命”。
今天看来,清末至五四时期对汉字的评价,至少存在两方面的局限:一是夸大了文字关乎国家命运的作用,把社会先进或落后的原因过重地归咎于汉字。这显然不符合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不符合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文字救国论和文字亡国论,都是不能成立的。二是没有能够考察具体文字与具体语言的关系,即没有科学地考察拼音文字所以适应记录某些外国语言,汉字所以适应记录汉语的原因,而以适应于它种文字、它种语言的规律来衡量汉字、汉语。这两个局限对其后几十年乃至对未来一段时间产生的深远影响,绝不可低估。
五四以来的社会实践表明,汉字作为工具,为社会不同的政治集团、势力,不同的阶级、阶层正常而平等地服务,如今正伴同我们进入电子时代。作为工具,只存在人们是否善于使用它的问题,而不存在它是否为人们所用的问题。我们的社会要继续进步、发展,汉字作为工具将继续顺当地为我们服务。它不会因为一些人的钟爱而多给予,也不会因为另外一些人的憎恶而少付出。
笔者以为,今天可以这样来评价汉字:它具有比较合理的内部结构,适宜记录汉语(包括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因而富有旺盛的生命力;它是世界上唯一绵延数千年一直使用至今的既古老而又年轻的文字。我们的任务是研究它、使用它,恰当地发挥它在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发挥它在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交往中的作用。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在很多朋友、学者的帮助下,《汉字学纲要》终于出版了。它包含了笔者为科学地研究汉字长期探索所获得的认识。这些认识,在本书中一般不表现为专门的议论,而主要体现于对较为实用的有关知识的阐释说明之中。
本书奉献给读者的,不仅有传统的文字学知识,如汉字的产生和发展、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的结构、汉字的分合等;而且有汉字研究的新成果,如汉字的性质、汉字的功能等;尤其是还有适应当前社会运用的内容,如汉字的规范化、汉字教学、汉字信息处理方面的基础知识等。笔者诚恳地希望,本书能在正确了解汉字、提高运用汉字能力方面,向读者提供有益的帮助,在促进汉字应用规范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笔者学习、参考了前贤、时贤的许多论著,就某些问题曾与胡双宝先生多次讨论,在此一并致谢。
书中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不同见解,欢迎公开讨论。
一九九四年三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