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同源字

第四节 同源字

同源字是音同义近、音近义同或音义皆近的字。这些字所记录的词都出自同一语源,习称同源词。同源词的产生是词汇发展的结果,因为新词往往是在旧词的基础上产生的。例如生活中有些东西的形状是弯曲的,人们叫它们句(勾),曲的木叫枸:用弯曲的竹棍做成的捕鱼器具叫笱;后来出现了用金属做成的弯曲物,人们就叫它钩;医学发展了,人们把驼背的人叫佝偻,因为这种人的脊柱弯曲得厉害。句(勾)、枸、笱、钩、佝等字是记录这些同出一个语源(弯曲)的词的,因为这些词语音相同或相近,语义相同相近或相关,所以记录这些词的字,字音也就相同或相近;字义也就相同相近或相关。

从理论上讲,同源字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构造,但毕竟用形声的方法更方便些。因为如果把记录语源的那个字当做声旁,只要根据它们语义的细微差别加上不同形旁,即可造成一系列同源字,如上例以“句”(勾)为声旁,分别加上木、竹,金、人,就造成了构、笱、钩、佝等字。有人把作为语源的那个词叫母词,把由母词派生出来的新词叫派生词。很明显,如果用这种办法为同源词造字,那么记录派生词的同源字,必然是声旁有表意功能的形声字。我们在《汉字的结构》中所举的声旁表义的例字,均可由此得到解释。例如河堤有缺口为“決”(后讹变为决),玉器有缺口为“”,陶器有缺口为“缺”;连接衣物为“缀”,连续祭祀为“餟”、“醊”,连续的哭声为“啜”。当然,同源字也不一定都用同一声旁,如宫阙的阙,与决、缺、狌是同源字,但声旁不同。

应当指出,同源字有一部分是古今字,但不是凡是同源字都是古今字。只有记录母词的字也曾经记录过派生词,而后来又为派生词造了专字,才属于古今字。记录派生词的字之间因为记录的是不同的词(或语素),所以不可能是古今字。反过来说,古今字中也只有一部分是同源字,而不是全体都是同源字。古今字中字义呈包孕关系、字形有造字相承关系的是同源字,而字义相等、属于古今异体的则不是同源字,因为前者所记录的词是同源词,而后者记录的是同一个词。

同源字与异体字没有关系,因为异体字所记录的是同一个词,而不是同源词,例如煖、暖,记录的都是温暖的“暖”这个词,它们的差别只在字形,因而它们不是同源字。

同源字与通假字也没有关系,因为通假字所记的词本来没有关系,不是同出一个语源的同源词。通假字的本义彼此不相关,只是音同音近而已,而同源字则不仅音同或音近,字义也相同、相近或相关。例如“锡”是一种金属,而“赐”是赠送,两字的本义没有关系,即两字所记录的词本来没有关系,因而“锡”与“赐”不是同源字,只是通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