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教学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汉字教学的基本要求
我们知道,文字是形音义的统一,形音义是文字的三要素。因为汉字形音义的关系相当复杂,所以要真正掌握一个汉字,必须对它的形音义有一个全面的统一的了解,这就是汉字教学的基本要求。具体来说是:
一、对字的形音义进行全面分析
对字的形音义进行全面分析,这是汉字教学的首要的也是基本的要求。它要求教师每教给学生一个生字,都必须讲明这个字怎么写,读什么音,当什么讲,在语言里怎么用。例如初中语文第四册《看天识天气》里有一生字“缀”,课本没有对它专门解释,只是把它当作一个语素处理,在注解里对“点缀”作了如下解释:“点缀(zhuì):加以衬托或装饰。”作为教材,它只好这么注。但是学生通过这个注解对“缀”就不会形成全面的深刻的理解。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这个字,必须讲明:①这个字是由糸和叕构成的;②这个字读zhuì;③这个字的意思有三个:a、缝:把这个扣子缀上;b、连结:缀字成文;c、装饰:点缀。如果教师能运用文字知识,讲明叕与缀的关系,缀的本义与各引申义的关系,那就更好了,学生的印象一定会很深。
二、对古今字、通假字、同音字的形音义,要以相关字为单位进行统一分析
中学语文课本中出了一些古今字和通假字,教材一般只注某字同某字。这对解释课文已够用了,但对学习汉字就很不够了。因为这样解释,容易使学生认为这两个字相同,可以互相代替。所以教师必须作进一步分析,讲明这两个字是古今字,还是通假字;哪个是古字,哪个是今字,或哪个是本字,哪个是通假字,它们在什么音义上可以通用?在什么意义上又不能通用?例如中学语文初中第五册《隆中对》一文,开头一句是:“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其中的“陇”就是通假字,本字是“垅”。“陇”的本义是甘肃省天水县的大山,后用作甘肃省的代称,故成语有“得陇望蜀”。“垄”的本义是田埂,引申指高出地面的小土包,又引申为农田的分界埂,因此有时又泛指田地。因为古代坟头要高出地面,像是小土包,故“垅”又可指坟头。“陇”与“垄”本是两个字,读音相同,古人有时以“陇”代“垄”,但只限于作田地讲时才这样作。如果不讲清这些,学生就不知道为什么“陇亩”就是田地?为什么不能把“垄断”写成“陇断”?为什么“得陇望蜀”不能写成“得垄望蜀”?
对多音字则要讲明它的不同读音在区别字义或用途上有什么不同。例如“伺”,在当照料讲时读cì,如伺候;在当观察讲时读sì,如窥伺、伺机。再如‘单’,一般读dān,如单纯、单位、单独;作姓和地名时读shàn,如单雄信、单县(山东地名);古代匈奴君主称“单于”,“单”读chán。
对同音字则要向学生讲明,它们的不同形体表示着不同的意义,决不能乱写同音字。对学生容易混淆的同音字,则要进行字形字义的辨析。例如成语“汗流浃背”的“浃”是湿透的意思,与夹东西的“夹”不同,不能把“汗流浃背”写成“汗流夹背”。
三、辨析古今字义的差别
汉字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字的形音义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对字形与字音的变化一般可以不讲,必须讲时也不一定要学生掌握。但有些字的字义变化则非讲不可。一个字如果古今义差别较大,如不教给学生,则会成为阅读文言文的障碍。例如“阿”,本义是山陵,现在则用作词头或语素,如果不向学生讲清它的古义,学生就会读不懂陶渊明的诗:“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再例如“恨”,现在当仇恨讲,汉代以前一般不当仇恨讲,而当遗憾讲。如初中语文第六册《出师表》中有这样的话:“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学生如果不了解这里的“恨”是遣憾的意思,就会误认为刘备和诸葛亮都仇恨汉桓帝汉灵帝,这就远远离开了作者的原意。教育部颁布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学生在高中毕业时要能阅读浅近的文言文。因此,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语法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而辨析古今字义的差别则是文言词语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