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汉字形成过程的推测

第四节 对汉字形成过程的推测

汉字是何时产生,怎样形成的呢?这是一个很难准确回答的问题。因为,第一从首批原始汉字的产生到能成功地记录汉语的汉字体系的形成,必然会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量的变化和若干质的飞跃。如果反映这些量的变化和质的飞跃的历史资料至今尚未发现或发现得太少,则难于作出准确的判断,而现在正处在这种状况。第二既然汉字起源于原始图画和记号,那么所谓原始汉字的产生实际上是把原始图画和记号用来记录汉语和进行交际,也就是说在一个特定阶段,原始汉字和原始图画和记号的差别,主要是在用途上而不一定是在形体上。这样,如果用途不清楚,我们就难于判断某些图形是原始图画和记号,还是原始汉字。而现在,与原始汉字可能有关的资料,它们的用途恰恰难于判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可能讲清汉字产生的时代和形成的详细过程,而只能对这一复杂的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索,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

一、汉字的产生

在仰韶文化陕西省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器上,有不少动物花纹,尤以鱼纹最具特色,其中还有一种人面和鱼纹组织在一起的图案,造型简洁有力。(如下图)

这些图案一般都在彩陶外侧显著位置,与后世的甲骨文、金文在形体上没有相承关系,很显然这是装饰画,而不是原始文字。在彩陶上有时刻有一两个刻划符号(如下图),总计有五十多个。这些符号一般都刻在陶器口沿外。这些符号是否是原始汉字?现在专家们有不同意见,郭沫若、于省吾认为是,更多的人认为不是。

在大汶口文化山东省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的陶器上,有如下四个象形符号:

这些符号与作为古汉字基础的象形文字是一脉相承的,特别是第三个和第四个符号,显然是繁简两体,其中第四个符号的残文在诸城前寨也有发现,说明它使用的次数比较多,使用的范围也比较广。尽管我们还没有发现它是在记录汉语的更有力的证据,但据现有的资料已说明,人们刻它们不是为了装饰,而是为了告诉人们一个特别的含义。这就是说,它们在记录信息。从它们的形体来看,有人把它们分别释作成、斤、炅()并不牵强,而这几个字所代表的事物在当时社会中是存在的,当时的汉语中有这几个词也是可能的。尽管由于还缺乏更有力的证据,我们不宜把问题说得十分肯定,但说它们可能是原始汉字,则是完全能够成立的。

莒县遗址出土的陶器属于大汶口文化晚期。据碳十四测定,大汶口文化的年代大约为公元前2690年至今有4500年左右。因此,专家们认为,汉字大约在距今四五千年前开始产生,汉族已有四五千年的文明史。

1992年在龙山文化山东省邹平丁公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发现了一块刻字陶片(如下图),上面刻有十一个符号,分五行排列,书写有行款,说明它是在记录语言,虽然现在还无法释读,但其为文字无疑。它们形成的时代至今虽未确定,但龙山文化形成在公元前2504年至公元前2391年,与大汶口文化相去不远。丁公遗址出土陶文进一步证明了上述结论的正确。

专家们的这个结论在考古学和历史学上也可以得到支持。四五千年前,中国社会已是原始社会开始瓦解,奴隶社会开始兴起的时代。当时,不仅大的氏族以及氏族联盟早已形成,而且不断纷争(黄帝族与炎帝族之争,黄帝族与炎帝族联合对抗强大的苗族等),人们交往的增多,要求产生文字;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上的图案不仅有几何印纹,而且有多种动物图形,说明产生文字已有可能。奴隶制的兴起,私有制的建立更促进了文字的形成。相当于夏朝年代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有文字发现,决不是偶然的。范文澜说:“文字的发明是人类社会由野蛮时代转移到文明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帜,城子崖(山东省济南市龙山镇)遗址发现了文字,虽然还不能肯定它是夏朝文字,按照殷墟文字已达到的程度,上推夏朝已有原始的文字,似乎也是有道理的。”(《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108页)

二、汉字体系的形成

从原始汉字的产生到汉字体系的完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间大约主要经历了三个飞跃:

(一)表意字的大量产生

上文讲过,原始汉字是由原始图画和记号转变而来的。那么它们是怎样转变的呢?

首先,改变原始图画的用处。图画的作用是认识世界,文字的作用是记录语言,进行书面交际。大约在新时器时代的中期或晚期,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交际越来越频繁,交际的范围也越来越大,有声语言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交际需要。由于有声语言不能传到远方,不能遗之后人,人们就不得不寻找别的交际办法。结绳、刻契、绘画大概都用过,结绳、刻契能表示的内容毕竟有限,而图画则可以根据需要随意绘制,所以原始图画就发展起来了。当人们开始用图画记录语言进行交际时,大概并不觉得是在创造文字,而是觉得这可以把要说的话记下来,传达给别人。容庚《金文编·附录上》选录了610个未识的图画文字,也许就是这种用来记录语言进行交际的图画。它们与一般的图画不同,重点不在表现有关物体的形象,而在通过某些形体表达某个内容。它们往往由几个象形符号组成,每个符号画得并不精细,但几个符号构成的画面却相当讲究,力图通过整个图形告诉人们一件事。例如下图1下面画一个大人高举双手,上面画一儿童,再上面是左右两副木板,似乎是在告诉人们,他们生了一个儿童。据王凤阳考证,它表现的是“子子孙孙,永宝用之”的祝颂语。下图2上画一正面人形,下面画一天龟。据郭沫若考释,天龟即轩辕,它的意思是:“我姬氏出自天龟”,犹言出自黄帝,与《国语·周语(下)》的记载相同。可惜的是,这类图形文字现在只在铜器上发现,而没有早于商代的东西,更没有早于夏代的东西。不过,从商周铜器上这类图形文字的大量出现(仅《金文编》就收录610幅),而且构图简洁,形象生动,说明它们由来已久。早于商代或夏代的东西不一定没有,只不过还没有发现而已。

图1

图2

其次,把句意文字转变为表词文字。上面所说的图画文字,是以整幅图画表示一个完整的信息,还没有分解为一个一个词。伊斯特林在《文字的产生和发展》中把这种文字称为句意文字。这种文字虽然还没有与语言中的词一一对应,也不分行款,但它的用途是在记录语言,是把它传给当时不在场的人,与文字的功能相同。但这种句意文字记录语言毕竟不灵活,与语言的对应关系还不细密,为了准确而又方便地记录语言,它们有逐步变为表词文字的必要。一方面由于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的语言,词在形态上没有语法变化,把一句话分解为一个个词并不困难;另一方面,句意文字所用的图形往往由几个象形符号组成,其中的一个象形符号与相应句中的词一般都能对应,所以由句意文字转变为表词文字在汉字产生的过程中并不难完成。汉字作为表词文字在世界文字的发展中是比较早的,就是有力的证明。

也许有人怀疑,汉字是否曾有过一个句意文字的阶段?我们认为,这可以从甲骨文中看到一点端倪。姜亮夫在《古文字学》中说他见过三片文字与图画混用的甲骨。其中一片我们曾加以引用。从所引用的那片甲骨看,它与其他带字甲骨不同的地方,不仅在于它把图画与文字混用,而且它没有按汉语词序排列,不分行款,使人无法音读。这说明汉字中曾有过句意文字阶段。另外,甲骨文中有不少合文,合文虽能音读,但其排列不符合甲骨文通行的行款。既然甲骨文中绝大多数字的排列是分行款的,说明卜辞作者是懂得汉语的词序的,为什么还保留了那么多的合文呢?我们认为,这决不是作者一时的疏忽,而恰恰说明,它是句意文字在甲骨文中保留的痕迹。分析一下甲骨中的合文就会看到,合文所记录的一般都是一个短语,其中不仅有数词与名词构成的短语(十牛、七十人、十二月),也有名词与名词构成的短语(岁牛、妇日、人方),形容词与名词构成的短语(大甲、小丁),动词与名词构成的短语(司戊、示丁),副词与动词构成的短语(不雨、不用)。短语虽然不是句子,但也不是词。合文的存在正好说明在汉字演变为表词文字之前,有一个句意文字阶段,至少有一个句意文字与表词文字混用的阶段。

第三,从原始的几何符号中吸收少数为记号字。几何符号虽然形体简单,但在人们反复使用中也可以约定俗成,表示特殊意义。当人们在用象形符号记录语言感到不足时,自然可以用这些几何符号去表示已约定的特殊意义。这时,几何符号就从一般的记号转变为原始汉字中的记号字。这类字虽然不多,但也是原始汉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假借字的广泛使用

当古人在把句意文字转变为表词文字的时候,实际是在用象形、指事、会意的办法造字。用这三种办法虽然可以造很多字,但当人们用这些字去记录汉语的时候,必然会遇到很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因为语言里有很多词(包括虚词和很多实词)难以用这三种方法表现。再加上造字并非易事,要造出足以记录汉语的文字来必然得有一个很长很长的过程。为了克服这个困难,人们很早就想出了假借的办法,即借用某个表意字去表示跟它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这在传统的文字学里叫假借,被借来记录同音词的字叫假借字。例如用表示日落时候的“莫”表示否定性不定代词“莫”,用象锯形武器的“我”表示第一人称代词“我”,如此等等。这就大大增加了记录汉语的能力,使汉字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广泛使用了。

(三)形声字的迅速发展

假借字的广泛应用和词义引申的结果,一个字往往要表现几个意义,难免有时造成了字义不够明确、不便理解的情况。为了增强文字表义的准确性,人们开始把某些表意字当作表示字义类别的符号,加在假借字或本字上,以减少歧义。例如为了区别“其”的本义和假借义,人们就在“其”上加竹字头作“箕”,让它表示本义,而让“其”表示假借义。再例如“辟”,本义为法,假借有逃避、偏僻、宠爱义,为区别本义和假借义,人们就另造避、僻、嬖,让它们分别表示逃避、偏僻、宠爱等三个假借义,而让“辟”仍表示本义。

另一方面,有时人们在一些表意字上加注音符,使它跟它代表的词在语音上的联系更加明确,例如古汉字里的“凤”本作,为了明确读音,加注音(凡),写作。古汉字里的“其”本作“”,为了明确读音,后加音符“”(几),写作“”。这是给表意字加音符创造新字的办法。

无论是给假借字加形符,还是给表意字加音符,都是在用使新字一半表义一半表音的办法。用这种办法造成的新字就是形声字。因为形声字是在表意字的基础上加添形符或音符构成的,所以造起来比较容易;又由于它一半表音一半表义,用起来方便,所以形声字发展很快。形声字的迅速发展,使汉字数量迅速增加,能成功记录汉语的汉字体系就终于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