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六书说
关于汉字的结构,传统有“六书”的说法。这就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唐兰、陈梦家、裘锡圭分别提出过新“三书”的说法。由于“六书”的说法历史悠久,影响巨大,至今仍基本符合汉字的实际,所以下面分别加加以介绍。
据《周礼·地官·保氏》记载:“(保氏)掌谏王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可见六书的说法由来已久。对六书的内容最早作出解释的,是汉代的班固、郑众和许慎,不过他们所用的名称和排列的顺序却不完全相同:

人们在讲“六书”时,一般采用许慎讲的名称,班固排的顺序。这是因为:论名称,“指事”比“象事”、“处事”更准确,“会意”比“象意”更明确,“形声”比“象声”、“谐声”更全面;论次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顺序更符合汉字产生发展的过程。“假借”虽然出现在“形声”之前,但它不创造新字形,所以放在最后。
应该指出,文字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文字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作为能完整地记录语言的文字体系,决不是一人一时一地所能创造成功的。古人不是先定出“六书”的原则,然后再造字;而是相反,“六书”是汉字已经相当成熟并广泛应用了很长时间之后,人们对汉字进行深入研究而总结出来的关于汉字结构的理论。这就是说,不是先有“六书”后有汉字,而是相反,先有汉字后有“六书”。“六书”的理论虽然已经诞生了两千来年,但人们对它的认识并不一致。有人认为“六书”讲的都是造字的法则,而多数人则认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则,“转注”、“假借”则是用字的法则。
一、象形
《说文解字·叙》:“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这就是说,“象形”是使字像物体的外形。用“象形”方法造成的字叫象形字。在古文字形体中,象形字很像它代表的那个物体,所以人们一眼便能认识。隶书以后打散了篆体,象形性遭到了破坏,象形字才不再象形了。由于只有实物才有形可像,所以象形字都是代表实物的名词。
象形字又分独体象形和合体象形两类。所谓独体象形,是指用一个独体字形去摩画物体的外形。例如:
象太阳,中间的“一”或“·”代表光。
象弦月,月有圆有缺,以缺为主。
象起伏的山峰。
象比山低小的丘陵。
象打雷时的云团和闪电形。
象火苗。
象流动的水。
象奔腾的河川。
象流出泉水的泉穴。
象侧立之人形。
象婴儿,突出其头大,两手常摆动的特点。
象妇女交手曲膝之形。
象心脏。
象人的鼻子。“自”的本义是鼻子,后来引申为自己,加声旁“畀”为鼻。
象人的耳轮。
象人的眼睛。
象张开的人口。
象牙齿交错形。“牙”的本义是槽牙,与“齿”不同。
象人手伸出五指形。
象人脚趾。“止”的本义是脚,后引申为停止,“止”加足旁为趾。《汉书·刑法志》:“当斩左止者,笞五百。”“斩左止”即砍左脚。
象有把有背有刃的刀形。
象弯曲的长柄弓形。
象箭形。
象长矛。
象锛子。
象鱼网。
象盛物的器皿。
象双扇门。今简化为“门”。
象一扇门。古代单扇为“户”,双扇为“门”。
象有轮的车。今简化为“车”。
象有根有干有枝的树形。
象有根有叶有穗的谷苗。
象许多米粒。
象叶向上的小草。后加声旁“早”作草,但作偏旁时仍为“艹”。
象下垂的竹叶。
象丛生的韭菜。
象结了果实的栗树。
由于实物的形状千姿百态,人们不可能把它们都逼真地描摹下来,为了便于识别,古人往往突出某一物体的特征,有时甚至只画出它的最有特征的局部,用以表示该物的名称。例如:
象猪侧立之形,突出猪的大腹。“豕”就是猪。
象狗侧立之形,突出狗翘起的尾巴。
象牛头,有角有耳,以牛头代牛。
象羊头,突出向下弯曲的羊角,以羊头代羊。
象鹿侧立之形,突出鹿的高大和长角。
象马侧立之形,突出大眼与长鬃。
象鸟站立形,突出其尾巴眼睛。
象虫子,突出其长形躯体。
象鱼,突出其有翅有鳞。
象燕子,突出其双翅。
(二)合体象形
也有一些物体,单画它的外形还不容易识别,古人就把与之相关的物体也画下来,以突出、陪衬主体。例如:
象目上之眉,眉在目上。为了表示眉,连带把目画出。
“页”的本义是人头,上有毛发。为了明确,连带画出人身。
象长在脸上的胡须。“彡”是须,为了明确,连带画出人头(頁)。
象胃,内有食物。为了明确,下加月(肉)旁。
象瓜,为了明确,连带画出长瓜的瓜蔓。
象树上的果实。为了明确,连带画出长果的树。
“州”是洲的初文,象是水中的一块陆地,为了明确,连带画出水来。
象形字来源于图画,但与图画有着本质区别:图画是艺术,形象不固定,没有读音,人们对它们的理解可以各不相同;而象形字却是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形体基本固定,有一定的读音和意义,人们对它的理解是相同的。图画要求和所画物体相象,越逼真越好;象形字虽然也要求和所代表的物体相象,但允许有所不同,例如“牛”、“羊”等。
二、指事
《说文解字·叙》:“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指事是使字表示抽象的事理。用指事方法造成的字是指事字。指事字可分两类,一类是用符号的组合构成的,一类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以变化构成的。
(一)用符号的组合构成的指事字,多数是表示抽象的概念。例如:
一在上,表示上的意思。
在
下,表示下的意思。
以相勾连的两个线条表示纠缠在一起的意思。
以互相连接的四个线条表示缀合的意思。
以三、四个小点表示微小的意思。
以线穿过口的中央,表示正中的意思。
另外,用、
、
、 表示数字一、二、三、四,用
表示十,用口表示方,用〇表示圆等,也都是用符号的组合表示抽象概念。
(二)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减少符号或改变形体,表示抽象事物。例如:
木下加“一”,指树根。“本”的本义是草木的根。
木上加“一”,指树梢。“末”的本义是树梢。
木中加“·”,指树心的颜色。“朱”的本义是大红色。
在刀口上加“、”,指刀锋。
在人两臂下加“、”,指“腋”。“亦”是“腋”的本字。
在女上加两“、”,指乳房突出的妇女,即母亲。
在口上加“一”,表示气从口出,指人在说话。
在口中加“一”,表示口中有物,指人在吃美食。
在牛上加“
”,表示声从牛口中出,指牛的吼叫。
内加“
”,表示有人或动物落在陷阱里,指凶险。
皿中加“·”,表示皿中有血液。古人祭祀时要杀牲,用皿盛鲜血。
鸟字去掉“·”,表示身体与眼睛浑然不分,指乌鸦。
木字去掉一半,表示把木头劈成两半,指木片。
月中少“、”,表示月无月光,指傍晚时候。
改变“后”的方向,“后”的本义是君王,“司”的本义是臣子。
把人倒转,表示与“顺”相反的意思。
是逆的初文。
反可为“叵”,表示不可的意思。今有成语“居心叵测”,叵测即不可测。
指事字和象形字的区别是:象形字表示的是具体的实物,扌事字表示的是抽象的事理;象形字用的是象形符号,指事字用的是抽象符号,或至少有一个抽象符号(少数由象形字减少笔画和改变形体而成的指事字除外)。
三、会意
《说文解字·叙》:“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会意是把两个(或数个)字拼在一起,会合成新的意思。用会意的方法构成的字是会意字。会意字是由两个或数个独体字构成的合体字。会意字可分为同体会意、异体会意两类。
(一)同体会意
同体会意字是由两个相同的形体组成的会意字。例如:
两人同向排列,表示一人跟随另一人。“从”的本义是跟随。《狼》:“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一狼仍从”即一只狼仍跟着。
三人并列,表示人多的意思。
两人反向排列,表示相背的意思。“北”是“背”的初文。因为北方往往背阴,故用“北”表示北方,相背义加月为“背”。
两人并排在一起,表示并列的意思。竝又作“
”,今简化为“并”。
一止(趾)在前,一止在后,表示行走的意思。
四止(趾)相对,表示移动困难的意思,后加水成
,今简化为涩。
两人夹扶一人,表示夹住的意思。夾今简化为“夹”。
两人伸手抓住对方,表示相斗的意思。今简化为“斗”。
树木并列,表示树林的意思。很多树并列,木比林还多,表示森林的意思。
(cì,
)丛生,表示荆棘的意思。
上下排列,表示上下长满刺的枣树。
火上下排列,表示火光冲天。
夕上下排列,借傍晚时间可以延伸,表示多的意思。
两玉并列,表示二玉相合为一珏的意思。
三耳相叠,表示附耳低语的意思。
三车相叠,表示车多声音大的意思。
三羊相叠,表示羊臭的意思。后作“膻”。
三石相叠,表示石多的意思。
三
(草的初文)相叠,表示草多的意思。(“卉”是草的总名)
三力相叠,表示同力的意思。
同体会意字虽然用同一个独体字重叠,但表示的却是新的意义,如上述各例。如果没有表示新的意义,例如屾(山)、囍(喜)、(原)、兟(先)、絲(糸)等,只能算是形体重叠,不是会意字。
(二)异体会意
异体会意字是由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形体组成的会意字。其中多数字简直就像简化了的图画。例如:
象一个人靠在树上,表示停止劳作,意思是休息。
象人荷物,意思是背、扛。后“何”假借为疑问代词,背、扛义借“荷”表示。
象人被放在四面皆壁的处所里,意思是拘禁。
象一个人背着一个孩子,意思是背着,保养、保护义由此引申而来。孩子在胸前为抱,孩子在背上为保。
象一个人掉在坑内不能自拔,意思是陷。陷落义后加“阝”作陷。
象是一个人头戴羊角饰物正面站着,样子很好看,意思是美。
象是一个人头戴羊角饰物侧面站着,特指羌族。
象人走向盛着食品的食具,意思是人就食。
象人已吃完,转过头,意思是已经(吃完)。
象一人在前面走,后面有一只手抓住了他,意思是追赶上了。《
之战》:“故不能推车而及。”(因为有伤不能推车而被追上。)
表示手持一把禾,引申为持、操。
表示手同时拿着两把禾,引申为兼有。
象手持笔在说话,表示书写。本作書,简化为“书”。《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表示以手取耳,意思拿走。古代战争杀敌后,一般都割下左耳以计功。
手在树上,表示采摘树上的果子。
爪在子上,表示在孵化。
表示以手拾物,“叔”的本意是拾取。《诗经·豳风·七月》“九月叔草。”“叔草”即拾草。
手在臼上,表示用手从臼里取东西。
双手捧设器物,表示上供。“共”可能是“供”的初文。引申有供给义。《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共其乏困”就是供给他所缺少的资财。
双手持斤,表示兵器。《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成语有“短兵相接”。
双手持玉,表示玩耍。《汉书·赵尧传》:“高祖持御史大夫印,弄之。”玩弄、戏弄义由此引申而来。
手持棍棒,表示敲打。在楷书中,“攴”作偏旁时作“攵”。
手持棍棒打贝壳,表示打坏。引申为毁坏、败坏,再引申为在战争中失利。
手推开门,表示打开。《核舟记》:“啓窗而视,雕栏相望焉。”“啓窗”即打开窗户。啓今简化为启。
手持棍棒在赶牛,表示放牧。
手持棍棒进屋内打人,表示侵犯,寇边即侵犯边境。引申为入侵者、劫持者,如敌寇、贼寇。
手持笔,象是个官吏,表示负责治理。令尹、京兆尹的“尹”皆为官名。
止(趾)离
表示外出。古人穴居,
或
象坎穴。
止(趾)从外面向内走,表示有人来到。
止(趾)离开原处“一”向外走,表示到某处去。之的本义与往相近。《许行》:“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自楚之滕”意思是从楚国来到滕国。
止向某个目标(
或
)行进,表示征伐。“正”是“征”的初文。
一只脚在人的前面,表示在先的意思。《赤壁之战》:“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恐为操所先”,即恐怕被曹操抢先。
豕(猪)在前面跑,后面有人(“止”代表人)也在跑,表示在追赶。《过秦论》:“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追亡逐北”,即追赶败逃的敌兵。
两止(趾)在豆(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类似高脚的盘子)上,表示上到高处。
两止(趾)在水的两边,表示徒步过河。
双止(趾)在 (一说是山)向上走,表示在登山。本义为“登”,引申为提升。《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罚”即提升或处罚。
两止在
向下走,表示从高向下。
女子处在宀(房)内,表示安全。
把牛或羊关在圈内,表示这是关牲畜的圈。《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亡羊而补牢”即羊跑了才去修补羊圈。
置放祖宗神主(示)的房子,表示这是宗庙。宗的本义是祖庙,引申为同一宗庙之人。《荆轲刺秦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在房子里添了个小孩,表示妇女生了个孩子。“字”的本义是生孩子。《论衡·气寿篇》:“妇人疏字者子活,数乳者子死。”意思是妇女生的少,孩子容易活;连着生,孩子容易死。文字也是由少到多,分化孽乳。因此,“字”又被引申为文字。
人睡在房内的簟席(
)上,表示住宿。
房子里有猪(豕),表示这是家。在商代,农业、畜牧业已经发达,家里养猪可能已比较普遍。
房子里起了火,表示灾祸。
犬从洞穴(
中猝然跑出,表示突然。
用牙把物体咬出洞穴来,表示穿透。《诗经·召南·行露》:“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牖?”《赤壁之战》:“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
盆(皿)中的水过满,向外流出了,表示溢出。“益”的本义是溢出,后引申为增加、利益等义,溢出义加水旁为“溢”。
双手在皿上用水冲洗,表示洗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奉
沃盥。”“沃盥”即用水浇洗双手。
太阳从地平线(一)上升起,表示天亮的时候。《木兰诗》:“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日落在草丛中,表示日落时分。“莫”是“暮”的古体。
月光从门缝中进去,表示门有缝隙,引申有空间义。再引申有参与
。《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又何间焉”即为什么要参与其事呢?间的繁体是“問”,古代又作“閒”。
作衣(
)时先用刀(
)裁,刀在衣旁,表示开始的意思。
用刀把物劈成两半,表示分开的意思。
禾旁有刀,表示刀能割禾,很锋利。
(
)册旁有刀,表示用刀刮掉竹木简策上的错字。汉以前没有纸,古人把字刻在竹木简策上,刻错了的字,只能用刀把它刮掉,重刻。“删”的本义是刮削简策,引申有节取义、取消义。
用手(
)拿着肉(
),奉献给神灵(示),表示祭祀。《触龙说赵太后》:“祭祀必祝之。”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土地的神主(示),自然是土神。引申为祭土神。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社鼓”即祭祀土神时的鼓声。
一个人(
)张着嘴(
)在向神求福,表示这是祈祷者。《西门豹治邺》:“其人家有好女者,恐大巫祝为河伯娶之,以故多持女远逃亡。”引申有祈祷义。《触龙说赵太后》:“祭祀必祝之”。“必祝之”即一定为她祈祷。现代的祝愿义即由此引申而来。
斤,斧类工具。斤和方尺(
)是古代木工的两个主要工具,
和斤放在一起,表示这是木匠。“匠”的本义是木匠。《庄子·徐元鬼》:“匠石运斤成风。”“匠石”即名叫石的木匠。后引申为各种工匠。
把斤对准木头,表示劈开。《诗经·齐风·南山》:“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
用斤把草(
)砍断,表示折断。楷书“折”变为从手从斤,看不出折断义了。
一个人扛着戈,表示在守卫。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邺城戍”即守卫邺城。
双手持戈,表示在戒备。《孟子·公孙丑(下)》:“当在薛也,予有戒心。”
戈放在一个人的头上,表示砍杀。“伐”的本义是砍头,引申有讨伐义,再引申有批判义。
也有一些异体会意字,是用突出人或动物某一器官的办法,表示与该器官有关的动作。例如:
在人(
)上再画上一只眼睛,表示看见。
甲骨文“欠”字是在人上再画上一个张开的大口,表示打呵欠。小篆“欠”字系讹变。吹、饮、歌、歇、欢等从“欠”的字,均与张口有关。
一个人甩着胳膊,止在运动,表示在跑。“走”的本义是跑,后来才变为步行。《五蠹》:“兔走触株”,意思是兔子跑着跑着撞在了树桩子上。
在人下加画一只脚(止),表示踮起脚跟。《汉书·高帝纪》:“日夜企而望归。”
一个人甩着胳膊,下面三只脚在动,表示在快跑。《郑伯克段于鄢》:“太子出奔共。”“出奔共”即向共国逃跑。
一个人俯身面对器皿照脸,突出目。本作“監”,后简化为监。
一个人竖起耳朵在听人说话。“圣”的本义是听,引申为耳聪的人,再来引申为聪明人,再引申为有非凡本领的人。
犬上加一自(鼻的初文),表示在嗅。“臭”的本义是闻味,后来引申为气味,再引申为臭味,故闻味义加口为“嗅”。
犬在张口大叫,表示狗叫。
鸟在张口叫,表示鸟叫。
会意字的偏旁是表意的,但也有一些兼表声音。偏旁既能表意又能表声的会意字,是亦声字。亦声字实质是介乎会意字和形声字之间的一种字。例如:
女子出嫁为婚。古代有的地方婚礼在黄昏举行,故从女昏,昏亦声。
女子出嫁后算是终身有了依靠,故姻从女因,因亦声。
远古有抢亲的习惯,取得妇女为妻就是娶,故从女取,取亦声。
婢女地位低下,故婢从女卑,卑亦声。
说话困难为讷,故讷从言内,内亦声。
山区一块平地为坪,故坪从土平,平亦声。
四、形声
《说文解字·叙》:“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形声是让字形一半表义一半表声的造字方法。用这一方法造出的形声字,不仅能表示字义,也能表示字音,比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等表意字多了表音的功能,比借字表音的假借字多了表意的功能,使用起来比较方便。形声的出现是造字方法的一大飞跃,汉字中的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形声字。
形声字表意的部分称为形旁(或义旁),表声的部分称为声旁(或音旁)。形旁表意,声旁表音,这是形声字构造的基本规则。不过由于复杂的原因,形旁表意比较粗疏,声旁表音很不准确,使形声字的优越性受到了很大损害。望文生义,望文猜音,往往容易犯错误,这是应该特别注意的。
因为形声字数量很大,使用价值高,必须注意的问题也较多,所以我们分项加以介绍。
(一)形声字的构成
形声字是由形旁和声旁构成的,但形旁和声旁在不同字中的位置却并不一定相同。归纳起来,大致有八种:
种类 字例
左形右声 江松饵稻辅证精
左声右形 期欧放视和刚政
上形下声 苯芒宏骂雾究翼
上声下形 堂盂裘瓷悲斧灸
外形内声 固阀裹匪衢衷匾
外声内形 哀闻问辩辫赢嬴
形占一角 颖颍载腾佞题翅
声占一角 匈病返氧府旗徒
形旁和声旁的位置虽有上述八种,但前四种结构占绝大多数,后四种结构数量不多,特别是后两种结构只有有限的少数字。每一种形旁或声旁也不是都有八种位置,而往往是只有一两种,有三种以上位置的不多。例如:
艹 芒芝芽花芹苍苹茅菜菠
笑笨笼符筐筒筝筷简箱
宀 宇宏宵宪宴富寄宠寓
口 园围固圆囤圃
门 闷闸阀阁阅阔闺阎
亻 仗仙们仪伟伙伍佣侄
女 妈姑姥妨妖娇妄婆姿
土 垃圾址坦城型基堂壁
马 驱驶驻驼骄骡骏骑驾
车 转轮轻轿较辅辆辐辈
山 屿岭峰峡崇岗崩巍岛
同 洞恫峒侗胴
氐 低诋坻砥抵邸底
官 倌棺馆管
更 埂梗哽鲠绠
令 拎泠玲聆龄岭铃苓零领翎囹
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一般都是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也有不少是已有的形声字。例如“齿”本是从止声的形声字,但在龄、龈、龅中又是形旁;“匍”是从勹甫声的形声字,它在葡中又是声旁。
为了减少笔画,以便把形旁和声旁匀称地安排在一个方块内,人们有时就省掉一部分笔画。省略形旁的叫省形,省略声旁叫省声。例如“星”是从晶生声,“晶”省去了“”;“珊”就是从玉删声,“删”省去了“刂”。“岛”是从山鸟声,“鸟”省去了“灬、”。懂得省形和省声,可以使我们正确分析某些看似并非形声字的结构,但作这种分析一定要有根据,不然很容易犯错误。
过去有人认为形声字有二形一声、三形一声、一形二声的。例如“碧”字被认为是从玉从石白声,“寳”字被认为是从从王从贝缶声。这是不妥当的。一个形声字既然有多个形旁,到底哪一个表示它的意义类别呢?既然有多个声旁,到底那一个表示它的读音呢?如果说几个声旁读音都相同,那么有一个不就够了吗?据研究,所谓多形多声的字,实际都是一形一声的字,不过它们的形旁或声旁,有一个是形声字。有人把作为形旁或声旁的形声字再加分解,才产生了多形多声的误会。
(二)形旁的表义作用
形声字的形旁有表义作用,主要表现在它能提示形声字所代表事物的类别和范畴。
形旁 意义 形声字 共同点
冫 冰 冰 冷 凉 冻 冽 与冷有关
氵 水 江 河 湖 海 港 与水有关
木 树木 松 柏 杨 根 枝 与树木有关
金 金属 银 铜 铁 镀 镶 与金属有关
贝 货币 财 账 购 货 贫 与财物有关
纟 蚕丝 纱 线 绸 织 纺 与蚕丝有关
马 马 驭 驶 驮 驰 骖 与马有关
车 车辆 轮 轴 轿 辙 辕 与车有关
戈 武器 戍 戎 或 戒 战 与武器有关
目 眼睛 盲 盹 眠 睁 睹 与眼睛有关
应该指出,形声字形旁的表义作用,主要适用于字的本义,部分地适用于较近的引申义,根本不适用于假借义。由于字形的讹变和事物本身的变化,少量形声字的形旁失去了表义作用。但是,尽管如此,从整体说形旁的表义作用并没有失去意义,在辨析含有共同声旁的同音字、形似字时,它的作用还是很大的。例如:
例字 字义 形旁 常用词
惶 恐惧、不安 从忄 惶恐、人心惶惶
蝗 昆虫名 从虫 蝗虫、灭蝗
煌 明亮 从火 辉煌、金煌煌
鳇 鱼名 从鱼 鳇鱼
遑 闲暇 从辶 不遑
篁 竹林、竹子 从竹 修篁、丛篁
辨 把事物分开 从刀 分辨、辨析
辩 说明是非 从言 争辩、辩论
瓣 瓜组成部分 从瓜 瓜瓣、蒜瓣
辫 发编带状物 从纟 大辫子
扳 用手移物 从扌 扳动、扳手
板 片状木头 从木 木板、床板
版 印书的工具 从片 出版、版本
坂 山坡、斜坡 从土 坂上走丸
舨 一种小船 从舟 舢舨
(三)声旁的表音作用
形声字的声旁是表音的,按理说形声字的读音应该与声旁完全相同,人们只要认得声旁,也就应该知道形声字的读音。但是,由于古人在造字时选择声旁不很严格,几千年来字形又有不少变化,特别是古今语音变化很大,所以使声旁的表音能力受到了严重损害。形声字与声旁的读音,有的声韵调完全相同,有的声韵相同而声调不同,有的声韵也不相同。请看声旁和形声字读音比较表:
声旁和形声字读音比较表



很明显,形声字声旁的表音功能受到了很大损害,读字读半边,往往要犯错误。但是也不能说,声旁的表音功能已经丧失殆尽,一点作用也不起了。我们应该掌握其规律,实事求是地利用声旁的表音功能,记忆字音。
现在很多形声字的读音与声旁读音之所以不同,主要是由于古今语音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上古时代,特别是在造字时代,形声字的读音与声旁的读音应该是相同的或相近的。段玉裁曾说:“同谐声者必同部也”(《六书音均表》,意思是包含同一声旁的形声字,其读音必然在同一韵部),这话说得未免绝对化,但大体应该如此。我们在《广韵》里,可以找到大量证据。例如从“兑”得声的字,象脱、说、阅、蜕、锐等,都在“月”部。有些现在读音差别很大的字,在上古时代读音是相同或相近的。例如:
例字 古音 今音
韵部 声纽
工 东 见 gōng
攻 东 见 gōng
功 东 见 gōng
江 东 见 jiāng
扛 东 见 káng
杠 东 见 gàng
肛 东 见 gāng
缸 东 见 gāng
讧 东 匣 hóng
红 东 匣 hóng
虹 东 匣 hóng
空 东 溪 kōng
可 歌 溪 kě
珂 歌 溪 kē
坷 歌 溪 kē
苛 歌 匣 kē
河 歌 匣 hé
呵 歌 晓 hē
舸 歌 见 9ě
柯 歌 见 kē
疴 歌 影 kē
上表各字的古音,是从北京大学唐作藩教授的《上古音手册》里抄录的。很明显,这些字的今音差别很大,但在上古音里,它们的韵部是相同的(同在“东”、“歌”部),声纽是相同或相近的(“见”、“溪”是牙音,“匣”是喉音,相差不远)。
(四)声旁的表义作用
一般说来,形声字的形旁是表义的,声旁是表音的,但是有一些形声字的声旁也有表义作用。例如:
诰 《说文解字》:“诰:告也,从言告声。”“诰”的本义是把话告诉人,后引申为上级告诉下级,秦后为皇帝对臣民的命令。
驾 《说文解字》:“驾:马在轭中也,从马加声。”“驾”的本义是把车加到马上,即套马拉车。
驷 《说文解字》:“驷:一乘也,从马四声。”“驷”的本义是四匹马拉的车。
伪 《说文解字》:“伪:诈也,从人为声。”“伪”的本义是人为的,引申有欺诈义。
救 《说文解字》:“救:止也,从文求声。”“救”的本义是使灾害停止,人遇灾害常求人帮助。
诽 《说文解字》:“诽:谤也,从言非声。”“诽”的本义是说别人的坏话,言非其实。
由于有些声旁有表义作用,所以包含有共同声旁的形声字,有些字义就有共同点。例如“仑”(繁体为“侖”)有条理义,所以从“仑”得声的字都有条理义。例如:
论 《说文解字》:“论:议也,从言仑声。”议论自然要有条理。
伦 《说文解字》:“伦:辈也,从言仑声。”人的辈份条理分明,决不会错乱。
沦 《说文解字》:“小波为沦,从水仑声。”水的波浪总是一层一层的,有条理。
轮 《说文解字》:“轮:有辐曰轮,无辐曰辁,从车仑声。”车轮的辐条两两相对,有条不紊。
有些含同一声旁的字在字义上有共同点,但与声旁本来的意义却没有共同点。例如“农”的本义是耕种,但以“农”作声旁的字都有多、厚义。
浓 《说文解字》:“浓:露多也,从水农声。”“浓”的本义是露水多,引申义有色重、味重、粘稠等义。
襛 《说文解字》:“襛,衣厚貌,从衣农声。”
醲 《说文解字》:“醲,厚酒也,从酉农声。”“醲”的本义是酒味很浓。
叚的本义是借,以“叚”为声旁的字有些都有红色义。瑕 《说文解字》:“瑕:玉小赤也,从玉叚声。”瑕是玉上的红色斑点。
騢 《说文解字》:“騢:马赤白杂毛,从马叚声。”騢是毛色赤白相间的马。
蝦 《说文解字》:“蝦:蝦蟆也,从虫叚声。”蝦是水产动物,煮熟为红色。“蝦”今简化为“虾”。
霞 《说文解字》:“霞:赤云气也,从雨叚声。”霞是彩色的云。
五、转注
《说文解字·叙》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由于这个解释过于简略,加上《说文解字》直接讲明的转注字,只有考、老两个,所以后来人们对转注的解释分歧很大。有人认为“转注”主要指字形的转变,有人认为主要指字义的转变,有人认为主要指字音的转变,被分别称为“形转”派、“义转”派、“音转”派。不仅各派之间看法大相径庭,而且一派之内意见也相去甚远,真所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南唐的徐锴,清代的江声、戴震、段玉裁、朱骏声,清末民初的章太炎等。他们的讲法虽然都有一定的道理,在汉字中都可以找到许多证据,但只是他们个人的意见,都不是许慎的原意。
那么,究竟什么是转注呢?应该说,这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值得继续探讨。下面谈的只是笔者的管见,算是千虑之一得,供读者参考。
《说文解字·后叙》说:“其建首也,立为一耑,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牵条属,共理相贯。”这实际是对“建类一首”的具体说明,“类”即物类,“首”即部首。因为同属一“类”,所以必然“同意相受”。从许慎所讲的例字来看,“考”、“老”都指老人,都在“老”部,这是“建类一首”;“老”训为“考”,“考”训为“老”,这是同意相受。以此类推,《说文解字》中同部互训的字都是转注字。例如:
草部 蕘:薪也,从草堯声。
薪:草也,从草新声。
菲:芴也,从草非声。
芴:菲也,从草勿声。
口部 咽:嗌也,从口因声。
嗌:咽也,从口益声。
吟:呻也,从口今声。
呻:吟也,从口今声。
嘘:吹也,从口虚声。
吹:嘘也,从口欠。
走部 走:趋也,从夭止。
趋:走也,从走刍声。
言部 讽:诵也,从言风声。
诵:讽也,从言甬声。
议:论也,从言义声。
论:议也,从言仑声。
诚:信也,从言成声。
信:诚也,从人从言。
辶部 遇:逢也,从辶禺声。
逢:遇也,从辶峰省声。
追:逐也,从辶声。
逐:追也,从辶从豚省。(实为从辶从豕)
遼:远也,从辶声。
遠:辽也,从辶袁声。
攴部 更:改也,从攴丙声。
改:更也,从攴己。
据梁东汉统计,《说文解字》中,同部互训字共一百一十四对分布在“草”、“口”、“走”、“辶”、“彳”、“言”、“肉”、“刀”、“竹”、“皿”、“食”、“入”、“木”、“禾”、“网”、“西”、“巾”、“人”、“舟”、“欠”、“髟”、“山”、“广”、“石”、“马”、“火”、“心”、“水”、“冫”、“鱼”、“手”、“女”、“民”、“”、“瓦”、“系”、“虫”、“土”、“金”、“车”、“追”、“酉”等部。一部中含有的转注字数量不等,有些部只有一两对,有些部则有五六对,最多的有十八对。
从以上引例可以看到,“转注”实际上讲的是两字的特殊关系(即同部互训),而不是指字形的构造法则,转注字多数是形声字,少数是会意字。许慎之所以在讲完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之后,把转注与假借一并提出来,作为六书的一部分,主要原因还不是要凑足“六书”,而是他(以及他的老师们)认为汉字中有一些字有特殊关系,值得重视。转注字记录的都是同义词,但不能倒过来讲,记录同义词的字都是转注字。因为同义词范围很广,关系也比较复杂,记录同义词的字,有些同属一部,有的分属两部,有些在字形上无任何关系,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把后人对同义词的研究成果全部囊括在“转注”的名下。至于《说文解字》已载明的同部同训、同部递训、方言用字(指在同部同义者)要不要视为转注字,则是可以研究的。
六、假借
《说文解字·叙》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这就是说,语言中的某些词,本来没有为它专门造字,而是借用一个与之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表它。因为这个同音字是借来的,所以称为假借字。初看起来,这似乎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其实不然。关于假借的起因和作用,清人孙贻让有过很精譬的论述。他在《与王子庄论假借书》中指出:“天下之事无穷,造字之初,苟无假借一例,则将逐事而为之字,而字有不可胜造之数,此必穷之数也,故以声而托以事焉。视之而不必是其本字,而言之则其声也,闻之足以相喻,用之可以不尽,是假借所以救造字之穷而通其变。”
因为假借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所以假借字与被借字的读音必然是相同的,至少是相近的。例如:
“颁”本义是大头,假借为颁布、颁发之颁;
“暴”的本义是晒,假借为粗暴、残暴之暴;
“幣”的本义是用作礼物的丝织品,假借为货币之幣;
“表”的本义是毛在外面的皮衣服,假借为表格之表;
“白”的本义是白色,假借为下级对上级的陈述;
“保”的本义背孩子,假借为酒保之保;
“辟”的本义是法律,假借为躲避之避、偏僻之僻;
“求”的本义是皮袄,假借为请求之求;
“采”的本义是摘取,假借为彩色之彩;
“难”的本义是一种鸟,假借为困难之难;
“权”的本义是黄花树,假借为权力之权;
“骗”的本义是跃而乘马,假借为欺骗之骗;
“校”的本义是一种木制的刑具,类似后来的枷,假借为学校的校。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古汉语中的虚词使用频率很高,但词义抽象,很难为之造字,于是古人就把表示实词的字假借来表示虚词。例如:
“我”的本义是一种武器,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
“汝”的本义是一条河的名字,假借为第二人称代词;
“其”的本义是簸箕,假借为第三人称代词和语气词;
“莫”的本义是傍晚时分,假借为否定性不定代词;
“孰”的本义是把食物经过煮、烤做得可吃了,假借为疑问代词;
“而”的本义是男人脸上的胡须,假借为连词;
“然”的本义是燃烧的燃,假借为转折连词和应答之词;
“爲”的本义是役使大象,假借为介词;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一个字经常被假借,就等于在他本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新义,即假借义。如果它的本义没有停止使用,就必然形成本义、假借义同时并存的情况,难免有时造成混淆。为了区别本义和假借义,人们往往就给本义另造新字。例如:
“止”的本义是脚,后假借为止息、阻止的“止”,就造“趾”字表本义;
“匡”的本义是盛东西的容器,后假借为匡正之“匡”,就造一“筐”字表本义;
“新”的本义是柴薪,后假借为新旧之“新”,就另造“薪”字表本义。
因为这些后造的字所表示的是本义,人们如果不了解情况,就容易误解为它们是出现在先的本字,而把真正出现在先的本字看成是与之无关的另外一个字。
应该说明的是,许慎所说的假借,实际上包括了词义的引申。这从他所举的例子可以看出。他把“令”、“长”作为假借的例字,可是这两个字恰恰是词义引申,而不是同音假借。对此,段玉裁曾解释说:“如汉人谓县令为令、长。县,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令之本义发号也,长之本义久远也。县令、县长本无字,而由发号久远之义,引申展转而为之,是谓假借。”可见在许慎的心目中,引申也是假借。应该承认,假借与引申有其共同的地方,即字形不变而字义变了。同是一个“其”字,既表示簸箕,又是第三人称代词;同是一个“令”字,既表示发令,又代表县令。许慎只注意到这个共同之点,便把引申也包括在假借之中。其实,假借和引申是有原则区别的,假借是同音字的借用,而引申却是字义的扩展,假借是文字问题,而引申却是语言问题,把两者混淆起来,显然是不够科学的。
假借本来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应该是本无其字的;但事实上,人们在用字时由于种种原因,有时未用本字而用了一个同音字(或近音字)。例如以“蚤”代“早”,以“趣”代“趋”,以“归”代“馈”等。这种不用本字而用同音字的现象是通假。假借与通假本来是有区别的,但从同音假借这一点来说,两者又是共同的,魏晋以后的随文注释或论及通假字时,每每习称假借。我们在读古书时,要注意把二者区别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