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章 汉字的产生和发展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人类书面交际的工具,但人类并不是有了语言也就有了文字。考古学家们研究认定,在我国陕西省蓝田县发现的蓝田人,大约生活在距近五六十万年以前;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北京人,大约生活在距今四五十万年以前。这一点,中外历史学界都是公认的。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里指出:“中国境内西北、华北、东北、西南都已发现旧石器、新石器及其逐渐演进的遗迹。虽然材料那样稀少,有待于今后考古学者们的继续发现,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中国境内四五十万年以来,即有人居住并在各个地区创造着自己的文化。”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标志之一。无论是蓝田人还是北京人,当然都有他们的语言,虽然现在我们对他们的语言几乎都一无所知。这就是说,汉语至少已有四五十万年以上的历史。与此相比,汉字的产生却要晚得多。现在,关于汉字产生的年代虽然尚无定论,但一般都认为,大约产生在四五千年以前,再早也不会早过一万年。因此,如果说汉语是个百岁老人,那么汉字则不过是个不满周岁的婴儿。
在汉字产生以前的漫长年代里,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他们是怎样创造汉字的?原始的汉字是怎样的?
原来,原始人群的生活是极其艰苦的,不仅洪水、天火会给他们造成巨大灾害,飞禽走兽也给他们造成严重威胁。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共同劳动,群居生活。经过反复的斗争,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终于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要的胜利。他们学会了构木为巢,学会了钻木取火,学会了结绳为网,学会了制造耒耜。随着生产的发展,他们的生活也有了明显的改善,氏族之间、部落之间的交往就日趋频繁。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他们会感到有些东西需要长期记住,有些东西需要传至远方。这时他们会觉得有声语言不能满足需要了,不得不寻找能够帮助记忆、能够传递信息的东西。例如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新知识需要永远记取,英雄人物的业绩需要流传后代,与友邻部落签订的“条约”需要保存下去,如此等等。根据古书记载和考古发现,他们至少使用过以下办法来帮助记忆、传递信息:结绳、刻契和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