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通假字
第二节 通假字
通假字是因音同或音近而可通用假借的字。通假字的产生是由于古人在著述时用同音字(或近音字)代替本字造成的。陆德明在《经典释文·序录》里引郑康成的话说:“其始书之也,仓卒无其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趣於近之而已。受之者非一邦之人,人用其乡,同言异字,同字异言,於兹遂生矣。”例如《诗经·大雅·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锡”本当为“赐”,却以“锡”代“赐”。《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归”本当为“馈”,却以“归”代“馈”。《史记·陈涉世家》:“卜者知其指意”。“指”本当为“恉”,却以“指”代“恉”。《隆中对》:“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信”本当用“申”,却以“信”代“申”。上述“锡”、“归”、“指”、“信”都是通假字,同样,古书上把谪罚的“谪”写成“适”,把窥视的“窥”写成“跬”,把盟誓的“盟”写成“明”,把抗拒的“拒”写成“距”,把纵横的“横”写成“衡”,如此等等,也都是用通假字代替了本字。
汉语中同音词多,汉字本来有在字形上区别同音词的优点。应该说,大量运用通假字违背了汉字的这一优点,容易造成意义混淆。通假与假借不同,本无其字的假借虽然也是同音替代,但它可以增加汉字的表现力,节制汉字的数量,无疑有积极作用。可是本有其字的通假,却只能增加人们阅读上的困难,没有积极作用。可是古书中存在大量通假现象已是事实,我们只好承认它、掌握它。而掌握了通假,我们就可摆脱字形的束缚,求得本字,正确理解古书。清代学者王引之在《经义述闻·前言》里引其父王念孙话说:“诂训之指,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之,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强为之解,则诘为病矣。”这个意见是十分正确的。例如:
“矢”的本义是箭,但在“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和“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都不能当箭讲,而只能分别看成是“誓”、“屎”的通假字,否则不是根本讲不通,就是违背了原意。如果我们知道“矢”可通假为“誓”和“屎”,则会怡然理顺。
“畔”的本义是田界,在“历山之农侵畔”(《韩非子·难一》)中用的是本义,但在“群臣百官皆畔”(《史记·李斯列传》)中,用的就不是本义或引申义,而是假借义(背叛)。这里的“畔”是“叛”的通假字。
“财”的本义是财货。《说文解字》说:“财:人所宝也。”可通假为裁,如“财非其类以养其类。”(《荀子·天论》)
古人用了假通字,后人如果不明通假,而把它当作本字去强为之解,则必然曲解古人,甚至会闹出笑话来。例如《左传·隐公元年》有“庄公寤生,惊姜氏,遂恶之”一句,后人对“寤生”的解释就大相径庭,有的解释就是牵强附会的。尽管司马迁在《史记·郑世家》中已讲明:“生太子寤生,生之难,及生,夫人弗爱。后生少子叔段,段生易,夫人爱之”;但东汉应劭却把“寤生”解释为生而张目。他在《风俗篇通义·佚文》里说:“俗说儿堕地能开目视者,谓之寤生,举寤生子妨父母。谨按《春秋左氏传》‘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妻,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因名寤生。’武公老终天年,姜氏亦然,安有妨其父母乎?虽然婴儿坠地就能睁开眼睛的事是可能的,按着举寤生子就能妨父母的习俗,讨厌庄公的就不应该只是姜氏,也应该包括武公,但《左传》中明载武公并不讨厌庄公。根据司马迁的记载,姜氏厌恶庄公的原因是他难产,因而把寤生解释为生而张目就不符合事实。晋人杜预在《春秋左传集解》里解释为“寐寤而庄公已生,故惊而恶之。”唐人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进一步解释说:“武姜寐时生庄公,至寤始觉其生。”这就更加不合情理了。因为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妇女分娩必然有一定的反应,决不会是寐而生子。直到明人吴元满指出“寤”乃“牾”的通假字,寤生即难产,才算真正讲通了这句话。他说:“据文理,寤当作牾,音同而字讹。牾者,逆也。凡妇人产子,首先出者为顺,足先出者为逆。庄公盖逆生,所以惊姜氏。”(转引自明人焦竑《笔乘》)
因为不明通假是误解古书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明通假是读古书的一大难题,所以正确地判断是否通假,什么字与什么字通假,便是提高阅读古书能力的重要一环。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地判断通假呢?第一,要懂古音。因为通假是古人借字表音,所以不懂古音便无从谈通假。第二,掌握大量的同音词。因为通假字的前提是古音相同或相近,所以掌握大量的同音词便是辨别通假的必要条件。第三,掌握大量的古汉语资料。因为文字是人们书面交际的工具,任何两个字通假,都必须得到社会的公认,都不可能是偶然的个别的现象,所以我们要判断通假,必须有足够的例证。否则,很可能是胡解乱猜。
通假字和同源字非常近似,《说文通训定声》就把相当数量的同源字当成了通假字。但是两者是有原则区别的:
(一)通假字和本字只是语音相同或相近,而在意义上没有联系。同源字之间,则不仅语音相同或相近,而且意义也必须相同、相近或互相关联。也就是说,只要是两字在意义上有联系,它们就不是通假字。
(二)通假字一般只能单方面通假,具有单向性。如“信”可通假为“申”,但“申”不能通假为“信”;“锡”可通假为“赐”,但“赐”不可通假为“锡”;“财”可通假为“裁”,但“裁”不可通假为“财”。这种单向性虽然不一定有什么道理,但是已为社会所公认,人们不能随意违反。同源字则不同,一组同源字都是同出一源,可以互相联系,具有多项性。不过,同源字只是有同源关系,不一定都可以互相代替。一组同源字中能互相代替的只能是其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一部分,在意义上互相关联的不能互相代替。
通假字容易和古今字相混淆。郑雨化在《常用通假字选释》里,把内/纳、反/返、共/供、见/现、坐/座、舍/捨、直/值、奉/俸/捧、知/智、取/娶、昏/婚、要/腰、莫/暮、孰/熟、责/债、竟/境、从/纵、景/影、辟/僻、避/譬、贾/價(价)、说/悦、县/悬、属/嘱、然/燃、禽/擒等中的前者,一律看成后者的通假字。因为在一组古今字,在今字产生之前,人们只能用古字,这与本有本字的通假显然是不同的;但在今字产生之后,人们由于习惯还可能用古字,造成古字并存的状况,这与本有本字的通假又有点相似,特别是后人不知道今字是在何时产生的情况下,更容易混淆。辨别的办法只有弄清古今字之间的渊源关系,并把它与通假字分开。
也有人把异体字误认为通假字。例如《常用通假字选释》中,就认为亩/畮、徧/遍、愧/媿、蚓/螾等,都是通假字。其实,这些字都是异体字。人们所以会发生这种误解,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没有分清异体字与通假字的差别,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没有搞清一组异体字音义相同的真相。纠正的办法,一是从理论上分清异体字和通假字的差别,一是把一组异体字之间的义项搞清楚。如果一组字之间字音字义完全相同只是字形不同,那它们就是异体字。如要它们字音相同或相近,而字义无关,那它们才可能是通假字和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