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起源于原始图画和记号

第三节 汉字起源于原始图画和记号

汉字到底起源于什么呢?

1934年,唐兰先生在《古文字学导论》里,提出了汉字起源于图画的著名论断。他说:“原始文字,只有图形,是无可疑的。由各实物的图形里,用种种技巧来表现出更复杂的意义,于是有象义字的出现,文字的数目因而有了大量的增加。这种演进,当然又要需要很多的时间。”

同年,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里曾对汉字的起源作过通俗的解释。他说:

“夏禹的岣嵝碑是道士们假造的;现在能在实物上看见的最古的文字,只有商朝的甲骨和钟鼎文。但这些,都已经很进步了,几乎找不出一点原始形态。只在铜器上,有时还可见到一点写实的图形,如鹿、如象,而从这图形上,又能发现和文字相关的线索;中国文字的基础是‘象形’。

“但在社会上,仓颉也不只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史官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由来,恐怕也逃不出这例子的。”

唐兰、鲁迅的话有没有根据呢?有的。请看事实:

这些字都是从出土甲骨片上临摹的,其中“豕”、“犬”字像是猪、狗的侧视图;“牛”、“羊”字像是牛头、羊头的正面简图;“亦”字像是人的正面直立图形,腋下加点;“刃”字像是刀有刀锋;“甘”字像口中含着美味食品;“母”字像是乳房突出的妇女;“伐”字像是用戈在砍人头的图形;“保”字像是人背着儿童的图形;“旦”字像是太阳刚出地面的图形;“教”字像有人在手执教鞭督促双手捧着简策的儿童学习。这些字有的是象形字(如豕、犬、牛、羊),有的是指事字(亦、 母),有的是会意字(如伐、保、旦、教),构字方法并不相同,但其共同特点是图画性很强。难怪不懂文学的人,初次看到这些字,往往认为不是字而是画儿。

不仅如此,在甲骨文里还有图画与文字夹杂使用的情况。姜亮夫在《古文字学》里,就引用了三片甲骨,其中一片就是(甲)、(矢)等字与虎、豕等图画夹杂在一起,说明使用者认为图画与文字并无明确的界限,有力地说明了汉字起源于图画的道理。(如下图)

其实,甲骨文已是相当发达的文字,它不仅有了表示事物、行为的名词和动词,而且有了表示概念的形容词和数词,还有了表示语法关系的虚词。这是成熟文字的标志。开始它是典型的表词文字,一个字记录一个词;合文虽然还有一些,但合文是可拆开的,构成合文的各个字仍然都能与语言中的词一一对应。这些都说明甲骨文已经完全脱离了图画,而是成熟的文字了。按理说,在甲骨文之前,汉字一定有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一定有原始图画到原始汉字的过渡形态。如果能找到这种过渡形态的资料,汉字起源于原始图画的论断就有了更为充分的根据。可惜的是,已经发现的历史文物提供的这种资料还不多,我们只好寄希望于未来的考古发现了。

在甲骨文、金文里,有一些既不是象形字,更不是由象形字组成的合体字,而是一些线条和几何图形。人们把它们叫作记号字,例如表示数目的一、、十、等。它们不是来源于原始图画,而是来源于刻契里的记号。这些字虽然数量不多,但它们是常用字。因此,在讲汉字的起源时,不应该忘记记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