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三书说
第二节 新的三书说
许慎创立的六书理论揭示了汉字构造的基本规律,总结了东汉以前人们在造字时常常使用的主要方法,奠定了文字学的基础,对人们学习和使用汉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至今仍保持着它的生命力。但是,一方面由于他所见到的古文字资料不多,一方面也由于汉字数量繁多,结构复杂,人们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就能创立一种理论,把所有的汉字都包括进去。所以六书的理论有一些重要的问题说得不清或说得不当,《说文解字》对字的说解也难免有许多错误。这就使人们在分析某些字的结构时,出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情况。例如以下字的结构就很难用六书去归类:
太 比大多一点就是太。
歪 不正就是歪。
孬 不好就是孬。
甭 不用就是甭。
尖 上小下大为尖。
雀 小的鸟是麻雀。
劣 缺少力气的是劣等劳力。
尘 小土就是尘。
甦 更生就是甦,甦今合并入“苏”。
套 大而长的东西可作套。
楞 四方木一定有楞。
嵩 山高为嵩。
峪 山谷为峪。
甩 用完了一扔就是甩。
这说明,六书的理论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对六书说的这个问题,人们自然不能因为要充分肯定它的巨大价值就视而不见,采取回避的态度。后代的学者不是这样,他们继承了六书的理论,但又发展了六书的理论。这种发展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六书的基础上再分类,像王筠那样,又分象形兼会意、指事兼会意、会意兼形声等;一种是对六书的理论加以扬弃,提出了汉字构成的新理论——三书说。
首先向六书理论发难的是唐兰。他在《中国文字学》里说:“如果研究文字学的目的,只在佞古,我们当然不可以轻易去议论‘六书’——江艮庭辈所谓始于造字之初的‘六书’。但是,六书能给我们什么?第一,它从来就没有明确的界说,各人可有各人的说法。每个文字如用六书来分类,常常不能断定它应属哪一类。单以这两点来说,我们就不能只信仰六书而不去找别的解释。据我们所知,六书只是秦汉间人对于文字构造的一种看法,那时所看见的古文字材料,最早只是春秋以后,现在所看见的商周文字,却要早上一千年,而且古器物文字材料的丰富,是过去任何时期所没有的,为什么我们不去自己寻找更合适更精密的理论,而一定要沿袭秦汉时人留下的旧工具呢?”
一、唐兰的三书说
唐兰在《古文字学导论》中首次提出了关于汉字构造的新理论——三书说。他认为,全部汉字可分为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三类。他在《中国文字学》里,对这三种文字作了概括介绍:
“象形文字画出了一个物体,或一些惯用的记号,叫人一见就能认识这是什么。画出一只虎的形象,就是‘虎’字;象的形象,就是‘象’字;一画二画就是‘一’‘二’;方形圆形就是‘口’‘〇’。凡象形文字:一定是独体字;一定是名字;一定在本名之外,不含别的意义。”
“象意文字是图画文字的主要部分。在上古时期,还没有发生任何形声字之前,完全用图画文字时,除了少数象形文字,就完全是象意文字了。象意文字有时是单体的,有时是复体的。单体象意文字有些近似象形文字,不过象意字注重的是一个字里的特点,例如古‘尸’字象人蹲踞,就只注重蹲踞的一点,‘身’字象人大腹,就只注重大腹的一点,此外可以不管,这是象形字和单体象意字的分别。复体象意文字有些近似形声文字,不过象意字的特点是图画,只要认得它原是图画文字,从字面上就可以想出意义来,就是象意文字。即使后来它们归入形声文字的群里,我们也依然叫象意文字。(当然有些文字绝对不会误认为形声的)象形和象意同是上古时期的图画文字,不过象意文字,不能一见就明了,而是要人去想的。有些象意字,只是由于习惯的用法,解释起来相当地困难,例如‘莫’是古暮字,像太阳在丛莽中,为什么一定是黄昏时候,而不是早上呢?可是古人就用这个图画来代替这个语言,这就是‘约定俗成’。”
形声字的特点是有了形符,比较容易区别。不过有些声化象意字,虽然也并在形声字的范围里,就它原是图画文字的一点,我们依旧把它列入象意字。有些形声字因为声音的变化,已经很难认出它谐什么声,例如‘梓’从木辛声,⋯⋯虽然由目前的音韵学看来不很像,可是从字形方面,不能找出解释,也依然是形声字,真止的形声字都是近古期的新文字,是用声符的方法大批产生的。”
“象形、象意、形声,叫作三书,足以范围一切中国文字。不归于形,必归于意;不归于意,必归于声。形意声是文字的三方面,我们用三书来分类,就不会再有混淆不清的地方。”
二、陈梦家的三书说
陈梦家对唐兰的意见,基本上是同意的,不过他认为不应该把象形与象意分开。他在《殷墟文字综述》里说:“我们说象形象意是象形文字,⋯⋯事与物都是我们象形的对象。这些事物有处于静态的,也有处于动态的。因此,象形字不仅是名字,而且可以是动字。”他认为,三书中应该有假借。他说:“在以文字为语言的记号的意义上来说,从象形过渡到形声以及形声本身的发展过程,象形(后来又有形声)作为语言的代音字或注音字(即所谓假借)是极重要的。在这里,被假借的象形(或形声)事实是音符。假借字必须是文字的基本类型之一,它是文字与语言联系的重要环节,脱离了语言,文字就不存在了。”这样,他的三书就是象形、形声、假借。对此,他解释说:
“象形、假借和形声,是以象形为构造原则下,逐渐产生的三种基本类型,是汉字的基本类型。”
“象形字以它自己的形象表示意义,如‘月’‘虎’,一看就是月亮和老虎;假借字把象形字和形声字当作一个音符,读出来的音相当于我们语言中的某个词⋯⋯女子的‘女’字的声音同第二人称‘汝’。”
“形声字的形符表示事物的类别,音符乃是事物的发音,如‘河’字的水旁表示‘河’是一条河,而这条水的名字近于‘可’的声音。”
“此三者同样达到文字的目的,即表达出语言的某一内容(即意义),但用的方式是不同的⋯⋯
象形是由形而得义,
形声是由形与声而得义,
假借是由音而得义。”
三、裘锡圭的三书说:
裘锡圭在《文字学概要》里认为:“我们认为陈氏的三书说基本上是合理的,只是象形应该改为表意(指用意符造字)。这样才能使汉字里的所有表意字在三书说里都有它们的位置。陈氏在《综述》里批评过唐兰认为古代只有象意字没有会意字的说法,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仍然以‘象形’来概括全部表意字。”“三书说把汉字分成表意字、假借字和形声字三类。表意字使用意符,也可以称为意符字。假借字使用音符,也可以称为表音字或音符字。形声字同时使用意符和音符,也可以称为半表意半表音字或意符音符字。这样分类,眉目清楚,合乎逻辑,比六书要好得多。”他在《文字学概要》里就以表意字、形声字、假借为纲,详细加以介绍。
三书说虽然比六书说少了三书,但并不是否定了哪一书,而只是作了不同的归纳而已。我们不必把两者看成根本对立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