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意音文字
汉字是怎样记录汉语的呢?汉字是属于哪种类型的文字呢?
众所周知,汉字中有一部分是表意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虽然由于字体的变化,有些字的表意作用已经大大削弱,甚至完全丧失了,即从现在的字形已经看不出它们的字义,但就构字原则来说,它们是表意文字。汉字中有一部分是表音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假借字。虽然这些字本来也是表意字,但它们被假借时,在文章中只起表音的作用。汉字中也有一部分是记号字,虽然这些字的初文也是表意的,但由于字形讹变、简化等原因,就使这些字的字形与字义失去了固有的联系,变成了记号字。但是,这三种文字在现代汉字中占的比例很小,不足以据此确定汉字的性质。在现代汉字中,形声字约占80%~90%,这些应当认为是既表意又表音的意音文字。所以,从决定事物质量的数量界限来说,汉字是一种既表意又表音的意音文字。
可是,这个从汉字的实际出发,用简单的逻辑推理所得出的结论,却没有被多数人所接受,甚至被某些同志看成这是为了掩饰汉字缺点的自欺欺人之谈。因此,有必要加以辩明。
有人根本怀疑意音文字这一提法的科学性。他们说:“英文的sun和man等是表音的,你能说它音中无‘意’吗?汉字的‘井’,多少还算是象形表意字,你能说它意中无‘音’,不与语言中jǐng这个词儿结合吗?”(郑林曦《为什么说“民族形式”、“拼音形声字”行不通》,香港《汉字改革》第五期)这是在概念上作游戏。上面讲过,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形、音、义的结合。我们说某种文字是表音文字或表意文字,是指该种文字是用字形直接表示字音或字意,决不是说只有表音文字才有音,只有表意文字才有意,更不是说只有意音文字才既有意又有音。因此,以表音文字也有意、表意文字也有音为理由,来否定意音文字提法的科学性,不是没有搞清基本概念,就是有意地把问题搞乱。这在认真讨论问题的时候,是应当避免的。
有人说,提出汉字是意音文字,是由于怕提象形文字是落后的文字,说是意音文字便可摘掉落后的帽子,并诚恳劝告人们,应当老实承认落后,不要用美名来掩饰。因为我们正在努力改为拼音文字,如果虚伪地摆脱了象形文字这个帽子,另立第三种文字制度,也可能因此自满起来,不想再改革为拼音文字了。这是违背逻辑的说法。汉字究竟是象形文字还是意音文字,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是承认不承认的问题。究竟哪种认识符合汉字的实际,不仅需要论证时要摆事实讲道理,而且更重要的是,还必须经受实践的考验。我们认为汉字是意音文字,是因为形声字占现代汉字的80%,而形声字是既表意又表音的。如果汉字中没有形声字,或者形声字数量不多,谁还说它是意音文字呢?同样,不顾象形字只占汉字极少数这个事实,把汉字的来源与汉字的性质混为一谈,硬说汉字是象形文字,怎能说服人呢?至于提出汉字是意音文字是否就是不想搞汉字改革,只要指出一点就清楚了:在国内提出这一说法并曾著文论证现代汉字声旁还有相当表音功能的,不是别人,正是前文字改革委员会研究员,《汉字改革概论》一书的作者周有光先生。当然,如果汉字被事实证明不是落后文字,而是先进文字,适合记录汉语,我们又为什么一定要改为拼音文字呢?
许多人只承认汉字的表意性,不承认汉字的表音性,因而认为汉字是表意文字。他们说,汉字同音不同形,同形不同音,怎么说汉字有表音性呢?我们认为,对这个问题应该做具体分析。上面讲过,汉字实际上有表意字、表音字意音字和记号字四种,讲汉字的种类实际是讲占绝大多数的形声字的种类。表意字、记号字自然没有表音性,这是不容怀疑的。意音字虽然存在同音不同形的现象,但不能据此否认它的表音性。同音不同形正是意音文字的特点。就汉语和汉字的关系即汉字记录汉语的功能讲,同音不同形正好起了区别同音字的作用,从而大大提高了记录汉语的准确性,大大增强了它的表现力。如果要求同音必须同形,那就是用表音文字的标准要求意音文字了。至于同形不同音,则确实是汉字的缺点,它增加了学习汉字的困难。虽然其中很多字的不同读音有区别字义的作用,但它毕竟有损于意音文字的表音性。不过,多音字在现代汉语中所占的比例不大,据一些同志统计,在1971年版的《新华字典》所收的7263个正字(即只计不同形体的字头,不计异体字、繁体字)中,多音字只有七百来个,占10%弱。我们不能根据占比例不大的多音字来否定汉字的表音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