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文字阶段
第二节 近代文字阶段
在文字学上,人们把篆文以前的叫作古文字,把隶书以后的叫作近代文字。这是因为汉字发展到隶书,字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抛弃了“随体诘诎”的象形原则,把篆文的线条化变为隶书的笔画化,既便于书写,又比较美观。从此以后,汉字的形体结构基本上就固定下来了。
一、隶书
隶书是由籀书的草率写法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因为籀书圆转弯曲的笔道太多,写起来很费时间,所以人们在非郑重的场合,就将字写得草率一点,一些本该工整的弧形笔道变成了比较平直的笔画。这种字体在战国后期的秦国开始出现,后来逐渐流行开来。《汉书·艺文志》说,隶书的产生是“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说文解字·叙》说:“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晋代卫恒《四体书势》也说:“下杜人程邈为衙狱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十年。从狱中作大篆,少者增益,多者损减,方者使员(圆),员者使方,奏之始皇。始皇善之,出以为御史,使定书。或曰邈所定乃隶字也。”从出土文物所见隶书资料来看,隶书决不是秦统一中国时才有。秦国严格执行“物勒工名”的制度,工匠们写字往往较草率,历年各地出土的战国时期秦国的兵器、漆器、陶器上有一些省减笔画、直笔多弯笔少的简体字,已是隶书的雏形。但说隶书比篆文简易,写起来便当,适合社会用字频繁的要求,这些看法是符合事实的。按照卫恒的说法,程邈本是狱吏,后被囚在狱中对照籀文,把他熟悉的简体字加以整理,并奏请秦始皇,是合乎情理的。秦始皇见之大喜,对他破格提拨,让他出狱当御史来定书,正说明简体字应用日益广泛、亟须规范化。唐兰在《中国文字学》里指出:《汉书》等说秦代“由于官狱多事,才建隶书,这是倒果为因,实际是民间已通行的字体,官狱事繁,就不得不采用罢了。”睡虎地秦墓竹简上,隶书已十分明显,说明唐兰的论断是正确的。隶书经过整理,应用自然更加广泛,到了西汉初期,经过一个时期与篆书混用并用,就逐步取代了篆书。隶书在广泛使用中,笔势也在不断变化,一般分为三期。西汉中期以前使用的隶书称秦隶,字形方正,杂有竖长形,篆意尚存。西汉中期以后使用的隶书称汉隶,字形横宽竖短,波势突出。东汉中期出现的新体称八分,形体方正,笔画匀称,波挑工整。
跟篆书相比,隶书主要有以下变化:
1、解散篆体,取消弧笔,把弯弯曲曲的线条变为比较平直的笔画:

2、合并形似偏旁:

3、简化字形:

4、偏旁变形:

(转引自裘锡圭《文字学概要》)
现在能见到的隶书资料,主要是碑刻、墓志铭等的拓片和清末以来出土竹简、帛书。如孔子庙碑,史晨碑、曹全碑、敦煌竹简、居延汉简、罗布泊汉简、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帛书等。由于其中多数书法精美,被书法家所珍视,出版较多,资料十分丰富。
汉字由篆书发展为隶书,使原来弯弯曲曲的笔道变为平直的笔画,大大提高了书写的速度。虽然它破环了一些字的结构,但从作为书面交际工具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它标志着汉字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二、草书
草书是打破汉字方块体制,使汉字急剧简化的一种字体。它是从秦隶的草率写法发展而来的,大约在西汉中期开始形成,东汉时广泛流行。《说文解字·叙》说:“汉兴,有草书。”既然隶书已经便于书写,为什么还会有草书?这是因为说隶书便于书写,只是与篆书相对而言的,就作为书面交际的工具而言,隶书也还有其不便之处,主要是隶书笔画方向错乱,字体要求齐整方正,波势挑法严格。人们为了写得更快一些,就创造了草书。梁武帝在《草书状》里记载蔡邕的话说:“昔秦之时,诸侯争长。简檄相传,望烽发驿,以篆隶之难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书,盖今之草书是也。”早期的草书还带有隶书意味,被称为章草。所以称章草,一说因汉章帝喜欢这种字体;一说因传世的《急就章》是用这种字体写的,“急就”二字正好说明草书在应用方面的特点;一说因有法则、章程、条理,书写比较严格。从东汉后期到魏晋时期,草书脱去了隶书笔画的痕迹,大量使用连笔,偏旁多假借,字体韵秀宛转,被称为今草。到了唐代,草书进一步成为奔放不羁,气象万千的狂草,写起来龙飞凤舞,普通人很难辨认,只能作为书法艺术品欣赏。
关于草书的特点,六朝时王愔曾说:“解散隶体,粗书之,存字之梗概,损隶书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义,谓之草书。”这就是说,草书打破了隶书的笔法,大量使用连笔,只存字的轮廓,以求书写神速,它可以省略一个字的某些部分,如把“南”写成“”、把“林”写成‘
”。它可以把不同偏旁简化合并成一个偏旁,如把艹,日、田、四、口等简化为“
”,把在字下部的心、火写成“
”,把糹、车、月、子等在字左边的偏旁写成“
”。它还可以用一些简单的笔画代替一个字的某一部分,如用“戈”代替堯上的三个土,代替谍、碟右上角的世,如此等等。

由于草书字形过于简单,偏旁混同严重,普通人难于辨认,损伤了文字的交际功能;因此,尽管出现较早,却始终没能代替隶书成为通用字体,但它作为书法艺术之一种,却一直为人们喜爱。现在传世的草书作品很多,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张旭、怀素等人的作品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章草千文



图十八 唐怀素《自叙帖》
三 楷书
楷书是对隶书略加改造的一种字体。它保存了隶书的结构,去掉了隶书的波桃,字体端庄,书写便当。大约在东汉末年形成,到魏晋时就逐渐成熟了。关于楷书的产生和发展,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真书之变其在魏汉间乎?汉以前无真书体,真书之传于今日者,自吴之《葛府君碑》及元常之《力命》、《戎辂》、《宣示》、《荐季直》诸帖始。至二王则变化殆尽,以迄于今,遂为大法,莫或小易。”他说的真书,就是楷书。六朝以来,这种新字体被称为真书、正书,说明它在六朝时已是人们在正式场合应用的通用字体。到了唐代,这种字体有了大的发展,大概是由于它可作人们学习摹仿的楷模的缘故,被称为楷书。楷书的特点是字的笔画横平竖直,结构紧凑,气势流畅,形体优美。历代书法家都有不少精品传世,资料十分丰富。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的《麻姑山仙台记》、柳公权的《大达法师玄秘塔碑》、赵孟頫的《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可算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他们以自己独特的风格把楷书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被世人称为楷书四大家。
由于楷书比隶书好写,比草书好认,所以从魏晋以后就取代了隶书,成为通用字体,一直应用到现在。到了宋代,由于印刷术的发展,在楷书的基础上又逐渐形成了一种专供印刷用的字体大小一致、笔画粗细匀称的字体,后来称为宋体。明朝末年,印刷界通用一种竖笔粗横笔细字体方正的字体,人们仍叫它宋体。现在印刷界有时还运用仿宋体、黑体。所谓仿宋体,是笔道比宋体更细的字体;所谓黑体,是笔道比宋体更粗的字体。从今天来看,印刷物上所用的宋体、仿宋体、黑体,都是正体,都是楷书的变化应用。

图十八 九成宫醴泉铭

唐颜真卿书麻姑仙壇记大字本

唐柳公权书玄秘塔碑铭并序

图二十三 玄秘塔碑

图二十五 三门记
四、行书
行书是介于草书和正体字之间的一种流畅字体。早期行书介于草书和隶书之间,现在常见的行书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无论是隶书还是楷书,都要一笔一画地写得端端正正,写起来还有点费时间,所以人们在书写不很重要的东西时,往往就写得自由一点,草率一点,因而快一点,但又要保持正体字的形体,这就是行书。唐代张怀瓘在《书议》中说:“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适圆,在乎季孟之间。”可见唐以前行书已是一种以楷书为基础,揉入一些草书写法的笔意活泼的字体了。行书比楷书易写,比草书好认,所以人们喜欢应用。六朝以来,它就成为人们手写的主要字体。
行书的特点主要是,在保持楷书形体轮廓的前提下,适当运用连笔,省减笔画。行书没有严格的书写规则,楷书成分多草书成分少的叫行楷,楷书成分少而草书成分多的叫行草。
传世的行书精品异常丰富。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历来被传为行书第一,可惜原件没有流传下来(据说是酷爱王氏书法的唐太宗得到《兰亭序帖》之后,曾命侍臣临摹,而把真品秘藏留待自己去世时殉葬),现在我们只能见到书法家的临摹本。不过,由于临摹者水平很高,它的绢秀规矩、清隽明洁的风格还是保留下来了。颜真卿的《祭侄稿》,神采飞动,姿态横生,笔势雄奇,超神入圣,有些人称之为行书第二。至于宋代的蔡襄、苏东坡、黄庭坚、米芾,各以自己的独有的气势和神韵,把行书的创作推到了另一高峰,被合称为“宋四家”。这些书法家的作品有很多保存完好,印刷精美,被世人喜爱。


颜真卿《祭侄稿》